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 史卷Ⅰ(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1.C 2.D 3.D 4.C 5.D 6.B 7.B 8.A 9.A 10.B11.A 12.C 13.D 14.C 15.A卷Ⅱ(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共 5分)16.百家争鸣17.平型关大捷18.屠呦呦19.权利法案20.不结盟运动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 1小题,共 14分)21.(1)答:顺序:①⑥④⑤②③。(3分)(2)答:学派:儒家、道家、儒家。(按材料顺序回答,3分)共同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社会伦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分)(3)答:示例:典籍中的智慧始终滋养着中华文明。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智慧源泉。儒家“仁爱”思想今天仍体现在志愿服务中,道家“天人合一”理念指导着绿色发展。杭州亚运会以现代科技诠释传统文化,证明优秀传统既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唯有创新传承,文化才能永葆生机。(6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22题 13分,23题 13分,共 26分)22.(1)答: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运动:洋务运动。(1分)(2)答:改良运动:戊戌变法;(1分) 暴力革命:辛亥革命。(1分)原因:触碰了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1分)(3)答:原因: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1分)迈出的第一步:立足中国国情,到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4)答:决策:改革开放;(2分)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5)答: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等等(任答两点,符合题意即可,2分)23.(1)答: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战胜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战胜协约国希望维持战后长久的和平。(任答一点即可,1分)必然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2分)(2)答: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华约的相互对峙。(3分)评价:①在这种非战非和的状态下,美苏双方形成了冷战对峙的格局,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②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在极力地避免战争,使世界在冷战期间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状态。(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即可)(2分)(3)答:证明: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欧盟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济迅速发展的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推动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任答两点即可,2分)(4)答:主要因素: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的需求;国家综合实力对比的差异;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等等。(任答两点,符合题意即可,2分)道德与法治卷Ⅰ(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C A C B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D D A C B1.B【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学阶段重要性的认识。①②④:依据教材知识,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我们要珍惜这个新起点,体验初中生活的快乐,从点滴做起,付出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为以后的人生奠基,①②④说法正确;③:“一切都要自己做主”的说法太绝对,我们要听取父母或老师的正确意见;故本题选 B。2.A【详解】该题考查传递情感正能量。A:题文材料中,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给学生的回信中的话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美好的情感能够传递正能量;A符合题意;B:错误,“只有……才能”说法太绝对;C:错误,情绪是短暂而且不稳定的,情感是相对稳定的;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故本题选 A。3.D【详解】本题考查树立安全意识的价值、自救自护的方法。D:分析题文可知,在上下学的路上,为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青少年应该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故 D说法正确;ABC:“结伴并排骑行”“抢先通过路口”“快速穿行马路”均违反了交通规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故 AB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D。4.C【详解】本题考查对开发创造潜力的认识和理解。C: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祁连素的足迹遍布崇山峻岭,为贵州矿业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种“工匠精神”表明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创造的热情,故 C说法符合题意;A: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故 A说法错误;B:要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说法不符合题意;D:“必须”说法太绝对,故 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5.A【详解】本题考查网络交友的知识。①③:《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数据显示 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交友,说明网络交友正在成为青少年交友的新方式,41%的青少年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人加入朋友圈,59.4%的青少年会在朋友圈晒自己、家人、朋友的照片,说明青少年应增强网络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故①③符合题意;②:网络交友方便快捷但缺乏安全性,故②说法错误;④:网络交友具有虚拟性,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网络交友比现实交友更值得信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6.C【详解】本题考查教师的奉献精神。C:材料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意思是: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故 C符合题意;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襟,故 A与题意不符;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在歌颂友谊,B与题意不符;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故 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C。7.B【详解】本题考查在集体共建中尽责的要求。①②④: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文,同学们奋勇拼搏并为获得冠军而欢呼,说明他们具有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带给他们力量,并且集体荣誉感令他们自豪,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集体荣誉感并不一定只有获得冠军才能带来,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8.A【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①②:依据教材知识,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从题文中“诈骗罪、有期徒刑、罚金”等语句中可知,冯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判决依据应是刑法,故①②符合题意;③:罚金属于附加刑,不是行政处罚,故③说法错误;④: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9.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朋友间的矛盾和冲突。ABCD:当我们与好朋友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应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解决。具体地说,当矛盾和冲突发生时,首先要暂时避开冲突,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矛盾双方都要冷静下来,认真考虑产生冲突的原因。然后寻找有效的办法解决矛盾和冲突。故 C说法正确;AB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10.B【详解】本题考查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B:人格尊严包括姓名权、隐私权,故 B正确;A:人身自由与文化权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 A错误;C:依法纳税与依法服兵役是并列关系,不是交叉关系;故 C错误;D:选举权与财产权是并列关系;故 D错误;故本题选 B。11.D【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D:“在境内窃取军事机密被国安部门逮捕”说明他的行为是触犯我国最严厉的法律即刑法的犯罪行为,因为是“M国人”对应的刑罚可以是有期徒刑并驱逐出境,故 D符合题意;A:“借朋友数十万元迟迟不还”是触犯民事法律法规的民事违法行为,故 A不符合题意;B:“考试作弊、被公安机关刑拘”是犯罪行为,但所受到的处罚不能是“驱逐出境”,故 B不符合题意;C:“拨打 119 报假警”是触犯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违法行为,故 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12.D【详解】本题考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①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科技创新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13.A【详解】本题考查少年担当。A:分析题文,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需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积极关注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这主要启示青少年要胸怀天下,树立全球视野。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对全球事务的关心,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交流合作;故 A符合题意;B:“把握当下,珍惜青春年华”侧重于珍惜当前的时光,努力奋斗,没有直接涉及全球视野和对人类问题的关注;故 B不符合题意;C:“着眼未来,丰富知识储备”虽然也提到了未来,但更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不如“胸怀天下,树立全球视野”更能准确体现对青少年关注世界局势的要求;故 C不符合题意;D:“回望成长,实现自我超越”强调的是对自身成长历程的回顾和超越,与关注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的主旨不符;故 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14.C【详解】本题考查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正确认识。A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A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B:全体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权力,B说法错误;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15.B【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B:依据教材知识,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B正确;A: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新型民族关系,A排除;C:是各民族分布格局,C排除;D: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本题选 B。卷ⅠⅠ(非选择题)二、非连续性文本(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分)16.(1)答:严格执法。(2分)(2)答: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构建法治社会;等等。(4分)三、阅读与思考(本大题共 1小题,共 9分)17.(1)答:示例:屹立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声音。(3分)(2)答: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②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等等。③从树立全球观念的角度:要树立全球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等等。④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等。⑤从创新的角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⑥从中国担当的角度: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而且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6分)四、判断与分析(本大题共 1小题,共 8分)18.答:甲同学的观点错误,乙同学的观点正确。生活中的小违规行为看似危害不大,但可能会逐渐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使人漠视规则,如在马路上闯红灯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危害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许多小违规行为积累起来,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损害公众利益;还可能引发他人效仿,破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我们应从点滴小事做起,遵守规则。(8分)五、实践与探究(本大题共 1小题,共 22分)19.(1)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的发展理念。(6分)(2)答: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分)(3)答:关注我国的扶贫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为我国的扶贫事业履行应尽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