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杜甫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 圣文章著千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爻(yáo)
课堂导入
心 C
3 2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
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
国和人民效力,但才华却得不到施展, 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 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 ,感受这 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课堂导入
3 2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诵 读 诗 歌
时期 经历
代表作品
读书与漫游期 ( 3 5 岁 前 ) 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望岳》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 (35岁 - 44岁) 科举再落选,理想碰壁,贴近底 层民众,感受政治黑暗。
《兵车行》
陷贼与为官时期 (44岁 - 48岁)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逃难流亡。 途中被俘,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 痛苦。
“ 三 吏 ” “ 三 别 ”
漂泊西南时期 (48岁 - 59岁) 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 严武逝世,他又漂泊西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生 平
3 2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
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 “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 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写 作 背 景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伤叹惋
(2)如果将全诗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这个字是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有人对原诗做一
些改动,你认为 这样改好不好 为什么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见
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 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深惋惜。
涵 泳 字 句
2 C
涵 泳 字 句
1.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武侯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 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 “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 侧重于死后的封号,主要体现其军事方面的功绩,相对来说没有“蜀
相”那样全面体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和丞相这一重要政
治身份,强调他肩负着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杜甫一直想成为 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 一直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 理想 。
关联所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主动寻找,特意寻找,可见
诗人心情之急切,体现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思考:题目是“蜀相”,为何首联用“丞相”
亲切
丞 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 处 见 锦官城外树森森。
何处寻 Vs 何处见
■ ①环境上: “柏森森”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 ②时间上: “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
■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 和不朽。
解读意象:松柏乃挺拔之木,四季常青,伟岸苍劲,这里用
柏树来象征诸葛亮的精神长存,“树”没有此意。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柏森森 Vs 树森森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
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 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
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以乐景衬哀情
■ 描绘了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表达欣喜愉
悦的情感。 以乐景衬乐情
改句: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 好音。
原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 Vs 尽、皆
“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意思。 释字义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 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 春日图。 绘景象/析句义
作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景的 漠视和对武侯诸葛亮的敬仰。物是人非,先哲已去,表达了诗 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 酬作铺垫。 悟情感/析作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炼字题:赏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 自流。
—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
——李华《春行即兴》
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诗歌炼字题作答思路
①释字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 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 化静为动等。
②绘景象、析句义: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作用、悟情感: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文本探究一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朝 开 济老臣心。
拥有济世雄才并得以施展 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回忆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迹 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
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 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 —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
I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
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英雄”应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 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
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
诗中的“英雄”究竟是指哪些人呢
文本探究一尾联
泪满襟 Vs 深惋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结合诗人生平,你认为尾句“泪”有哪些复杂情感
对诸葛亮的赞叹 追羡之泪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 痛惜之泪
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 伤己之泪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忧民之泪
泪满襟
I
对诸葛亮的赞叹 追羡之泪
泪满襟
■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 痛惜之泪
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 伤己之泪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忧民之泪
“英雄
①指像诸葛亮有才智却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失败的英雄)
②诗人自己。“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却报国无门,郁郁 不得志, 一 生坎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
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形象 天 下 计: 隆 中 对 束 ,雄才大略、神杭妙算、运寿帷幄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才智过人、忠心耿耿,却没能一统中原,伟业未竟。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战争频繁,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安史之乱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付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即使颠沛流离,仍矢志不渝
结果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鬓已霜
不同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 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填写下表,思考: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总结
“诗圣”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
丰功伟绩,表达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身已先 死的痛惜,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 的悲愤之情。
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心系黎民百 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 命在书写人生。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临古地
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思古人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忆古事
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抒己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起 承 转 合
蜀 相
梳理脉络
3
律诗特征 :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其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得 名。
律诗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 律) 。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律诗的章法讲 究起、承、转、合。
首联: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 营造气氛,奠定感 情基调等,引出下文。
颔联:承,是起句的延伸。 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 颈联: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 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 转换。“转笔”的作用是陡生波澜,有起有伏, 避免平铺直叙。形式有:进一层转,推 开一层转,反转。 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
尾联:合,是合笔,是结句。 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 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 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巩固训练
1、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
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 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2、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 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 4 、 《 蜀 相 》 中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来衬托诸葛亮 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结 构 :临古地一思古人一忆其事(描其景)一抒己情
情感: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
①“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②“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③“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④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常见情感 :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 (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
对国家对时代: (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 奢淫逸之讽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 沧海 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 (一些哲理思考)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 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抒发盛衰无常,世事多变,物是人非的感慨。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 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 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
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 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 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什么是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
“郁”即“积”——真实、凝重
顿 挫 : 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一 .思想内容上的沉郁:
1.情感深厚凝重: 杜甫的诗歌中鲜见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将个人情感与家 国情怀紧密融合,使情感更为深厚。他所处的时代国家动乱、人民流离失所, 他将自己的悲惨境遇与时代的苦难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沉阔大的情感力量。
2. 题材严肃广泛: 杜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包括爱国忧民、 咏怀抒情、写景 咏物、思乡怀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诗等。在这些题材的诗歌中,都体现出 了沉郁的特点。
二.艺术手法上的顿挫:
1.诗歌结构的起伏转折:杜甫的诗歌结构常常富有变化,不是平铺直叙,而 是有起有伏、有转折。
2. 句法上的精炼警策: 杜甫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使诗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 音律方面的抑扬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音律上也体现出顿挫的特点,韵律 节奏有起有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典型风格,《蜀相》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①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 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 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表现出凝重的历史意识。
②情感上的起伏回旋。首联,写出了诗人查找遗踪的急切和对武侯的仰慕 之情;领联写祠庙寂寥的环境,情感急剧变化——孤寂伤怀;颈联,概述诸 葛亮的功业,充满了赞美之情;尾联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充满了对英雄 事业未竟、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整首诗中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 ,而是起伏张弛回旋的。
③章法上的起承转合。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 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 ”;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第七、 八句 ,收束全诗,写对诸葛亮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 ,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