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热身阶段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热身阶段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热身阶段测试
高三化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非金属半导体可以在光照下催化水产生氢气。是一种平面二维片层结构,其基本结构如图,基本单元无限延伸,形成网状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互为同素异形体
B. 其核心元素氮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加热时很难分解
C. 中含有手性碳原子,氮原子有两种杂化方式
D. 中C和N原子半径大小排序为:
2.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甲醇的空间填充模型: B. 的模型
C. 丙烯的结构简式: D. 的电子式:
3. 铅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作负极,向负极方向移动
B. 放电时,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值不变
C. 充电时,铅蓄电池负极连接电源正极
D. 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为
4. 下列实验中,符合操作规范要求的是
A.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B.配制溶液
C.制备检验醛基用的银氨溶液 D.调控滴定速度
A. A B. B C. C D. D
5. 为研究浓硝酸与的反应,进行右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浓硝酸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滴入浓硝酸后,无需加热即可反应
B. 反应开始后,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浓硝酸具有氧化性
C. 反应消耗时,转移电子数约为
D. 若将铜片换成铝片,反应更剧烈,产生大量气体
6.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 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有可燃性气体产生:
C. 在酸或酶催化下麦芽糖水解:
D. 向浊液中滴入溶液,白色沉淀变黄:
7. 下列依据相关数据作出推断中,正确的是
A. 依据离子半径:Br-<I-,可推断结构相似的晶体的熔点:
B. 依据元素的电负性:,可推断分子极性:
C. 依据相同温度下与反应平衡常数的大小,可判断反应的剧烈程度
D. 依据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可推断单质的还原性:
8. 苯的硝化反应的部分过程如下图。若用氘代苯进行该反应(反应过程不变),反应速率无明显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键能大于键能。
A. 可用质谱法区分苯和氘代苯,通过红外光谱图测定氘代苯的化学键
B. 硝基苯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组峰,基态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有5种空间运动状态
C. 用氘代苯进行反应时,i中有键的断裂与形成
D. 图示过程的反应速率主要由i决定
9. 用细菌等微生物从固体中浸出金属离子,有速率快、浸出率高等特点。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类在酸性环境中加速氧化的细菌,浸出辉铜矿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
B. 温度越高,浸出速率越快
C. 浸出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补充铁盐
D. 理论上反应Ⅰ中每消耗(标准状况)可浸出
10. 为研究水垢中的去除,称量0.5g 于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持续搅拌并用传感器监测溶液中的变化。18s时滴入3滴饱和溶液,55s时继续滴加饱和溶液(忽略对溶液体积的影响),数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段下降,是因为平衡逆向移动
B. 由CD段推测,加入的未完全溶解
C. 不同时刻溶液中大小排序:D>B>C
D. A到F的过程中,消耗约为mol
11. 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主要发生消去反应,同时也会发生取代反应,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的
B. 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的反应需加热,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
C. 无论从产物稳定性还是反应速率的角度,均有利于的生成
D. 若将溶剂乙醇换成水,两种产物的比例不发生改变
12. 利用和NADH可将2-丁醇催化转化为丙酸甲酯,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中,1mol 2-丁醇转化为2-丁酮,转移2mol电子
B. ①中,转化为NADH,部分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改变
C. ②中,2-丁酮和NADH均发生氧化反应
D. 每合成1mol丙酸甲酯,理论上须投入1mol
13. 以CO、为原料合成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反应时间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按充入原料气,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如下图。
已知:产物A的选择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选择性提高可能是由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导致的
B. 根据温度升高时CO的转化率增大,可推断
C. 相较于230℃,270℃时单位时间内能合成更多的
D. 除反应②外,体系中还存在其他副反应
14.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溶液与S的反应。
资料ⅰ.溶液中与S反应可能得到、或
资料ⅱ.不与6盐酸反应,和在6盐酸中均发生沉淀的转化。
根据实验推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溶液a中不含或
B. 固体b和c均为
C. 银元素的价态不变,推测对S的氧化还原反应无影响
D. 若增大溶液浓度和硫粉的用量,固体b中可能混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8分。
15. 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了铟硒半导体的微重力培养,铟和硒的单质是制备铟硒半导体的重要原料。
(1)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为49,其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___区,价层电子排布图___________。
(2)粗硒中主要含碲单质等杂质。硒与碲同主族,可用气态氢化物热解法制备少量的高纯硒,流程如下图。
结合元素周期律解释该法能分离硒和碲的原因:___________。
(3)氧化挥发法是制备高纯硒的另一种方法。粗硒经高温氧化后产生蒸气,冷凝后溶于水形成溶液,除杂后向溶液中通入可获得高纯硒。
①已知分子中含两个羟基,中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模型的名称___________。
②向溶液中通入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一种铟硒半导体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晶胞底面边长为,高为。
①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已知:)
(5)以下说法正确的___________。
A. 立方晶胞结构如图,周围最近且等距的的个数为12
B. 和的键角大小关系
C. 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序
D 做配体时,N原子做配原子
16. 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等行业废气普遍含有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
(1)回收单质硫。催化空气氧化法制取单质硫的过程如图所示。写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和重整制氢,此过程涉及的主要反应有:
i.
ii.
