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 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防电信诈骗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打击电信诈骗工作的认同,树立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意识,认识到个人防范电信诈骗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一部分。2.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电信诈骗案例,提高辨别电信诈骗的能力,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类电信信息。3. 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与电信诈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白电信诈骗是违法行为,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不参与电信诈骗活动,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 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防电信诈骗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防范电信诈骗,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人传播防诈骗知识,共同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常见电信诈骗的类型、手段和特点。2. 掌握防电信诈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理解与电信诈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各种电信诈骗手段,提高应变能力。2. 引导学生将防电信诈骗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防范电信诈骗,并积极参与社会防诈骗宣传活动。三、教学准备1. 收集整理常见电信诈骗案例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教学内容、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3. 准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制作成宣传手册。4. 设计防电信诈骗知识问答题目和案例分析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班主任提前到达教室,等待学生安静就座。待学生全部坐好后,进行师生问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二)新课导入(5分钟)1. 讲述一个近期发生在本地的真实电信诈骗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案例:本市一名高二学生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刷单的广告,声称轻松赚钱。小李心动后,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第一单刷单,很快就收到了小额的返利。之后,对方诱导小李进行大额刷单,小李先后投入了5000元,却再也没有收到返利,当他联系对方时,发现已被拉黑。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后悔不已。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学们,听完这个案例,你们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电信诈骗事件?”3.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然后引入本次班会的主题——防电信诈骗。(三)知识讲解(12分钟)1. 常见电信诈骗类型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包括网络刷单返利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等。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每种诈骗类型的手段和特点。诈骗类型 手段 特点 案例网络刷单返利诈骗 先以小额返利吸引受害者,再诱导其进行大额刷单,最后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佣金。 前期返利迅速,让受害者放松警惕;后期要求大额投入,一旦投入就难以收回。 如上述小李的案例,先小额返利,后大额诈骗。网络贷款诈骗 以“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为诱饵,要求受害者缴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各种费用。 利用受害者急需资金的心理,以各种理由骗取钱财;通常会伪造贷款平台和合同。 小张急需一笔资金用于学习培训,在网上看到一个贷款广告,对方称只需缴纳500元手续费即可放款。小张转账后,对方又以银行卡信息错误需要缴纳解冻费为由,再次骗取小张2000元。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 利用受害者对执法机关的敬畏和恐惧心理,进行诈骗;通常会使用虚假的执法证件和法律文书。 王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她的银行卡涉嫌一起洗钱案件,需要将银行卡内的资金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王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转账了10万元。冒充熟人诈骗 通过盗取受害者的社交账号或手机号码,冒充受害者的朋友、家人等熟人,以急需用钱为由,要求受害者转账汇款。 利用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进行诈骗;通常会模仿熟人的语气和口吻。 小赵的QQ账号被盗用,骗子冒充小赵向他的同学小李借钱,称自己在外地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借3000元。小李没有多想,就给对方转了钱。网络交友诈骗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与受害者建立恋爱关系,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转账汇款,如生病、投资项目等。 利用受害者的感情,进行诈骗;通常会编造虚假的故事和身份。 小刘在某交友平台上认识了一名女子,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女子称自己的父亲生病住院,急需5000元手术费,小刘出于同情和爱意,给对方转了钱。之后,女子便消失不见。2. 电信诈骗的危害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电信诈骗的危害。个人层面:电信诈骗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创伤,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庭层面:电信诈骗可能使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社会层面:电信诈骗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体系,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3. 法律法规解读介绍与电信诈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让学生明白电信诈骗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案例分析(8分钟)1. 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电信诈骗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一:小孙收到一条短信,称他中了某知名品牌的大奖,需要先缴纳2000元手续费才能领取奖品。小孙没有多想,就按照短信要求进行了转账,结果被骗。案例二:小赵在网上看到一个招聘信息,称可以在家兼职做数据录入员,工作轻松,报酬丰厚。小赵应聘后,对方要求他先购买指定的软件进行培训,小赵花了1500元购买软件后,发现无法联系到对方,意识到自己被骗。2.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析案例中诈骗分子的手段和受害者的失误之处,并提出防范建议。3. 教师对各小组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防范电信诈骗的关键要点。(五)随堂练习(5分钟)1. 发放防电信诈骗知识问答试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示例:以下哪种情况可能是电信诈骗?( )A. 收到陌生短信,称您中了大奖,需要先缴纳手续费才能领取奖品。B. 接到银行客服电话,核实您的银行卡信息。C. 收到朋友的微信消息,称他在外地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借5000元。D. 以上都是当您接到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要求您将资金转到“安全账户”时,您应该( )A. 立即按照对方的要求转账。B. 先核实对方的身份,再做决定。C. 拒绝转账,并及时拨打110报警。D. 与对方理论,要求对方出示执法证件。如果您在网上遇到一个陌生人,很快与您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要求您转账汇款,您应该( )A. 毫不犹豫地转账,因为您爱对方。B. 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再做决定。C. 拒绝转账,并拉黑对方。D. 与对方商量,看能否少转一些。2. 教师公布答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强化学生对防电信诈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互动环节(5分钟)1. 开展“防电信诈骗情景模拟”活动,设置不同的电信诈骗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表演。场景一:网络刷单返利诈骗一名学生扮演诈骗分子,通过微信与另一名学生扮演的受害者联系,诱导受害者进行刷单。场景二:冒充公检法诈骗一名学生扮演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给另一名学生扮演的受害者打电话,要求其将资金转到“安全账户”。2. 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后,指出表演中诈骗分子的手段和受害者应该采取的正确应对方法。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防电信诈骗的认识和理解。(七)拓展与升华(3分钟)1. 提问:“作为高中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防范电信诈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回答: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老师沟通;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防电信诈骗知识等。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防诈骗宣传活动,如制作防电信诈骗手抄报、向社区居民宣传防诈骗知识等,为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八)课堂总结(2分钟)1. 教师对本次班会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防电信诈骗的重要性和关键要点。2. 再次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贪图小便宜,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老师沟通或拨打110报警。五、板书设计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1. 常见电信诈骗类型网络刷单返利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网络交友诈骗2. 电信诈骗的危害个人家庭社会3.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4. 防范要点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核实不贪图小便宜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防电信诈骗知识,并与家人一起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电信诈骗。2. 要求学生制作一份防电信诈骗手抄报,内容包括常见电信诈骗类型、防范方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