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2025.05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上、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大历史观看人类文明,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 )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甲】中华民族有着一万年的文化史、百万年的人类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长期融合发展不断向内níng( )聚的历史实践中,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若星辰博大精深的伟大文明,且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自身朝代如何更迭,中华文明之河不曾断流,薪火始终代代相传,【乙】这是我们坚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níng( )聚 (2)迭( )遭忧患
2.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中“这”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 )
A. 在历史长河中
B. 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C. 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D. 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3. 填入文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4. 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择其中一处给出修改意见。
5. 名篇名句默写。
在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宛如熠熠星辰,照亮华夏儿女前行的路。它是《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1)________________”的自我牺牲;是《木兰诗》中木兰(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无畏奔赴;是《泊秦淮》中杜牧(3)“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无限忧愤;是《破阵子》中辛弃疾(4)“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
二、阅读(45分)
(一)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句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译为“邀请”。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绝境”译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是古今异义词。
C. “见渔人,乃大惊”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意思相同。
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中的“志”属于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用作动词。
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桃花源的环境非常优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是怎样的?
8. 文中记载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请你参考【链接材料】中秦朝及魏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分析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哪些符合这一历史跨度的社会特征,哪些存在与史实不符之处。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并阐述原因。
【链接材料】
秦朝 魏晋时期
社会制度 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法律。 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家族聚居 强调个体家庭的独立性。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家族聚居的现象。 士族制度盛行,士族往往聚族而居,形成庞大的家族集团。
农业生产 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牛耕技术也得到推广。 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衣着服饰 秦朝服饰以黑色为尊,常以黑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装饰。服饰款式较为简洁,注重实用。 男子服饰流行宽衣博带,袒胸露臂;女子服饰则以长裙、宽袖为主。展现出自然、洒脱、飘逸的“魏晋风度”。
(二)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篱记
陆游
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芙蕖,又杂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臭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凡一甲坼①,一敷荣②,童子皆来报惟谨③。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其训诂,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复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间或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昔老子著书,末章自“小国寡民”,至“甘④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意深矣。使老子而得一邑一聚,盖真足以至此。呜呼!吾之东篱,又小国寡民之细者欤?
(节选自《渭南文集》卷二十)
【注释】①甲坼:外壳裂开,发芽。②敷荣:开花。③惟谨:小心翼翼。④甘:使……吃得香甜,后面“美”“安”“乐”均为使动用法。
9. 用“/”为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掇其香以臭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
10.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11. 文中陆游将“东篱”与“小国寡民之细者”进行类比,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类比是如何建立的?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叶圣陶
