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三校2025届高三5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
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
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
(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
材料二:
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
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
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
(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能成为思想史上的经典,在于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
B.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而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
C.对《大学》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
D.“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指的是对战国早期的著作,不同的学者可以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一分化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理解。
B.有学者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的内容不相同。
C.对《大学》归属的不同解读,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先秦儒学的理解,促进了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D.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然后梳理历史上不同学者的观点,逐步深入地探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思想性格。
B.文章对《大学》中的“德”“心”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既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又确保了论证的严密性。
C.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D.文章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其他学者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内容对相关研究者的接续研究有一定启示与参考价值,
4.《大学》对先秦儒学有何影响?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古籍考辨是指对古代文献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内容诠释等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要分别考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可以从何入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节选)
何建明
是的,在离新中国成立还有几个月时间、离上海解放仅有十来天时,你的儿子,就这样牺牲了——成为为新中国诞生而洒下鲜血、牺牲生命的最后一批烈士之一……
你的儿子牺牲得壮烈:作为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一名稽核专员,当听说蒋介石连续五次用手谕催促上海的汤恩伯将国库内的最后一批黄金偷运到台湾时,便一边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上海地下党组织,一边挺身而出带领央行的员工联合起来制止反动派最后的疯狂……
“他们已经运走了400万两黄金,现在国库都快空了,所以决不能让他们把最后的一点存底再偷运走了……”
“对,誓死也要保护好上海全市几百万人民的救命钱哪!”
人民解放军攻打上海的战役已经进入第六天。夜晚,正当你儿子和行里的员工们紧张地策划集体起义时,几十名全副武装的特务突然冲了进来:“不许动!统统抓起来!”
发了疯的特务在地下室用各种酷刑拷打他:“说,你把多少情报给了共党?”
你儿子皮开肉绽,睁着愤怒的双眼回答道:“你们偷运国库里的黄金和银元,难道还是什么秘密吗?”
“你一个堂堂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父亲又是我们党国的元老,蒋总裁希望你跟我们一起到台湾,何必非要跟着共产党过苦日子嘛!”国民党高官亲自出面来做软化工作。
你儿冷笑一声:“我能跟一个垂死的政权去小岛吗?”随后又抬起满是血的头颅,冲着特务,说:“希望你们能在这最后时刻,弃暗投明……”
“快把他的嘴给我封死!封死——!”大特务气急败坏地叫嚷起来,于是众特务手忙脚乱地向你儿扑去。
“既然他不愿跟着我们,那就成全他,让他留在上海吧!”汤恩伯对前来报告的大特务毛森说。
“司令是说……留着他?”毛森一想到你的名字,心里就有些发怵。
“你是见过蒋总裁‘违运国库财物者,格杀勿论’的手谕的。”汤恩伯冷笑一声,说“身子可以留着,命就不能留了……”
“明白!”
郊外的枪炮声已经越来越接近外滩。就在这个深夜,营救行动也在进行……
“快!快起来!”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国民党特务们七手八脚地将你儿从血泊中拖起来,不由分说地将他往地下室外拉。
敌人将你儿如此残忍地活埋。
敌人活埋你儿的时候,你已经在北京,在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讨论即将成立的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就在上海解放后第六天的《大公报》上,你赫然看到一则关于守护银行的烈士被害的报道:
匪党杀人惨绝人寰 爱国志士被活埋
南市匪特机关内昨掘出十三具尸体
【本报讯】南市车站路一九○号,是国民政府国防部的特务机构保密局,在人民解放军未解放上海前,每天将所逮捕的爱国志士,送到那里,实行秘密杀害。上海解放了,人民解放军去接管这所杀人的魔窟,里面的特工早已逃走,只留了一个年老的门房看门。昨天因该处后园空地有阵阵冲人欲呕的臭气发散出来,解放军便动手在西南角墙边挖掘,掘出一具被害者的尸体……
你看到了这儿,心便悬在半空。报道后面这样说:在昨天上午,你儿媳听到解放军掘出尸体的消息后——
立即赶到该处,看见那具尸体,死者被害的情形,可谓惨绝人寰,双手被用麻绳反绑,头上蒙布,身上手上发红,好似在生前受过酷刑。据说匪军特工是把他活埋的,埋葬的泥窟底层还铺有石灰。因靠西北面墙边与北面正中的两处泥土均很松动,泥里一定也有被害尸体,乃由工役先掘西北面的泥土,果然不到三尺,接连发现三具死尸,死者被害的情形与第一具一样,都是蒙头扎手,生生活埋的。再掘北面正中的泥土,掘至四尺后,地下累累的全是尸体,一具具由工役用绳从泥土中吊起来,一共是九具,连前四具,总共是十三具……
你的心剧烈地疼痛……痛得以至于不能再看下面的文字,因为你儿和另十二位烈士被特务残害得太惨!太悲——
“尸体有的脑袋破了,有的脚断了……”而且报道非常清晰地说,“那个断了右脚的尸体”经儿媳辨认,就是你引为自豪的二儿子!
