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梳理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赏析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学目标
卡夫卡,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相当数量的短篇本质上是智慧寓言,无需探求寓意,仅仅是智慧的一种形式。
知人论世目标
文坛珍珠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传奇英雄和圣教徒式的人物”。
长篇小说 《美国》《审判》《城堡》
短篇小说 《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的《变形记》在发表一个世纪后,仍被公认为是最伟大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埃利亚斯·卡内蒂曾说:“卡夫卡的这个故事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不会再有任何别的’变形’或者’蜕变’的故事可以超越《变形记》。”
代表作品目标
用生命写作的信徒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奥地利】卡夫卡
卡夫卡的思想金句
1.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 为了这个世界,你可笑地给自己套上了挽具。
4.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性格忧郁
灵魂孤独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现代派
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艺术领域,变革同样剧烈。
与传统古典美术相区别,20世纪初现代美术中的一些流派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被统称为现代派。
此概念后来也运用于建筑领域和文学领域。
卡夫卡与现代派文学
蒙克《呐喊》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
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子红得让人心焦;扭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痛苦的心灵。
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阅读节选内容
了解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并梳理出本部分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被愤怒的父亲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他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情节内容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
家里亲人
整部小说的情节线索
明确人物关系
请你结合《变形记》的内容,制作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人物卡片;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关系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协理
上司
压榨
冷漠
金钱至上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变形前
格里高尔 性格特征
年龄 成年 善良忠厚
有责任感
孤独无助
痛苦绝望
身份地位 旅行推销员
家庭成员 父母、妹妹
经济状况 一人养家,债务如山,经济困顿
人生格格 自由诚可贵,家人价更高
人际关系 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健康的家庭关系
主要经历 1.唯一的活动就是工作;2.变成了大甲虫
变形后
甲壳虫的特点 象征意义
沉重的“甲壳” 沉重的生活压力
(家庭、工作、社会)
自我封闭的状态
有很多细腿, 但不受控制导致行动缓慢。 对生活的无力感,
无法掌控和把握自身命运
模糊的语言 孤独无助,不被人理解
低等动物--虫豸 卑微的社会地位
深度探究
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形为虫?
“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
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生活在重压之下
原因之一:
情节显现:
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
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
原因之二:
情节显现:
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
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
原因之二:
情节显现:
异化原因:
社会的原因 物质至上,人际关系冷漠的时代环境
家庭的原因 利益至上,虚伪冷漠的家庭关系
自身的原因 经很麻木,丧失了人的自我价值
内容主旨:
小说通过描写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失去价值而遭受到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在环境的压力下,格里高尔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以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
创作技巧探究: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荒诞和真实的部分,感受荒诞与真实交织的力量。
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荒诞 格里高尔变虫,家人态度变化
真实 甲虫的形象(细节描写)
甲虫的心理活动真实(心理描写)
家人的态度变化,映射的社会真实(语言、动作描写)
创作技巧:
荒诞与真实交织,作品的批判或歌颂力量会加倍。
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
——博尔赫斯
归纳主题
人物
情节
环境
变形记
变形前后的生存境遇、心理活动。
拼命工作 责任感强 忠厚善良 内心孤独
生存压力大 不被信任 、理解、关爱
卡夫卡通过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隐喻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揭示了人被残酷的社会所“异化”的深刻主题。
课堂总结:
格里高尔一夜变成了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的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的情节,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显示了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温情脉脉之网,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和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延伸思考:
变形的仅仅是格里高尔吗?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知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弱小与无助,“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
延伸思考:
变形的仅仅是格里高尔吗?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家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变形记》尖锐地接触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几个方面:“变形”现象,人的灾难感,人的孤独感。揭示了势利而冷漠的社会!脆弱而虚伪的亲情!
比较阅读
同样是变形,《促织》和《变形记》有哪些异同?
相同:都是用荒诞的手法,用人物的变形反映社会现实,期望引起注意,得到疗治。
不同:(1)社会背景不同。《促织》的背景是封建专制社会,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天下人的命运;《变形记》则反映的是进入了工业生产时代的现代社会,面对“上帝死了”的困窘,人类思想进入更加迷茫的境地。
(2)写作目的不同。《促织》的目的很明显,借明朝的事,意在提醒或劝谏君主,要关注民生。天下可以因为你而幸福,更有可能因为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而倒霉,因此做皇帝的要谨言慎行。《变形记》的目的是求知,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化,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与绝望的对抗中寻找希望。
(3)写作手法不同。《促织》的手法是中国传统的神话或巫术,《变形记》的变形则是象征手法,主要借助人物内心的描写,带有意识流或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课后作业
“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现代人常常在飞速发展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可惜卡夫卡并没有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请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为话题,写一篇对现代生活的感悟周记,500字左右。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