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偏重春秋
春景:凋残、伤感
秋景:壮阔、苍茫
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
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
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与人生奋斗并遭遇挫折相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表现的春光流逝、秋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登临诗常写景物
文体知识
登 临 诗 常 见 情 感
不得见用之愁;思乡怀人之情;
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
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
知音难觅之慨;壮志难酬之忧。
古人登高,或思亲怀人,或怀才不遇,或借古讽今,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但大多登高必忧,登高必愁。
为何登高必愁呢?见山川浩大,感人生渺小,悲从中来。形成觉秋风而悲岁暮,闻寒蝉而叹余生,见落日而起乡思的模式化的人文心态。那么黄庭坚登阁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黄庭坚
登快阁
1. 了解鲍照及其文学成就,了解本诗创作背景;背诵诗歌。
2.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 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及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重点)
4.通过知人论世,体会作者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难点)
学习目标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第二次参加省试,以一首《野无遗贤》诗,中了第一名。第二年,再到汴京(今开封)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
父亲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五岁
能背诵五经
七岁
写《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二十一岁
第二次参加省试,中了第一名。
二十二岁
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三十五岁
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
“江西诗派”的鼻祖: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祖:杜甫
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一祖三宗”
特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自成一家”
文学常识·江西诗派
夺胎换骨:汉语成语,意思是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出自《冷斋夜话》。
点铁成金:古代神话故事,用手指点一下,铁石就能变成金子。比喻修改文章,略加改动,就能使文章增色许多。也做“点石成金”。
2010年6月3日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拍出4.368亿天价,每字价值超100万元。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拍出4.368亿
天价书法作品
趣史逸闻
黄山谷(黄庭坚)是个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涤亲溺器,说的就是他。他秉性至孝,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因为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也丝毫未尝忽略照顾侍奉母亲,尽管当时仆从甚多,大可不用亲自为母亲清涤马桶,但是他认为孝事父母是为人子女亲自该做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尽心侍亲和当不当官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
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创作背景
解 题
登快阁
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快阁,三层小楼,砖木结构,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她狱拔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阁下的倍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诵读诗歌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liǎo
chéng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了却:完成。
~~~~
~~~~
~~~~
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
“落木”句:群山上,树木的叶子都已飘落,天空显得辽远广阔。落木:落叶。远大:辽远广阔。
~~~~
东西:东边和西边 。即阁子四周。
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
~~~~~~
分明:明亮。
~~~~~~~~~~~~~~
“吾此心”的倒装。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
[
傍晚时分,天气晴朗,我登上快阁,倚栏欣赏周围的美景。
~~~~
(我想)坐上船,吹着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万里,形容极远。
诗歌鉴赏
思考: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翻译: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
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登阁的原因:公事扰人,心中略有“不快”,
登阁的目的:“寻快”→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
思考1:首联用了什么手法?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
化用典故:《晋书·傅咸传》 “(杨)骏弟济素与(傅)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歌鉴赏
思考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了却”,”办完”之意;渲染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
考点:炼字
答题思路:释字义+析手法+说效果
“倚”,“倚栏欣赏”之意;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歌鉴赏
思考4:颔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衬托:借落木、月影衬托天地的宽广、清明的美丽秋景。
表现了作者襟怀的远大和心境的空明。
用典: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空明,襟怀的辽阔,感悟的幽深。寄托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感情。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诗歌鉴赏
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题型:画面题
问法:直接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画面、图景)?
间接问: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答法:
①(概图)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冬江畔美景图。
②(翻译原诗)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向远处流去;(营境)借落木、千山、天空、澄江、明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③(传情)表达了作者见到大自然美景的平生喜悦及向往之情。
考点链接
画面题方法:
(1)问法:
直接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图景/景象?
间接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心境/境况?
(2)答法:
第一步:概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图。
(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步:营境。
译原诗,借......意象,营造了一种....意境。
第三步:传情。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抒情-因何事
思考1: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故1《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前句用“伯牙绝弦”的典故。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典故2《晋书·阮籍传》: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yì,喜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jī]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后句用“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
用典
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诗歌鉴赏
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炼字→诗眼题:颈联“横”字,一字传神,有什么作用?
①(解释)“横”:斜着眼看。
②(翻译原诗)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斜着眼看流露出喜色;(表达技巧)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作用)一个“横”字,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③(传情)表达了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苦闷、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
“诗眼”的作用:
深化意境
升华主旨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诗眼题的解题方法:
①找到诗眼,解释。“△”:……
② A将诗眼代入原诗翻译;B找到表达技巧;C答诗眼的作用: 一个“△”字,……。
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言志-有何感
思考1:尾联为什么提到“白鸥”?有何用意?
《列子·黄帝》载:鸥鸟善猜疑,有心机之人与之相交,则盘桓空中不肯接近。后人常以“与鸥订盟”表达归隐之心坚定,再无俗世牵挂。
《列子·皇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上也。”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运用典故
诗歌鉴赏
1.高洁孤傲、潇洒自由
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白鸥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积极用世、蔑视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
“鸥鸟”的意象内涵:
2.远离心机、与世无争
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心,于是相处甚好;而人一旦没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就会远之。
知识链接
“鸥鸟”的意象内涵:
3.淡泊寡欲,闲适归隐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伴。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4.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
知识链接
思考2:“白鸥”的意象用在这里,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运用典故。与白鸥结盟表示归隐之心已决,再无俗念牵挂。
②弃官归隐
诗人因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思考3:有人说本诗的诗眼体现在尾联,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 归 ”
诗歌鉴赏
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首联:记叙,照应题目,记述登楼一事。
颔联: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颈联: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尾联:言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归纳总结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哪些感情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
②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③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惆怅和感慨 。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④归隐情怀。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主旨探究
厌倦
痴儿了却公家事,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朱弦已为佳人绝,
快阁东西倚晚晴
闲情
喜爱
孤寂
归隐
青眼聊因美酒横。
兀傲
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渐喜,忽而转忧,终而平静,在顿挫、跌宕中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表达了感情的深沉。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请逐联进行分析,并结合全诗,概括描摹诗人的情感变化曲线。
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广义)
抒情
记叙
议论
描写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借物抒怀、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借故抒怀、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即事抒怀、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叠字、用典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对面落笔(从对方下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
表现手法(狭义)(10种)
修辞方法(11种)
结构技巧(10种)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2.虚实结合
3.正侧面结合(衬托、反衬) 4.点面结合
5.视听结合/声色结合 6.俯仰结合
7.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8.白描
9.各种修辞手法 10.寓(融)情于景
课外拓展
古诗学习方法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
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
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
看手法
鉴赏诗歌方法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快阁 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对比阅读
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
“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写登快阁所见山水秋色实景。
山天远大,江月分明,生机勃勃。
不但顿然开拓了自己的心胸,
也屏去了许多尘俗之见。
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1.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浅近诙谐的通俗之语点题,渲染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语句是: , 。
2.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诗中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 ”。
3.《登快阁》中“ , ”两句写的意境辽远间大、空明澄澈。清代学者张宗泰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4.《登快阁》中,词人用映衬的表现手法描绘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 , ”两句展现诗人远望无数秋山,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明清澈的江水淙淙流驶,映照在江水中的明月,愈加空明澄澈。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当堂检测
5.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 , 。
6.《登快阁》中,表达作者辞官归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生活愿望的两句是: , 。
7.《登快阁》中“ , ”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8.《登快阁》中,巧用典故,“ ”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 ”化用阮籍青白眼事,表达自己抱负无法实现、自己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9.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用典故表达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的两个句子是: , 。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