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说木叶林 庚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月亮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深林人不知,月亮来相照。——王维月亮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月亮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床前月亮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月亮,低头思故乡。—— 李白料得年年肠断处,月亮夜,短松冈——苏轼海上生月亮,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月亮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挟飞仙以遨游,抱月亮而长终。——苏轼《赤壁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月亮共潮生。——张若虚同是月这个意象,为什么诗人却在不同的诗中用了“月”“明月”“江月”“满月”“夜月”等不同词语来表达?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树叶、落叶?学 习 重 点阅读:1.理解文本的意思2.学会作者的分析方法运用: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如何快速阅读文章: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概括各段内容:①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②古诗中很少用“树叶”,后发展到用“落木”。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暗示性)。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1—3)说明“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决问题(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概括段意,梳理出本文的思路找出文中关键句文学之问概念辨析:“木叶” “树叶”“落叶”“树”“叶”“落木”文学之问1、“木叶”为诗人钟爱。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2、“树”或者是“叶”也常用。“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3、“木叶”一用再用,且发展出“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树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嘉木,橘徕服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区别“树叶”“木叶”“落木”的关键在哪里?区别“树叶”“木叶”“落木”的关键在哪里?空阔!落木千山枝繁叶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辨析]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传”的范围不同。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4)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2、掌握文本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概念相去无几形象一字千里树叶阅读第5、6段,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落木,疏朗空阔的意境 “木叶”给我们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第5、6段,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①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②“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意象 颜色 质感 意境树叶木叶落木 “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小组讨论“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意象 颜色 质感 意境树叶木叶落木 褐绿色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微黄饱含水分饱满绵密干燥不湿润空阔疏朗“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怀孕的静默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Keats)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极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钱钟书《谈中国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欣赏,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灵魂则在于联想,因此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决于这种联想功能。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作用①做引子,援引出议论话题;②做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增强说服力。③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这仅是概括的套话,需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物象·意象物象:物体的形象意象:寄托着作者情思的形象。自然界: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战争、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四肢、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物象·意象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是词语的联想意义。“字有直指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朱光潜《咬文嚼字》讨论:诗人为何爱 “吴钩”?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出自 《吴越春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而吴作钩者甚众。”后来“吴钩”便泛指锋利的刀剑。唐朝诗人李益在《边思》“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杜甫《后出塞》诗中亦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李 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柳咏 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 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 柳 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堤上柳 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柳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戴诗:以柳表达离别之情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卜算子 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