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猜题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二里头文化中,玉牙璋盛行。在商代晚期四川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兼具中原和四川特色的蜀式牙璋成为其核心礼器,且在广西、香港甚至越南北部均有发现。这反映了( )A. 黄河流域的文化辐射 B. 早期国家的神秘色彩C. 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D. 古蜀文明的中心地位2. 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顺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 成熟宇宙观形成C. 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 社会生产力提升3. 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 )A. 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 B. 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C. 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D. 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4. 从唐诗中,我们多能看到理想的放飞,忧国忧民的深沉,不受拘束的豪放,关心沙场的遒劲风骨。但在唐朝初、盛、中、晚四个历史阶段,其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又同中有异。这一特征说明( )A. 社会环境影响唐诗创作 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 唐诗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5.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要求“为学之功且要行其所知”,“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由此可知,朱熹主张( )A. “格物致知”“知行并重” B. “知先行后”“知难行易”C. “知始行终”“知本行从” D. “知先行后”“行重于知”6. 乾隆年间,“(河北)顺天、河间、天津、保定等处淀地居民,近水乡,似无所利。然可种芦苇、藕菱、稗蒲之属。数者之中,苇利最大。男人日可获七八分之值,女人可获四五分之值,而河工所用之苇扫之类,亦甚多,利与旱地侔”。这表明当时( )A. 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离 B. 新经济因素成长较快C. 手工业存在商品化生产 D. 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7. 有学者在总结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时指出,中国对外贸易以出口的丝、茶和进口的棉纺织品与鸦片为主要项目,而以丝、茶的出口大幅度增长与棉纺织品的进口增长相对缓慢为特点。材料可用来说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对洋货的抵制 B. 中国丝茶技艺水平明显提升C. 西方商品对华尚无价格优势 D. 西方对华贸易继续保持逆差8.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部分知识分子“说”(如表)。这些言论( )人物 观点梁启超 我们中国文化,比世界各国并无逊色廖仲恺 归根我国之贫弱,实业之不发达,实由帝国主义侵略的缘故李维汉 我们通过在工厂做工,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认识李大钊 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A. 折射了时代变迁 B. 引发了民主革命C. 重塑了中国文化 D. 促进了国共合作9. 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全国革命形势低落等原因而失败,起义部队退到湖南浏阳文家市集中。毛泽东向全师指战员说:“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这一论述( )A. 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B.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 阐释了建设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性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10. 1984年11月,湖北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65岁的退休专家格里希为厂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在海内外引发轰动效应。他在两年任期内通过整顿劳动纪律、改善管理方式对工厂进行重组,大大提高了工厂效益,得到中央的肯定,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武汉柴油机厂的成功改革得益于( )A. 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 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D.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强大活力11. 截至2023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致力于( )A. 谋求周边地区的长期和平发展B. 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 推行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外交D. 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12. 流传于西亚至地中海地区的神话神兽——狮鹫格里芬,它拥有狮子的强壮身躯和鹰的头部、喙以及翅膀。狮鹫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各种形象,例如希腊、埃及、亚述和波斯等地的格里芬形象各具特色(如下图),这反映出( )A. 文明传承具有差异性与地域性 B. 文化传播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C. 文明演进具有一致性和时段性 D. 文化发展具有同源性和封闭性13. 中世纪的英国,主教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国王法庭可以以封君的身份审判主教,剥夺他们的个人财产和封地,但是无权免除其职务。1539年颁布的法案规定,“在议会的授权下,国王全权决定主教的数量、人选、和教堂、教区的数量……”这样的变化在英国( )A. 确立了议会的主导地位 B. 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C. 巩固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建构14. 下表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美国部分总统对其对外政策的表述,这反映出美国( )时间 主要内容1823年 门罗:反对欧洲列强干涉已独立的美洲国家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事务1870年 格兰特:美洲各国绝不可将领土转让欧洲,哪怕是自愿赠与1904年 罗斯福:美国在西半球遇到这种为非作歹或懦弱无能的事情……不得不勉强施行国际警察的权力1917年 威尔逊:每一民族都有决定自己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自由A. 努力维护民族自决原则 B. 将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C. 不断向全球扩张的本质 D. 逐步确立起世界领导者地位15. 1945年春,美国国务院仍在研究将萨尔与莱茵河西岸领土割让给法国的可行性,但到波茨坦会议时,美国决策层已倾向把严惩和肢解德国的政策调整为扶植并保存德国的方针。美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 B. 法德关系逐渐走向和解C.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基本结束 D. 德国法西斯势力己瓦解16. 1980年,西德前总理勃兰特领导的联合国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的研究报告(“勃兰特委员会报告”),该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肆虐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 南北之间具有共同利益C. 国际科技竞争的白热化 D. 国际旧秩序亟待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仍被定位为列强的角逐场所,但此时的中国外交已开始告别传统的“羁縻相安”、“以夷制夷”方略,转而谋求以国际法制衡列强的侵略。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中国的外交方略,从“赖美为助”、“倚仗各国”主持公道,转向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山东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起国际性事件,而且成为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先例”,它不但改变了中国近代外交“始争终让,几成惯例”的懦弱形象,而且初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外交维权抗争、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华盛顿会议并未从根本上废除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也没有获得真正平等的国际地位,但亦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外交在会议期间获得的相对成功。