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蜀相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 ,他被后人冠以(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诗人。
5.诗作风格多样,以( )为主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思想内容上的沉郁:
1.情感深厚凝重:杜甫的诗歌中鲜见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使情感更为深厚。他所处的时代国家动乱、人民流离失所,他将自己的悲惨境遇与时代的苦难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沉阔大的情感力量。
2. 题材严肃广泛:杜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包括爱国忧民、咏怀抒情、写景咏物、思乡怀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诗等。在这些题材的诗歌中,都体现出了沉郁的特点。
二.艺术手法上的顿挫:
1.诗歌结构的起伏转折:杜甫的诗歌结构常常富有变化,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起有伏、有转折。
2. 句法上的精炼警策:杜甫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诗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 音律方面的抑扬顿挫:杜甫的诗歌在音律上也体现出顿挫的特点,韵律节奏有起有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杜集七言律第一
诗史 三吏
三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要作品
《秋兴八首》
《登高》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资料
一、读书游历时期:涉世未深(35岁以前,即712-745)
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35-44岁,即746-755)
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觉醒并关注现实,忧国忧民。这时期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兵车行》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资料
三、为官及流亡时期:创作高峰(45-48岁,即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春望》写于此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诗风沉郁(49-59岁去世,即759-770)
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漂泊”经历:
759年,杜甫举家由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入川,年底抵达成都。
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结束流离数年的生活。
761年末,严武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予杜甫帮助。
762年盛夏,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764年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在三月回到成都。
765年初夏,严武离世,五月,杜甫在无奈中与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安史之乱时间:755-763
创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81年-234年10月8日)
人物简介
诸葛亮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181年-234年10月8日)
人物简介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guà],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八卦阵
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使他心服口服,不再为敌
刘备打刘表占领四川
联合东吴抗拒北面的曹操
一是指诸葛亮的八卦之术; 其二是指诸葛亮借东风。
孙刘联合抗拒曹操火烧赤壁
深入了解诸葛亮功绩:
题 解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①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解读题目
思考: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
——①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诗人借祠写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③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②“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描其景)—抒己志(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诵 读 感 知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研读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寻”“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情感: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①“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
②“柏森森”一词,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 ③ 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诗眼是哪两个字?
自、空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释字义
(2)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明手法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阐述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4.点作用(特点、意境、情感)
颔 联
2.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碧草掩映石阶
呈现着春色
黄鹂隔着树叶
唱着动听的歌声
明确: ①“自”是“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
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说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表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③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④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手法 4.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范例
   ——朱自清《荷塘月色》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 《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
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本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并概括形象?
明确: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即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鼎足三分,联吴抗曹,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塑造了一位雄才大略、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了解相关历史事实。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小说中的艺术化加工)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
思考:尾联中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而含恨死去的仁人志士。
“英雄”具体指什么人?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英雄
诸葛亮
诗人自己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
泪满襟
对诸葛亮的赞叹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
理思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怀古诗的思路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诗歌主旨)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主旨
本诗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对其精忠报国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作业
参考答案:C(“两朝”指蜀汉的刘备、刘禅两朝)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C(“两朝”指蜀汉的刘备、刘禅两朝)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参考答案:C(“两朝”指蜀汉的刘备、刘禅两朝)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 B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