①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写一篇文章,就语文方面说,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打一个标点,以及全篇的结构组织,全篇的加工修改,这些方面都得下功夫,都得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写起文章来就很自由,没有障碍,能够从心所欲。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就叫练基本功。
②学语文的基本功是什么?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
③第一,识字写字。可能有人想,谁还不识字,这个功夫没有什么可练的。可是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功夫。譬如“弃甲曳兵而走”,这是《孟子》上的一句话。小学生可能不认识“曳”字,其余都是认识的。可是他们不知道“甲”是古代的军装,“兵”在古代语言中是武器,古人说“走”,现代人说“逃跑”。中国字太多,太复杂,谁也不能夸口说念字不会念错。字要念得正确,不要念别字,这也是识字方面应该下的功夫。
④写字也要下些功夫。字怎么写,总要有个规矩。写下的字是让人家看的,不要使人家看不清楚,看得很吃力。不要自己乱造字,简化字有一定的规范,不要只管自己易写,不管别人难认。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辨得很明白;还要写得熟练,如果写一个字要想三分钟,这怎么能适应需要?要把字写得正确熟练,这就是基本功。
⑤第二,用字用词。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这是很要紧的。譬如与“密”字配合的,有“精密”“严密”“周密”等词,粗粗看来好象差不多,要细细辨别才辨得出彼此的差别。如果平时不下工夫,就不知道用哪一个才合适。
⑥第三,辨析句子。读句子,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还要辨明附加部分跟主要部分是什么关系。比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句话的主要部分是什么?是“我们取得了胜利”。取得了什么胜利?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还要弄清楚,“在党的领导下”是“取得”的条件,虽然放在头里,却关系到后面的“取得”。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的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
⑦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象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
⑧第四,文章结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⑨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
12.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3.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14. 【链接材料】中的观点符合文章论述的哪一分论点?两者强调的内容又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选自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不一般的长者
马德
①岳父从小就没了父亲。
②寡母领着几个儿女,日子过得牺惶。
③成年后,岳父当过很多年的生产队长。有一年,从白洋淀过来两个卖席子的人,村里人要把他们抓起来,因为那个年代不允许私人做小买卖。岳父跟村里人说,那两个人是他的亲戚,只是过来投奔自己。好说歹说,村里人才放过他们。岳父把卖席子的人领到家里,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了,还偷着帮他们把席子卖给了四邻。一家人都埋怨他,怕岳父因此惹出什么祸来。岳父说,你看,他们多可怜,想那么多干什么。
④两个卖席子的人此后每年都会来看望岳父,每次来都要带很多白洋淀的特产,然后便是说了无数遍依然还要重复的感激的话。当然了,走的时候,岳父也不让对方空手回去。自行车后架上,白面、红薯粉、山药,总之满满当当。岳父的意思是,人家年年来看咱,这是有良心的人,咱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别人敬咱一尺,咱得敬别人一丈。
⑤岳父似乎什么样的苦也吃得下。家里之前养着一头母猪,每到产猪崽的时候,岳父差不多要住在猪圈里,白天黑夜都要守着,生怕母猪压死一头猪崽。毕竟把猪崽养大卖掉,差不多是一年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马虎不得。我毕业后,赤手空拳来到冀中平原这座小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时候,岳父鼓励我说:“这不算什么,谁还不是白手起家,你俩好好过日子,以后什么都会有的。”单位分房,我分到一个三居室,要花费四万七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东拼西凑,借了四万元。买房后的那几年,岳父年年种西瓜,想多点收入,贴补我们。有一年,西瓜长得喜人,个个溜圆,结果快要上市的时候,一场冰雹,颗粒无收。还有一年,西瓜也长得喜人,还没遇上冰雹,结果那年家家的西瓜都好,拉到集上,卖不上价钱。即便这样,留给自家吃的,都是地里捡回来的歪七扭八的瓜。我说:“爹,反正也卖不上价钱,好的咱们自己吃了吧。”岳父笑一下,说:“别这样,卖一分(钱)是一分(钱)的。”
⑥岳父爱看戏。他最喜欢的是地方戏保定老调,有两个曲目非常爱听,一个是《潘杨讼》,一个是《忠烈千秋》。他还讲,保定老调的名角叫王贯英,由她扮演的寇准简直绝了。岳父每每谈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粉丝道出追捧的明星,满怀赤诚。那时,王贯英经常下乡演出,有王贯英演出的地方,岳父必然要去看。他偶尔为我讲戏的内容,我只是配合着点头,其实他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到心里去。岳父有时看出我的心不在焉,就跟我强调说:“这些戏唱的都是忠君爱国,正邪交锋,唱的是正气,唱的是大义,你上课也许用得着。”岳父知我教书育人,他的心里大约明白,教书应该教什么样的书,育人应该育什么样的人。可惜,那时候的我年轻,心里很抵触戏曲,总觉得咿咿呀呀半天唱不了一句,太麻烦,一看到戏台,听到戏曲,远远地就逃走了。岳父老了之后,电视机旁边总要放一张大大的纸片,纸片上醒目地写着播放戏曲的频道。除了地方小戏之外,岳父也看河北梆子,还看京剧、豫剧、黄梅戏,差不多只要是唱戏的,他都爱看。
⑦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时候,我跟岳父开玩笑,揶揄他。我说:“爹,你看你,也没给俺们挣下什么基业,有个房子,也伸不开腿。”是的,岳父家的房子是冀中平原典型的青砖包坯的小矮房子,开间不大,门窗不大。最重要的是,我1.8米的个子在炕上睡觉,常常伸不开腿。每当这个时候,岳父就会来一段《潘杨讼》的唱段:“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是威风,阁前悬挂忠臣区,字字行行写的清,头一家忠臣老赵普,论武将还属杨令公。”他唱得有些跑掉,似唱,又似念白,像是反驳我,证明他在这个家立下了功劳,又像是宕开一笔,避而不谈。总之,岳父曲折迂回,我问过,他答完,两人相视哈哈一笑,便是这般温馨日常。
⑧岳父病重的时候,二百斤的汉子瘦成了一把。住院的日子,他已经无力上卫生间,每次我抱着他,给他一个支撑,然后他缓挪脚步,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几步远的卫生间。有时,中途累了,他就把头倚在我的肩膀上,休息一会儿,苦笑一下,慨叹一声:“唉,你看这人啊,说不行了,也就一步也走不了了。”