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第一次据理争回了部分权益,尤其是山东问题的解决,虽然是有条件的,但这些条件已不像日本最初提出的条款那么苛刻,“中国所获已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无论从技术观点看,还是从国家威望看,我们从日方获得的已达最大限度”,这是在中国没有实力的背景下通过国际会议从日方获得的让步,表明中国参与国际均势的外交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奏效的。——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均势的外交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奏效的”的理由。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初期,经过汉高祖至景帝时期的经营,西汉王朝通过册封、和亲乃至订约等多种方式确立起了由郡县、藩臣、外臣构成的“天下”统治体系,但这种统治体系的形成有着很多不得已的相互退让、妥协的成分在其中。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治国方略乃至重新构筑“天下”秩序。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赏识。思想大一统,必须辅之以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制,才能得以有效推行。为此,汉武帝在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其后,汉武帝基于构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先后对匈奴、南越、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经略行动。——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帝王之一,其治国理政思想以“贞观之治”为标志,开创了唐朝的鼎盛局面。唐太宗时期,朝堂出现了“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碰,以成治道”的局面。与此同时,羁縻府州制度和军镇屯戍制度得以确立,突厥、契丹纷纷来降,唐朝取得了对周边民族交往战略上的主动权。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摘编自刘敬立《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剖析》等材料三 《人民日报》商业广告抽样分类和统计比较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其中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达92%,私营企业广告主、国营企业广告主、公私合营企业广告主、个人所占比重分别为60%.15%、20%.5%。1956年以后《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多是工业产品广告。且以重工业产品为主,所占比重相当大,达到80%多。广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二者所占比重高达98%(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治国理政措施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通过《人民日报》的商业广告研究对于探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价值。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所示。汤浅光朝科学中心及其转移学说(据汤浅光朝论文制成)国家 时段 地点 兴隆期(年)意大利 1540—1610 佛罗伦萨威尼斯、帕都 70英国 1660—1730 伦敦 70法国 1770—1830 巴黎 60德国 1810—1920 柏林 110美国 1920—2000 新英格兰加里福尼亚 ______据此表,他得出以下结论:①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发生着周期性的转移。②科学中心在欧洲的兴隆期平均值为80年,因此,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是80年。③以此为基础,他预言说,若美国科学将遵循欧洲科学的同样规律,则美国的科学兴隆期将终止于2000年。——摘自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共同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汤浅现象”。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下表为1500-1975年世界殖民地数量的变化。——摘编自科林·弗林特《世界政治地理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500-1975年殖民地数量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猜题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特征:从被动到主动;积极依托国际会议、国际规则维护民族权益;与国内政局和民族觉醒紧密相连;弱国求外交,但立场强硬;形成与国际政治接轨的现代外交。(2)理由:初步向世界展示了近代中国外交维权抗争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振奋了国人精神,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18题答案】【答案】(1)同:开源拓土,经略民族地区(综合运用武力和怀柔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广纳贤才,尊贤重能;协调君主和官僚队伍的关系。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虚怀纳谏,接受相权的制约;汉武帝重视制度创新(如察举制、刺史制),唐太宗沿用隋制(如三省制、科举制等)并加以完善;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等手段扩充财政收入,唐太宗轻徭薄赋;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唐太宗倡导“三教并行”思想。(2)历史价值:《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所刊载的商业广告内容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的变迁,是研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手史料。通过对《人民日报》商业广告的抽样分类和统计比较,可以了解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等情况;反映出此时期新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以为新兴国家的国家治理、民族复兴提供重要参考。【19题答案】【答案】(1)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思想解放、文化嬗变;大学教育的发展(或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科学体制的不断完善,鼓励科学发展的政策。(2)科学史家汤浅通过数据分析,运用计量学研究科学中心转移规律,提出近代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转移;“汤浅现象”反映出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然而,汤浅仅基于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关于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是80年、美国科学兴隆期终止于2000年等结论有失武断,存在简单化倾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过程具有非连续性;转移过程中存在同一时期多个中心并存的现象:至20世纪结束,美国科学中心并未转移,而且没有在近期发生转移的迹象。(答出2点即可)在科学发展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可以保持长盛不衰。研究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目的是发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厘清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才能更好把握未来世界科学格局的发展动态,抓住历史机遇。【20题答案】【答案】解读:16世纪至18世纪末期殖民地数量不断增长。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西葡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美洲大片地区、亚洲、非洲等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地数量不断增长。1800年-1875年殖民地数量减少。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的衰落,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启蒙思想的传播,美洲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大量美洲国家独立,殖民地数量有所减少。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殖民地数量增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殖民地狂潮,殖民地数量增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殖民地数量减少。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殖民地人民日益觉醒,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民族国家建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这一时期殖民地数量急剧减少。总结:西方殖民国家实力消长,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开展,影响到殖民地数量的变化;殖民地的阶段性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同时反映出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充满曲折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