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祥林嫂之死,谁之罪?”
编剧:鲁迅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掌握倒叙的作用。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环境描写。
3.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领会作家对丑恶事情的批判。
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与情感隔膜。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
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选取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背景
一、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祝福》,完成绘图
1、随文勾画主要人物、情节。
2、《祝福》中祥林嫂幸福吗?
制一幅“祥林嫂幸福指数折线图”,并标注出折线变化处祥林嫂遭遇了什么事件?
新寡务工
勤快满足
婆家劫回
强行改嫁
幸得好运
家庭和顺
再度守寡
痛失幼子
重回鲁镇
遭受鄙夷
捐门槛,暂宽慰
被嫌弃,逐出门
沦为乞丐
一生不幸
悲剧命运
雪夜殒命
梳理本文情节,划分层次,思考线索是什么,采用哪种记叙方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新年返乡,祝福已近(1-2)
三问魂灵,寂然死去(3-33)
倒叙
实现
叙事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
“我”
回忆
实现
尾声
新寡务工,婆家劫回(34-53)
被卖改嫁,幸得好运(54-65)
丧夫失子,众人鄙弃(66-111)
爆竹声声,祝福隆隆(112)
首尾呼应
本文用倒叙,有什么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鲁镇人的麻木冷漠。
③从小说主题看,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知识点:
叙事
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事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方式:对话式、独白式、重复式、片段式、交叉式
二、赏析人物形象
(1)初到鲁镇
(2)再到鲁镇
(3)临死前
小说中对祥林嫂肖像进行了三次详细的描写,分别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临死之前,细读相应内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和精神变化。
①初到鲁镇
角 度 文本内容 形象特点
外貌
眼睛
试工期
聘用期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整天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朴实、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善良温顺
安分守己
勤劳朴实
要求极低
遭遇可怜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肖像
表现
变化
②再到鲁镇
角 度 文本内容 形象特点
肖像 外貌
眼睛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抬起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来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
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着他们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重燃希望
彻底击垮
悲伤痛苦
精神麻木
丧夫失子,痛苦憔悴
,极度悲伤
角 度 文本内容 形象特点
变化
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胆怯怕人;呆坐着,像木偶;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被四婶打发走了。
表现
祥林嫂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自己被大伯逐出,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内心极度悲伤,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近乎麻木。
②临死前
角 度 文本内容 形象特点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眼睛
外貌
肖像
变化
呆滞
一丝希望
祥林嫂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极度绝望,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麻木,濒临绝境。
可否将划线句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尝试从这些眼睛的特写镜头中读出祥林嫂精神面貌的变化。
找眼睛 精神面貌
初到鲁镇34
顺着眼
安分善良老实
再到鲁镇66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讲阿毛故事77
捐门槛106
不让祝福109
行乞3
问有无灵魂7
直着眼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改变受人鄙夷的境遇,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躲避被卖、不想再嫁
未果
原因
实质
结果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如何评价她的反抗精神?
向封建迷信低头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有反抗精神,但缺乏明确的认识,她的反抗恰恰说明了她的落后、愚昧,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顺从,她反抗得越是厉害,就越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之深。她抗争的是她不幸的命运,但绝不是反抗封建礼教。
行为
总结:祥林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不高。
2.具有抗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 逃、撞、捐、问”四种方式的反抗。
3.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反抗再嫁是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洁观的影响,捐门槛是受到“阴司报应”的封建迷信的影响。
三、探究主题
在折线图中我们发现,导致祥林嫂悲苦一生的事件,有的是“天灾”(丧夫、丧子),而有的却是“人祸”(被迫再嫁、被人嘲笑、惨遭驱逐)。这些“人祸”都与什么人相关?
① 鲁四老爷、四婶
② 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③ 柳妈
④ 鲁镇其他人
⑤“我”
祥林嫂本人
嫌疑人1号:鲁四老爷
(1)身份:
( 2 ) 语言:
(3)陈设:
(3)对祥林嫂:
朱拓的大寿字
对联“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案头书籍:《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
讲理学的老监生
封建、保守、迂腐
假“儒者”、迂腐保守、虚荣
初见:皱眉
被绑:可恶… 然而……
③再见:嫌弃、歧视
④死后:怒骂“谬种”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可恶!”
