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六国论
苏洵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了解了秦国破灭的原因,同学们知道虎狼之秦破灭之前最为辉煌的战绩是什么呢?
统一六国
六国如何破灭?战国乱世又是怎样终结的呢?
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政治家都曾对这段历史有过反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素养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二十七岁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举进士。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苏洵站在历史的角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六国为什么被灭?
杜牧
贾谊
写作背景
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赵
前221年灭齐
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解读
六国论:省略式短语+倒装的动宾词组: “论之六国破灭”。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
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
②史论
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论题、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3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赂秦 六国互丧
获邑 率赂秦耶
思厥 暴霜露
草芥 与赢
洎牧 殆尽
当与秦 悲夫
日削月割 苟以

sàng

shuài
jué

jiè


dài
tǎng

xuē
gǒu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⑧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
兵器

赠送财物(割地求和)
有人
相继
全都
因、由于
表原因,“因为”
保全
解读文本
思考: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通过割让得到的土地
丢失,丧失
最想要
本来
最担心
实际上
与……相比较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通“曝”

祖辈父辈
举之以予人(省略句)。举,拿;以,目的连词
边境
既然如此
满足
送,献
更加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决定,确定
灭亡
应该
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侍奉
合适,适宜
思考:1.第2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及三国赂地时间表
2.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事理上
对比论证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地有限
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程度上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道理论证
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
事实论证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随着
亲近,附和
连词,既然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等到
招致
两次
使······退却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代指秦军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及,等到
因为
可惜
除去
副词,几乎

智谋和力量(国力)
实在
如果
天数、命运
应当
或许
思考: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1.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速祸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对策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思考: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介词,用
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合力
名作动,向下
形势
为···所,表示被动
名词作状语,每日
治理
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
胁迫
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句首发语词
介词,比
如果
介词,凭借
降低身份
旧事
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北宋)不要重蹈覆辙
思考:1.第4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重用谋士,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提醒北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假设论证
思考: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表面谈古,实则论今
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
2.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目的是什么?
“六国”——“秦”
明比
暗比
六国与秦的地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弱于秦”)。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
“宋”——“辽、西夏”
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辽、西夏等外患威胁,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借古讽今
3.苏洵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你认同么?谈谈你的理解。
主观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
客观原因: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②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六国破灭参考观点
六国论
总: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段,论述分论点“赂秦而力亏”
第三段,论述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四段,借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讽今“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总结全文
文章主旨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从来不只是为后人留下骄傲的资本,也会留下警示与反思:大宋王朝如果一味的输币纳绢,那只会积贫积弱,自取灭亡。这也正是《六国论》作者给大宋王朝的讽喻和警示。
写作特色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