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锻炼小组能力,通过组内合作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教学重点: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展示周杰伦《青花瓷》《菊花台》的歌词,介绍《青花瓷》宛然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图画,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极品。它洗尽铅华,古朴典雅。而《菊花台》也被选入了中学音乐的教材。都说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还不如说周杰伦这位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让他们相互成就了彼此。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历来被世人引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看看韩愈想用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表达什么情感。(板书课题)师:课文的题目叫《马说》,首先我们来解题,马说是什么意思?马在说话吗?(请学生来回答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展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韩愈的脚步去说说马、谈谈马。二、走进文本——感知大意,读准字音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师:接下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朗读,第一段请1组推荐一名代表朗读,第二段请2组推荐一名代表朗读,第三段我们1、2组各抽查对方一名同学。读的过程中相互监督。2、全班齐读,巩固读音。(显示划分了节奏的课文)。3、大声的朗读课文。三、沉浸文本——疏通文意,读懂句子1、(显示课文段落)师:接下来仍然是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具体规则是:每组选择一个段落,由对方组选择对手,比赛翻译。如果被抽查的同学回答有漏洞,请本小组同学能补充回答正确。第三段1、2组各抽查对方一名同学,相互点评。(学生进行小组活动)2、文言文知识归纳:(显示,由老师考查学生)四、简析文本——探究文理,以“不”叩问寓意师:一篇仅100余字的文章,出现了许多“不”字,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课本了解其中的深意 (显示几“不”)1、探究伯乐之“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伯乐?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看看在伯乐不常有的情况下,千里马会有哪些遭遇呢?(显示)2、探究千里马之“不”,从中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预设:悲惨的马,被埋没的马等)板书:虽有名——不以称虽有能——不以见请齐读出这种无奈,愤怒的情感来。师:是谁导致它有这样的遭遇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食马者。过渡到3、探究食马者之“不”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预设:无知、浅薄、目光短浅等等)是的,无知,浅薄的食马者埋没了千里马,让千里马遭遇悲惨。提问:韩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显示)4、探究韩愈之“不”板书:真无马-----不知马。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无伯乐)(板书)齐读换词后的句子。(读出痛惜,无奈、愤懑之情)(二)明其寓意师:韩愈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马吗?(写人),写怀才不遇的人,仕途坎坷的人、不被重用的人。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显示韩愈背景)默读师:了解完背景后,韩愈所写的千里马其实就是自比,指怀才不遇的人才。那伯乐——赏识自己的人。食马者——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古人常常把想说却不能说,或者不想直说的话,就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里作者就是告诉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师:观完作者的生平, 我们感受到作者这一生的坎坷无奈、心中有无限愤懑之情难以发泄。下面我们再来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心中的情感。(根据时间情况,亦可给几分钟时间背诵此文,再齐背此文。)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显示)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预设)1、千里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努力奋斗,挑战命运,让厄境屈服在自己的脚下,张开双臂迎接明天的辉煌!假如我是“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我会毛遂自荐,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为自己争取机会,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终会脱颖而出,展现自己的亮点。师小结:是啊!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就要敢于展示自我,就像今天的课堂表现一样,踊跃出了这么多千里马。六、课堂小结:我们也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历史上也有很多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显示)课余时间请大家读一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