“然而”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认为她败坏风俗
冷酷无情、自私伪善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守旧、迂腐、封建卫道士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虚伪、伪善
打骂新党,骂康有为
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嫌疑人2号:鲁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阿呀,( )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
大约有些饿,记得( )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 )。她先到厨下,次到
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 )的影子。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迷信保守、冷酷无情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四婶深受夫权、贞节观念毒害,听从鲁四老爷的告诫,她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粉碎了她的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午饭
淘箩
淘箩
前者语气较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表现四婶的严厉态度和冷漠无情。
嫌疑人3号: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深受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荼毒,相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信条。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本是同样受压迫的人,却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缺乏同情心,为满足心理的猎奇,通过贬低、取笑祥林嫂而获得优越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冷漠无情、愚昧可恨。
“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88自然段)
阅读88—103自然段,你认为柳妈是个“善女人”吗?
按照封建思想,寡妇要守节,为何婆婆还能卖了祥林嫂?
封建礼教还有一权——族权。儿子属于父母,丈夫死了,属于自己的妻子就自动“转账”到了婆婆名下。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却可以将其卖出。在夫权与族权的矛盾下,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出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嫌疑人4号: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婆婆带人掳走祥林嫂,收走她的工钱,逼迫她再嫁;大伯收屋赶走祥林嫂,他们断送了祥林嫂两段短暂而平稳的生活
为什么祥林嫂要反复地叙述阿毛的故事?
阅读68—87自然段,勾画批注鲁镇人的反应,祥林嫂是否得到了人们的同情?
宣泄精神痛苦,渴望得到别人的倾听与同情,被鲁镇人所接纳。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人们的反应不是发自肺腑的同情,反而是像在欣赏一出戏剧,几声唏嘘的叹息和虚伪的眼泪,不过是“入戏”之后的心理满足。这群看客的空虚无聊、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使祥林嫂的精神上感受到了无尽的寒冷,也最终促使祥林嫂的命运走进了寒冬。
嫌疑人5号:鲁镇上的人们
嫌疑人6号:“我”
“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憎恶鲁四老爷
含糊地回答
逃避、自我欺骗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面对祥林嫂的死“我”:惊慌不安、偶然之间还是会负疚。
善良、同情祥林嫂
反映出了“我”有其善良的一面;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逃避、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作为“知识分子”的自责反思、相较鲁镇人,“我”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通过分析,这些人好像都是凶手,却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
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
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
“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着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我”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1.贞节
2.秩序
三纲五常
3.三从
四德
妇女,服也
4.祭祀
清白、圣洁
总结
是落后的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夫权、族权、神权)
是麻木自私、无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男尊女卑
存天理,灭人欲
主旨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四、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界的景物
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暗示人物性格、特点、前途命运
深化作品主题
推动情节发展
交代时地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四次关于“飞雪”的描写,分析四次“飞雪”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飞雪”
第二次“飞雪”
第三次“飞雪”
第四次“飞雪”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描写祝福前夕的忙乱,渲染“我”心情的烦乱。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举。
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第一次“祝福”(第2段)
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并不大。
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2、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呢同学?请们找出小说描写“祝福”的场景,并分析这些场景在小说中有何表达效果。
第二次“祝福”(第71-76、107-109段)
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她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资格,到这点权利被剥夺,写出了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把她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第112段)
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相结合,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凉死去,鲁镇“祝褔”一派祥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悲凉。
②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这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小说主旨,揭露了对旧社会吃人的本质,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思考: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从情节上看:“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③从主题看:“祝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把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知识点: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②情节: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与正文呼应等。
③人物: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人物的形象、心理、品质、情感。
④主题:运用了艺术技巧来寄托、表达作者情感;体现、揭示、暗示主题。
⑤读者: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引发深思。
⑥艺术技巧:双关、比喻、象征、反语、引用等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