资源简介 1 质 量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转换。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新课导入】情景导入教师:我和朋友到超市去买东西,出来时看到超市门前有人测体重,便商量测一下各自的体重,我的体重正常,当我的朋友上去时,体重计却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体重计发出:“本仪器只限一人使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为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很容易答出朋友的体重太重了)教师:关于现实生活中的“轻与重”的问题在物理学上是怎样表示的呢 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从而引入新课——《第1节 质量》。图片导入课件显示自行车图片教师: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学生: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材料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课堂探究】一、认识质量(一)课件显示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图片,思考下列问题:1.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2.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a.铁锤比铁钉含铁 多 ;b.桌子比椅子含有木材 多 。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总结:物理学中,物体所含 物质的多少 叫作质量。(二)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课件显示泥团捏成泥人的照片,什么改变 假设没有任何损失,质量变不变 物体的形状 改变 ;质量 不变 。2.课件显示冰块熔化成水的照片,冰块熔化成水,什么改变 质量变不变 物体的物态 改变 ;质量 不变 。3.物理课本从印刷地运到我们手中,什么改变 质量变不变 物体的位置 改变 ;质量 不变 。小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 属性 ,与物体的 形状 、 物态 、所处的空间 位置 变化无关。(三)质量的单位请学生自学书本有关质量单位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千克 ,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 、 g 和 mg 。2.1 kg= 1 000 g,1 t= 1 000 kg。3.教师简单介绍国际千克原器。4.练习:5 t= 5 000 kg 50 g= 0.05 kg 10 mg= 0.01 g。二、测量质量请学生阅读课本P127~128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观察课本P128图6-1-6。2.使用前(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 秤量 ,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 不能 (“能”或“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 镊子 ,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 不能 (“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2.天平的基本步骤(1)放:将托盘天平放在 水平台 上。(2)拨: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注意:游码的 左 边与标尺的零刻度线对齐。(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 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线处 ,表示天平横梁平衡。调节方法: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反之,平衡螺母向 左 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即左(右)偏 右(左) )调。(4)测:称量时,把橡皮放在 左 盘,用 镊子 向 右 盘中加减砝码,并适当移动 游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注意:①向右盘中加砝码时,要按照 先大后小 的顺序进行;②如果把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指针右偏,需要先把 最小的砝码 拿下来,再调节 游码的位置 ,直到天平再次恢复平衡。(5)记:左盘中橡皮的质量等于右盘中 砝码的总质量 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 刻度值 之和。注意:读取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以游码 左 侧边缘所对的刻度为准。(6)收:测量完毕,先把 橡皮 取下,再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盒内,最后把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以备下次使用。1.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目的,运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注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2.教学设计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教学活动过程与即时评价有机整合,体现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设计。4.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突破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