⑨从患病到去世,岳父在这个世界艰难地挨了三年。三年里,无论是病魔平常的纠缠,还是最后时刻极度的痛苦,他始终没有对侍奉左右的人有过一句大声呵斥。有时候,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看着我们还守在身边,他总是说:“别管我,你们快歇一会儿吧。”岳父只是冀中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呈现出这般温厚和体贴,让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长者,一个慈悲的亲人。
⑩岳父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我,我很怀念他。
(选自龙源期刊网)
15. 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岳父的“不一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买房后的那几年,岳父年年种西瓜,想多点收入,贴补我们。
17. 文章多次提到岳父喜欢看戏曲的用意是什么?
18. 结合全文,说说“我”对岳父有怎样的情感?
19. 阅读本文后,小薇推荐将其收录为教材八上第二单元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下表中的单元导语与目录,帮助小薇撰写推荐理由。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抒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藤野先生/鲁迅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五)名著阅读(8分)
20. 《艾青诗选》与《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意象同根而异貌,请你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其异同点。
21. 随着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再度被人们提起并热议。借此契机,班级开展了以“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握还是被社会环境左右”为主题的辩论赛,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其人生经历陈述你的观点。
正方观点: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握。 反方观点:个人命运被社会环境左右。
备选名著人物:简·爱(《简·爱》) 祥子(《骆驼祥子》)
我赞成____________观点,我方的辩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2. 学校开展“拥抱智能浪潮,赋能生命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对话创始人】
(1)学校科技社拟采访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2025年,爆火的现象级AI应用平台DeepSeek登顶中美两国某应用商店下载榜首位。中国日报网评价DeepSeek:“中国科技正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数字时代的创新范例,这是一场技术理想主义与国家宏大战略的共振,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智能时代的强势宣言。”
问题①: 问题②:
【任务二:使用AI工具】
(2)假如你是“当AI遇见国风”这一任务的负责人,需要用DeepSeek完成一个活动方案,依据小贴士的内容,以下提问最消晰明确的是哪一项( )
小贴士:
向DeepSeek提问往往采用“四步提问法”:背景+任务+要求+补充。
A. 请给我制定一个“当AI遇见国风”活动的方案策划,方案要文笔优美。
B.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我要给班级制定一个“当AI遇见国风”活动的方案策划,方案要文笔优美。
C.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我要给班级制定一个“当AI遇见国风”活动的方案策划,需要设计活动主题、前期准备、活动环节等内容,注意活动时长控制在40分钟之内。
D. 请制定一个“当AI遇见国风”活动的方案策划,需要设计活动主题、前期准备、活动环节等内容,注意活动时长控制在40分钟之内。
【任务三:判断利与弊】
(3)近日,小薇向同桌炫耀:“自从我用DeepSeek写作文,感觉好轻松,内容也很好,还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呢!”请你以同桌的身份劝说小薇要独立写作。
四、作文(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23. 题目:生活给予我的
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体征明显;(2)表达要有真情实感;(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5)不少于600字。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中式美学快速崛起。大街上,穿着不同形制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与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汉服复兴应坚守传统还是推陈出新”的讨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体征明显;(2)表达要有真情实感;(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5)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2025.05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上、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4题答案】
【答案】1. ①. 凝 ②. dié 2. D 3. C
4. A.语序不当,将“一万年的文化史”和“百万年的人类史”调换位置。 B.搭配不当,将“坚固”改为“坚定”。
【5题答案】
【答案】 ①.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万里赴戎机 ③. 关山度若飞 ④.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⑤.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⑥.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⑦.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阅读(45分)
(一)
【6~8题答案】
【答案】6. C 7. 生活富足,热情,朴实,纯真,善良。
8. 符合史实之处:(1)农业生产:秦朝及魏晋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桃花源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体现了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特点,与当时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特征相符。(2)家族聚居:当时的社会以家族为单位聚居较为普遍。桃花源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是一群有血缘关系或同乡关系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这符合当时的家族聚居传统。
