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梭罗
沈从文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 原始古朴的人性。
- 沈从文(1902--1988) -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长篇小说《长河》
走近作者
代 表 作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生平
01:湘西生活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
02:都市生活
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题目解读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
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第3段,思考下面问题。
1.沈从文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
2.课文写了几次端午呢?
3.在文章中画出提示端午时间的语句。端午中发生了那些事情
端午
三次
任务一:梳理选文情节,突出一个节日
情节梳理
第三个端午节
端午又快来了,……
第一个端午节
还是两年前的事。……
第二个端午节
上年一个端午……
第三个端午节
端午又来了。……
(三)边城赛龙舟,写边城人们过端午的风俗。
(四)美丽的邂逅,写翠翠和傩送的相遇。
(五)意外的相识,写翠翠和天保的相识。
(六)甜美的心事,渡新人引发翠翠的情思。
顺叙
插叙
插叙
顺叙
4. 在这一系列情节中,翠翠一直记挂在心的是哪一个端午?
5. 什么事让翠翠念念不忘呢?哪句话在她心中一直不忘?
两年前
遇到傩送。
大鱼吃你
任务二:揣摩人物心理,突出“一条大鱼”
①第四部分
23/24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②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③第五部分
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
④第六部分
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 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 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 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中提到了鱼。
作者是怎样借助鱼来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
①第四部分23段:“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分角色朗读
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傩送:热情搭讪,表达关心,开玩笑,古道热肠
翠翠:恐慌害羞,纯真可爱的少女
②第四部分33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
小结: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③第五部分7段:“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结合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思考这位少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羞涩的、甜蜜的
小结: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人们说,有两种境界很美妙,一种是酒至微醺,一种是花开半朵。 而此时翠翠的娇羞之感正是这种美妙的状态,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④第六部分16—19段:“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 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 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 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爷爷有提到天保送的那只肥鸭子,翠翠的反应是什么?
爷爷提到傩送的时候,她是什么反应?
生气
翠翠嗤地笑了
一条大鱼
“在中国语言中,尤其是在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词之一。“
——闻一多《说鱼》
翠翠的情窦初开也因这条“鱼“显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嗤笑,翠翠单纯羞涩、可爱活泼、青涩腼腆、真实纯粹的少女之美、懵懂纯真甜蜜的爱情之美、还有祖孙之间相互依赖的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翠翠傩送
纯真的爱情
翠翠爷爷
感人的亲情
古朴的友情
顺顺爷爷
真挚的手足情
傩送天保
人情美
浏览课文,总结小说讲述了哪些人情美?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翠翠也十分关心爷爷。比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 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P38—39
【翠翠&爷爷】
1.爷爷与翠翠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感人的
亲情
爷爷想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在思恋二老
【翠翠&爷爷】
2.第五节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如何理解?P37
感人的
亲情
从全文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虽然如此,但这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
【翠翠&爷爷】
感人的
亲情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P30
顺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爷爷也十分感激,发自内心地赞美顺顺是个好人。P36
扶危济困
乐于助人
慷慨大方
【顺顺&爷爷】
顺顺与爷爷之间古朴真挚的情谊是如何体现的?
古朴的
友情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爱情“决斗”的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唱歌比赛。
真挚的
手足情
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他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有情人,但最后却死于意外。
… 天 保 …
因为哥哥的死十分内疚,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为亲情放弃爱情。
… 傩 送 …
【傩送&天保】
两兄弟都喜欢翠翠,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任务三:品读边城环境,徜徉一幅画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怎样的水土环境养育了翠翠这样天真纯洁的少女、傩送这样真挚善良的少年?
分组探讨:分别找出自然环境的句子和生活环境的句子。
(一)自然环境: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第四部分8段)
④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品读环境
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撸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的世界。
品读环境
1.生活环境
①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品读环境
(二)社会环境: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③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环境太平,僻远隔离
2.人文环境(风俗)
品读环境
(二)社会环境:
①端午(第三部分3—4段):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观看热闹的龙舟比赛、参加捉鸭子游戏。
②中秋、过年(第五部分2段):男女对歌、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
③(第六部分)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④(第六部分24段)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热闹安定,和谐,民风淳朴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致张兆和
沈从文爱边城的什么呢?

风景美:青山绿水
风俗美:古朴和乐
人情美:淳朴真挚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补充1:本文成书于1934年,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补充2:“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了…… 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 唯利庸俗人生观。
——沈先生在《〈长河〉题记》
根据三个词语概括小说《边城》的主题
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小结
一座城里,这里的人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宽厚热情、淳朴善良。你、我、他构建一个家,你们、我们、 他们构建一座城。人与人之间和睦、和 乐,成人之美——无争、无欲、无怨。真 实、自然、毫不急功近利,含蓄而毫不声 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有爱、敢爱。
边城是诗意的边城,更是真善美的理想王国。
1、翠翠的孤独: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分析人物的“孤寂”的色彩)
2、天保的孤独:
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3、傩送的孤独:
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4、爷爷的孤独:
孤独地守着传统,孤独地守着渡船和孙女,最后在孤寂中死去。
5、作者的孤独:
无法阻止古老传统的消逝,无法融入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性中的美好逐渐远离人们,人性中的恶 愈演愈烈……
在翠翠身上,不仅有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同时也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
思考探究
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
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