“儿啊!你死得好惨、好惨啊……”
“儿啊,你死得悲壮又伟大啊!”
你捧着《大公报》,老泪浸湿了那张挖掘现场儿子模糊不清的赤身尸体的照片……是悲!是恸!是愤!是怒!
然而此时,你不得不将这份悲愤与悲恸深藏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助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国大业之中……
你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但你又首先是一个激情澎湃的革命者!建立一个人民翻身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是你一生的追求和愿望。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你在年轻时就追随孙中山,举着“教育救国”的旗帜,创办了浦东小学、浦东中学,以及后来名扬四方的“中华职业学校”。而此时的你,是作为民主建国会的领袖在参与组建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联合的中央人民政府……
黄炎培的故事和他那位牺牲在上海解放前十天的儿子黄竞武烈士的事迹,是我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所看到的。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故事和烈士的事迹后,我的心就再也没有平静过……
于是,从2014年那个清明节至今,我就不停地在上海、南京等地追寻当年烈士们的足迹,并且誓言要完成这样一部闪耀着《共产党宣言》光芒和共产党人品格的作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黄竞武的抗争、就义与解放上海的战役紧密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黄竞武的敬仰和对其牺牲的痛惜。
B.“儿啊!你死得好惨、好惨啊……”“儿啊,你死得悲壮又伟大啊!”,展现了黄炎培的悲痛和作为革命者的格局。
C.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回顾了黄炎培为理想孜孜以求的革命历程,蕴含着对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敬意和赞美。
D.本文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讲故事,能拉近作者与人物的距离,更真切地描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感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党费》一样,本文在开头也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以“你的儿子,就这样牺牲了”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头上蒙布,身上手上发红”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从背部入,斜穿心肺”,都以细节来突显敌人的凶残卑劣。
C.本文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主要以直白显豁的方式抒发作者对青年烈士的哀悼,展现了革命者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D.黄炎培和《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们一样识大体,明大义,支持家人参与革命斗争,充满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8.黄竞武烈士身上具有哪些“革命者”品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和《包身工》都属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本文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分别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
文本二: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中行,灭之,豫让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变容,吸炭变声,必报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一夕而五易卧。人问豫让,让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故为之国士用。”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折节致忠,行出乎烈士,人主使然也。故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廉耻不立,则且不自好,则苟若而可,故见利则趋,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围而揽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但无耻,但苟安,则主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厉宠臣之节也。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诃之域者,闻谴诃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其罪尔,上弗使执缚系引而行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厉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群臣不以节行而报其上者,即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境。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顾行而忘利,守节而服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托五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义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也。
(贾谊《新书·阶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
B.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
C.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
D.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丑亡身/国丑忘家/公丑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主上之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意为像、如同,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中的“如”词义不同。
B.“中行众人畜我”与《师说》“今之众人”中的“众人”用法不相同。
C.“即非人类也”与《苏武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中的“即”用法不同。
D.比,意为比方、比喻,成语有“鳞次栉比”,其中的“比”字词义与此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多次尝试行刺赵襄子虽然未获成功,但是他为了向赵襄子报仇,涂漆改容,吞炭变声,可见其复仇决心强烈。
B.豫让对曾经服事过的中行君和智伯的态度截然不同,是因为中行君曾派人抓捕过他,而智伯派国士接待并收留他。
C.贾谊认为如果臣子缺失廉耻之心,那么他们就会唯利是图,苟且偷安,无法替君王分忧,这对君王是最大的伤害。
D.不同职位的大臣能够诚心地为国家与君王效力,而君王愿意放权、托孤给大臣,这是贾谊追求的理想的君臣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折节致忠,行出乎烈士,人主使然也。
(2)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14.孔子和贾谊关于礼的论述,各有侧重,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伤①
陆游
朝雨暮雨梅子黄,东家西家鬻兰香。
白头老鳏哭空堂,不独悼死亦自伤。
齿如败屐鬓如霜,计此光景宁久长?