与史实不符之处:(1)服饰方面: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从秦到魏晋,服饰有明显的发展变化。秦朝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多为黑色,且款式较为古朴。魏晋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等因素,服饰风格多样,宽衣博带是士族阶层的典型穿着。桃花源人自秦以来与世隔绝,其服饰应保留秦代特征或有自身独特演变,不应与外界东晋时期的服饰相同。(2)社会制度方面: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来加强统治。魏晋时期则是士族门阀政治盛行。而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受到这些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存在阶级分化和政治压迫,人们生活自由平等,与秦汉魏晋时期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不符。
(二)
【9~11题答案】
【答案】9. 掇其香以臭/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
10. 大概不只是身体眼睛愉悦、排遣闲暇时光罢了。
11. ①东篱“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的狭小规模与“小国寡民”中“小”的特征形成精准对应;②东篱“朝而灌,暮而锄”的日常劳作与“小国寡民”“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化生活图景相似;③东篱“非独娱身目”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然境界相通。
(三)
【12~14题答案】
【答案】12. 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13. 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然后,分别从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多读多念、文章结构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基本功要从多读多写来练,深化文章中心论点。
14. 用字用词。不同:本文在论述用字用词这一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时,强调字词要用得正确、贴切,而【链接材料】强调写文章用字用词要力求简洁。
(四)
【15~19题答案】
【答案】15. (1)岳父偷帮白洋淀人卖席子(2)岳父在母猪产崽时白天黑夜都守着(3)岳父种西瓜补贴我们(4)岳父看王贯英的下乡演出(5)岳父唱《潘杨讼》唱段对“我”进行反驳(6)岳父被病魔纠缠时始终乐观坚强。
16. “年年”这个词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突出了岳父的勤劳和坚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持之以恒地通过种西瓜来贴补“我”,体现了他对家人无私的爱和默默的付出。
17. (1)展现人物性格:岳父喜欢看宣扬忠君爱国、正邪交锋的戏曲,说明他内心崇尚正义、道德,戏曲中传递的价值观与他自身正直的性格相契合,从侧面展现了他为人正直的品质。(2)暗示教育方式:岳父借助戏曲来教导“我”教书育人为正途,要教给学生正气和大义,体现出他重视教育,懂得通过戏曲这种文化形式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也暗示了他独特的教育方式。(3)丰富文章内涵: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父对戏曲的喜爱,为文章增添了文化气息,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18. (1)表达了我对岳父的怀念之情。(2)表达我对岳父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帮助和鼓励我的感激之情。(3)表达我对岳父勤劳、善良、心怀大义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19. 该单元的文章均选取了典型的事件,让学生们了解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萌生敬佩之情与向其靠拢之志。而本文也是如此,通过典型的事件塑造了岳父心地善良、关爱子女等品质。因此,我推荐本文作为该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
(五)名著阅读(8分)
【20题答案】
【答案】相同点:(1)革命精神的象征。两者均将“红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关联,代表反抗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是苏区旗帜、徽章的颜色,是革命政权和组织的标志,象征有组织的革命行动与政治理想。艾青诗歌中,红色是“革命的火焰”(《向太阳》)、“火把”(《火把》),象征对革命的热情投身与精神觉醒,如“暴风中的火焰/谁也不能把它扑灭”(《火》)。(2)希望与光明的隐喻。红色均代表黑暗现实中的希望曙光,指向对未来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政权的存在被视为“中国的希望”,如苏区的社会改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被描述为“红星”照亮中国的未来。艾青诗歌中,红色常与“太阳”“黎明”等意象结合,表达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
不同点:《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性文体,书中红色意象多为可触摸的现实符号,直接指向革命政权与组织的外在标志;如“红星”与“红旗”,是视觉化的革命象征,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身份与政权归属。《艾青诗选》作为诗歌,具有浪漫的诗意色彩,艾青将红色融入自然景物,赋予其精神象征,如“太阳”,红色是太阳的核心色彩,如“红色的火把”既是具体物象,又是精神指引的象征。
【21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正方观点。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自尊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摆脱了社会环境的束缚,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握。
示例二:我赞成反方观点。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车夫,他生活在社会底层,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尽管他努力工作,但最终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人生经历充分说明了个人命运被社会环境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2题答案】
【答案】(1)示例:DeepSeek可以做什么?DeepSeek是如何思考的?如何真正用好DeepSeek?
