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氓》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寒 女 吟李 白
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
一拜五官郎,便索邯郸女。
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
妾读蘼芜书,悲歌泪如雨。
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
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
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
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
课堂导入:
【赏析】 《寒女吟》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是以一位与夫君共苦、却在夫君拜官之后为之所嫌弃的妇人的口吻,对夫君喜新厌旧的控诉,最终毅然离去。其中思想与诗经中的《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诗经中《氓》中妇女的毅然离去相比,本诗中的寒女更加决然。从她以“读《蘼芜》”来劝说丈夫看,寒女无寒,却是知书识字之人。也许正是从《蘼芜》的悲剧中,她吸取了教训,才下决心冲破罗网,自主去追求新的生活呢!
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加之以对比、顶真、借代、呼告等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经》
一、积累作品常识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浪 漫
追 求
无 悔
相 思
忠 贞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读准字音
氓 ménɡ
蚩蚩 chī
淇 qí
愆期 qiān
将子 qiānɡ
垝垣 ɡuǐ yuán
卜筮 bǔ shì
咎言 jiù
于嗟 xū jiē
鸠 jiū
桑葚 shèn
耽 dān
可说 tuō
陨 yǔn
徂 cú
汤汤 shānɡ
渐车 jiān
帷裳 chánɡ
靡 mǐ
夙兴 sù
夜寐 mèi
咥 xì
隰 xí
泮 pàn
《诗经》中最常见的体裁——四言诗
四言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属于古体诗范畴。四言诗指整篇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诵读的节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二、二”节拍
二、积累文化常识
1.卜: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2.筮: 古代用蓍草占卜。
3.士:男子的通称。
4.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
朗读指导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比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痴情女子负心汉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梳理情节,并回答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还是叙事诗?主人公是谁?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按照情节发展可分成几部分,怎样划分?
     概括本诗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手法
1.阅读全诗,划分本诗的结构,分析全诗的情节线索,概括本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任务活动一
提示:
结构 第一、二章 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 ①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追述婚后生活 
线索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恋爱”——“婚变”——“决绝” 
 本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梳理情节,并回答问题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恋爱
婚变
决绝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婚变再到决裂的婚恋悲剧。
从女子的不幸中,我们记住了对待爱情要有自我觉醒意识,要理性、自立、自强。
2.阅读第一部分(第1~2段),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提示:第一段:定情。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他们的婚姻方式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这两段可概括为相恋,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3.阅读第二部分(第3~5段),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提示:第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第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学习活动二:鉴赏作品细节
除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之外,诗中还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值得我们注意。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吗?
第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这部分可概括为婚变,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
4.阅读课文第六章,回答: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女子怎样的特点?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提示:这一部分写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桑”
诗中两次写到“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见证了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波涛汹涌,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也见证了你的三心二意,自私无情。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爱情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不会与没有准则、欲望没有止境的你白头偕老。
分析
用比兴手法,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叶由润泽茂密到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由青春靓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也暗示她与男子之间的爱情由盛而衰,由浓而淡。
此外,由第一章中的“抱布贸丝”可猜测女子家是种桑养蚕的。采桑,应该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所以她一定对于桑树的成长变化特别敏感。这里选用“桑”的意象,
就身边的事物打比方,更显得自然真切,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富于生活气息。
6.分析本诗是怎样运用赋比兴手法的。
节 手法 方式和效果
第一、 二节 赋 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三、 四节 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借桑树的自然变化,引出女子恋爱生活的变化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也可以比喻恋爱时的情意浓密。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也可比喻氓的变心,感情的枯竭 
“淇”
诗中三次写到“淇”: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节 手法 方式和效果
第三、 四节 ③____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兴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五节 赋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 比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上歧路上越走越远,即男子的欲望没有止境(士也罔极)。也可以比喻女子的愁思无边。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和这样的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赋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 
 由淇水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直接叙述自己婚后不幸的生活 
表达自己对氓的决绝之情 
7.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提示:①本诗是叙事诗,比兴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②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③能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分析
“送子涉淇”,这是女子恋爱时的场景。“涉”字表明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此时的淇水看见了她对爱情的痴迷。
“淇水汤汤”,应是婚变后女子归途中所见之景,淇水仿佛也在为她被抛弃而伤心;
“淇则有岸”,淇水成为她迷惘时的精神寄托,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女主人公从痛苦走向清醒决绝。
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也显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与精巧。
8.总结本文的对比手法。
女主 人公 ①________ 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婚前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后 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作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婚前 
  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忠厚:“氓之蚩蚩”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主旨归纳
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分析
除此之外,诗中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就是女子对氓称呼的变化,你能找到吗?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复关




结构图示
分析
“复关”是氓所住的地方,以“复关”代指氓,是借代的修辞。朱熹《诗集传》:“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体现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又恐心思被人知晓的羞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直呼对方,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进一步拉近,这样的称呼更显亲密。
写作特色
1.四言诗
全诗通篇都是四言句,体现了《诗经》的显著特点。
2.赋比兴的手法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分析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是恋爱时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在她心中这位男子已不再是个普通人,而是自己心爱的恋人,所以用“子”。
氓之蚩蚩
“氓”,意为“民”,指普通百姓,没有感彩。女子称男子为“氓”,带有相识之初的距离感。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征。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分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是女子对婚后男子品行的评判,用“士”更冷静,更客观,也更疏远。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尔”,本是女子婚前对男子的亲密称呼,此时婚姻破裂,回想往日甜蜜誓言,还带有一丝怀念、留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