扶杖欲起辄仆床,去死近如不隔墙。
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
往从二士②饿首阳,千载骨朽犹芬芳。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年),作者妻子王氏这年五月去世。②二士:指伯夷、叔齐。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都借助“雨”和“梅”写出夏季的特征。
B.第五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诗人齿落发白的老态,抒发生命不长的感伤。
C.第九句与“十年生死两茫茫”,都用“茫茫”来表达对世事茫然、生死有命的哀伤。
D.本诗是一首感怀言志之作,语言不事雕琢,于质朴诗句中流露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16.本诗最后两句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均以典明志,但抒发的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写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一句借云的飘忽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借云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将天下兴亡、国家盛衰的道理归结为两个方面,强调“”,而《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3)小华一直不明白屈原为何喜欢以香草自喻,直到学习《屈原列传》后,看到司马迁对此做了“,”的评价,才恍然大悟。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声字一般是形符表示字的意义,声符标示字的读音,但部分声符甲,“馨”就是这样的形声字。“馨”的形符是“香”,“香”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由“黍”和一个像口的字形的器皿组成的( ),口字形的器皿里像装满了食物的样子,来表示食物散发芳香气味这一含义;它的声符“殼”是一种敲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传得很远,既标示字的读音,又兼表示字的意义,因此《说文解字·香部》这样来解释它:“馨,香之远闻者。”“香之远闻者”就是远闻的香气,“馨”的基本义就是馥郁四溢的芳香。《楚辞·九歌》中有这样的句子:“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石兰是一种香草,杜蘅是一种香花。全句的意思是身披着石兰佩带着杜蘅,乙。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十八写道:“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意思是说,画花卉的人难以画出花卉的芳香,画山泉的人难以画出山泉的流水声。“馨”不是一般的香,而是馥郁四溢的芳香。
“馨”不仅可指四溢的芳香,也指芳香的远播。《诗·大雅·凫鹥》:“尔酒既清,尔清既馨。”毛传:“馨,香之远闻也。”“馨”的这种芳香远播的意义,很自然地引申而指四方远播、A的美德、声誉、事业。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就常常用香花香草来比喻高洁的操守和美好的品德。人们把流芳久远的事业、美好的品德和美好的声誉分别称为馨烈、馨德和馨誉,把香美的饭食称为馨膳,把书画的美妙飘逸称为馨逸,把品德才艺俱佳称为B西晋左芬的《鲁敬姜赞》中有这样的句子:“宣尼三叹,万代遗馨。”①孔子就是宣尼,②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③后世就多称孔子为宣尼。④最被人们所熟悉的当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通过两个比喻的烘托,将作者高尚的品德、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风韵,集中在一个流芳四溢的“馨”字上表达出来,从而成为C。
18.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入文中括号内,并简要说明理由。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19.请在文中A、B、C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直接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改写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你是否认同上面漫画所表达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A 2.D 3.C 4.
①总结与阐述修身思想:是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
②蕴含心性之学端绪:其论述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思孟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
③突出心的重要作用:论“正心”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的探讨。
④开启相关思想主张:因强调修身必以正心为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的思想主张。
⑤体现思想多元性:其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受其影响而产生。 5.