创业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您怎样看待DeepSeek的现象级走红?对比传统文化保护方式,AI的优势是什么? (2)C
(3)示例:小薇:看到你作文有进步真替你高兴!不过我们不能过度依赖智能工具,依赖AI写作,虽然暂时轻松,但却无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习写作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和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写作能力。让我们多读书,多积累,坚持独立创作,这样的进步才是扎扎实实的,你说对吗?
四、作文(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生活给予我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盯着试卷上鲜红的“78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就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嘲笑我的失败。
我机械地收拾着书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老师失望的眼神。走出校门时,雨下得更大了。我站在屋檐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心里涌起一阵酸楚。突然,一把熟悉的蓝色格子伞闯入视线——是妈妈!她的裤脚已经湿透,发梢还滴着水珠。
雨幕中,妈妈的半边身子都淋湿了。我悄悄把伞往她那边推了推,她却固执地又推回来。这一刻,我突然发现妈妈的眼角不知何时爬上了细纹,握着伞柄的手也不再像记忆中那样光滑。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仿佛变成了生活温柔的絮语。
回到家,妈妈立刻钻进厨房。我坐在书桌前,听见菜刀与砧板碰撞的声响,闻着渐渐飘来的饭菜香。试卷上的分数依然刺眼,但心里的阴霾却散去了许多。吃饭时,妈妈绝口不提考试的事,只是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
晚上,我在台灯下重新订正错题。妈妈轻轻推门进来,放下一杯温热的牛奶。“慢慢来,不要着急。”她说完就带上了房门。我捧着牛奶,热气氤氲中仿佛看见了妈妈每天早起准备早餐的身影,看见了她深夜等我下晚自习时疲惫的等待。
生活给予我的,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它给我挫折,让我懂得坚持;给我失败,让我学会反思;更给了我无条件的爱,让我明白无论何时回头,总有一盏灯为我而亮。就像这场雨中的蓝格子伞,它或许挡不住所有的风雨,却永远坚定地为我撑起一片晴空。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当汉服遇见现代风
周末的商场里,我看到两个穿着汉服的女孩擦肩而过。一个穿着严谨的曲裾深衣,衣袂飘飘;另一个则改良了裙摆长度,搭配小白鞋,活泼灵动。这让我想起最近班级里关于汉服复兴的讨论:到底应该原汁原味地复原,还是大胆创新?
去年参加汉服社时,我也曾执着于“复原派”的观点。记得第一次穿上马面裙参加活动,我严格按照古画中的样式,连一个褶皱都不敢改动。但当我想坐下时,繁复的裙摆却让我手忙脚乱;长长的袖子更是不小心打翻了茶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古人设计这些服饰是为了适应他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已经改变。
表姐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她给我看了一组设计图:保留交领右衽的传统形制,但改用更轻薄的现代面料;将传统云纹简化后印制在衬衫上;甚至把马面裙改良成可以日常穿着的及膝款式。她说:“真正的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这让我想起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的故事。其实汉服本身就在不断演变:唐朝的齐胸襦裙吸收胡风,明朝的比甲借鉴蒙古服饰。每个时代的汉服都在继承中创新,这才造就了中华服饰的丰富多彩。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延续这种智慧呢?
现在,我的衣柜里既有传统形制的汉服,也有改良的日常款。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时,我会郑重地穿上全套汉服;而平时上学,则会选择融合汉服元素的改良服装。同学们都说这样的搭配既特别又方便,好几个朋友也因此对汉服产生了兴趣。
汉服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像一棵古树,既要扎根传统的土壤,又要长出新的枝芽。当我们既尊重历史,又着眼当下,汉服才能真正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流动的文化瑰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