学派归属:
①分析思想内涵,对比《大学》修身思想中“心”“德”“意”等概念与孟学、荀学的异同,判断倾向。
②考察学术传承,梳理道统谱系及学者观点,综合考量。
成书年代:
①研究文本体裁与文风,对比同时期古籍,看是否符合先秦著书习惯。
②分析词汇运用特点,依据汉语构词规律,对比《大学》与《孟子》《荀子》中词汇使用情况推断顺序。
【答案】6.D 7.C 8.①坚守正义,挺身而出:当得知敌人偷运国库黄金时,主动努力保护人民的救命钱,毫不退缩。
②英勇无畏,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怒斥敌人卑劣行径,严词拒绝敌人劝降。
③心怀理想,舍生取义:放弃去台湾的“生”的机会,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9.新闻性:
①真实事件:以黄竞武烈士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引用《大公报》报道细节。
文学性:
①叙事视角:第二人称“你”增强代入感,结合第一人称深化情感共鸣。
②细节描写:如“皮开肉绽”“惨绝人寰”等刻画烈士牺牲场景,渲染悲壮氛围。
③抒情语言:通过“老泪浸湿照片”等表达强烈情感,突显文学感染力。
【答案】10.B 11.D 12.B 13.(1)不久又改变节操表示忠诚,行为出乎那些志士的节操之上,这是君主使他这样的。
(2)所以古代礼制不施加到百姓身上,刑罚不施加到君子身上,这是用来激励宠臣的节操的。 14.孔子:“仁为礼乐之本”,从“仁”与“礼乐”的关系出发,强调内在道德(仁)是礼乐实践的基础。
贾谊:“礼遇臣子以养廉耻”,从君臣关系出发,主张通过礼法培养臣子忠诚廉洁的品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文本二:
豫让侍奉中行君,智伯讨伐并消灭了中行君,豫让就改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消灭了智伯,豫让涂漆改变面容,吞炭改变声音,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多次行刺都没有成功,赵襄子一夜之中五次更换睡觉的地方。有人问豫让,豫让说:“中行君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我,所以我就像普通人那样侍奉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侍奉他。”就此而言,同样是豫让这个人,却背叛君主侍奉仇人,行为像猪狗一样,不久又改变节操表示忠诚,行为出乎那些志士的节操之上,这是君主使他这样的。所以君主对待他的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君主对待他的大臣像对待官吏一样,大臣就会像官吏那样要求自己。廉耻之心不能树立,那么就会不自爱,只要随便就可以了,所以看到利益就追求,遇到危害就躲避。
君主有失败的情况,就包围君主并吞并他;君主有忧患,我就苟且免除自己的罪责算了,站立着在一旁观看罢了;有对我有利的事情,就欺骗君主并谋取利益罢了。只要没有廉耻,只要苟且偷安,那么君主就是最受伤害的。所以古代礼制不施加到百姓身上,刑罚不施加到君子身上,这是用来激励宠臣的节操的。所以地位尊贵的大臣确定了罪名,还没有公开地斥责他,还迁就他并为他隐瞒。所以那些在大谴大诃领域的人,听到谴责就戴上白色的帽子,系上白色的丝带,装上水,加上剑,到请罪室去请求治罪罢了,君主不让他被抓住捆绑牵引进去。说:“您大夫自己有过错罢了,我对待您是有礼节的。”对待他有礼节,所以群臣自己高兴;用廉耻来激励,所以人们矜持自己的节操行为。君主设立廉耻礼义来对待他的臣子,而群臣不用节操行为来报答他的君主的,那就不是人类了。所以教化习俗确定下来,作为臣子的就会君主蒙羞就舍弃生命,国家蒙羞就忘却家庭,公事蒙羞就忘却私利,不是为了名利而随便获取,不是为了危害而随便躲避,只考虑道义所在,这是君主的教化作用。所以父亲兄长之臣确实为宗庙而死,法度之臣确实为国家而死,辅佐之臣确实为君主而死,守卫疆土抵御敌人之臣确实为城郭封境而死。所以说“圣人有金城”的意思就是和这个道理相同的。只考虑行为而忘却利益,坚守节操而服从道义,所以可以把不驾驭的权力托付给他,可以把五尺高的孤儿托付给他。这是激励廉耻、实行礼义的结果,君主有什么损失呢!不这样做,却去实行那种行为,所以说这是值得长叹的啊。
【答案】15.C 16.相同点:都有坚守志向的决心。
①本诗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他们一样坚守气节和志向。
②《书愤》中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为国家收复失地,坚守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
不同点:
①本诗诗人经历诸多不幸,感慨万事迷茫,唯有像伯夷、叔齐一样坚守气节,体现了在个人困境中对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坚守。
②《书愤》尾联借诸葛亮的典故,抒发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的悲愤与无奈,强调的是爱国情怀以及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17.【答案】 白云一片去悠悠 空山凝云颓不流 岂非人事(哉)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答案】18.C 19.A 流芳百世
B 德艺双馨
C 千古绝唱 20.甲:兼具表意功能
乙:采来芳香花草赠予思念之人 21.①宣尼即孔子
④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2.改句:人们把流芳久远的事业称为馨烈,把美好的品德称为馨德,把美好的声誉称为馨誉。
效果分析:
①原句为长单句,信息密集。改写为短句后,分项列举,逻辑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②改句通过排比增强节奏感,使表达更流畅自然,易于理解和记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