恒压条件下,将和按物质的量比为进行投料,并用稀释,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和体积分数如下图。
①与重整制氢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稀释,可以提高的转化率,原因是_______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的转化率越高
b.结合上图数据分析,反应ii为与重整反应的决速步
c.在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的体积分数增大
(3)电化学循环法:采用溶液吸收处理,并通过电解池实现“吸收液”再生,同时制取氢气,其原理如图所示。
①写出反应器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②结合电极反应式说明“吸收液”在电解池中是如何再生的___________。
17. 依折麦布片N是一种高效、低副作用的新型调脂药,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i.
ii.
(1)N中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D中来自于B的键极性强,易断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G为六元环状化合物,还可能生成副产物,副产物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
(5)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6)K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7)的合成路线如下:
Q和R的结构简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某厂硫酸铜结晶母液成分复杂,含高浓度、、和,两种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Ⅰ.新型NaOH三段沉淀工艺:该工艺通过分步加入浓NaOH溶液实现砷、铜、镍的分离。
已知:随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减小,的溶解度增大。
(1)生成铜砷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中和、沉铜阶段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常温时镍沉淀率随pH的变化曲线如图2。
(2)中和阶段,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在沉铜的过程中,需维持在较高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
(4)理论计算得出常温时沉淀完全的pH约为9.0,实际沉镍时pH选择10.0,结合图2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
Ⅱ.传统还原工艺
(5)写出过程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6)过程b中加入NaOH后,以形式存在,但氧化性减弱,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加入NaOH的作用___________。
(7)与传统还原工艺相比,新型NaOH三段沉淀工艺的优势有___________。
19. 资料显示,I2-KI溶液可以清洗银镜。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银镜在I2-KI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已知:I2微溶于水,易溶于KI溶液,并发生反应I2+I I(棕色),I2和I氧化性几乎相同;[Ag(S2O3)2]3 在水溶液中无色。
探究1:I2-KI溶液(向1mol·L 1KI溶液中加入I2至饱和)溶解银镜
【实验i】
(1)黄色固体转化为无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能证明②中Ag已全部反应、未被包裹在黄色固体内的实验证据是_____。
探究2:I2-KI溶液能快速溶解银镜的原因
【实验ii~iv】向附着银镜的试管中加入相应试剂至浸没银镜,记录如下:
序号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ⅰi 4mL饱和碘水(向水中加入I2至饱和,下同)和少量紫黑色I2固体 30min后,银镜少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与紫黑色固体接触部分银镜消失,紫黑色固体表面上有黄色固体,上层溶液接近无色;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
ⅱi 4mL饱和碘水和0.66gKI固体(溶液中KI约1mol·L 1) 15min后银镜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试管壁上仍有未溶解的银镜,溶液无色
iv 4mL1mol·L 1KI溶液 放置24h,银镜不溶解,溶液无明显变化
(3)ⅰi中,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的原因是_____。
(4)由i、iii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设计iv的目的是_____。
探究3:I 的作用
【实验v】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左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检流计指针向 右微弱偏转,检流计读数为amA; 2.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饱和碘水,指针继续向 右偏转,检流计读数为bmA(b>a); 3.向左侧烧杯中加入_____,指针继续向右偏转,检流计读数cmA(c>b),有_____生成。
说明:本实验中,检流计读数越大,说明氧化剂氧化性(或还原剂还原性)越强。
(6)步骤1接通电路后,正极的电极反应物为_____。
(7)补全步骤3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
(8)综合上述探究,从反应速率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分析i中I2-KI溶液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的原因:_____。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热身阶段测试
高三化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①. p ②.
(2)与同主族,非金属性,更易与生成气态氢化物,从而与分离
(3) ①. ②. 四面体 ③.
(4) ①. ②. (5)AC
【16题答案】
【答案】(1)
(2) ①. ②. 恒压条件下,加入稀释,容器体积增大,反应体系分压减小,反应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的转化率增大 ③. ac
(3) ①. ②. 含和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的阳极区,发生,通过质子交换膜转移到阴极,阳极区得到的溶液,吸收液得以再生
【17题答案】
【答案】(1)羟基、碳氟键、酰胺基
(2)
(3)酯基是强的吸电子基团,使得与酯基相连的亚甲基上的键极性增强,易断裂
(4)(合理给分)
(5)取代反应 (6)
(7) ①. ②.
【18题答案】
【答案】(1)
(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随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减小,的溶解度增大。因此较高温度有利于的析出,不利于的析出,使的产率高、纯度高
(4)沉镍反应,当pH<10时,随增大,速率明显加快;当pH>10、沉淀15h时,随增大,镍沉淀率基本保持不变
(5)
(6)氧化反应:,加入NaOH,增大,的还原性增强,且增大程度大于氧化性降低的程度,更有利于Ni的析出
(7)绿色无污染,中和阶段为沉铜阶段提供能量等
【19题答案】
【答案】(1)AgI+2S2O=I +[Ag(S2O3)2]3
(2)加入Na2S2O3后得到无色溶液
(3)破坏了I2表面覆盖的黄色固体,使I2能继续参与反应
(4)增加I2的浓度,可提高银镜的溶解速率
(5)排除O2-KI溶液对银镜溶解的干扰
(6)O2 (7) ①. KI固体 ②. 黄色固体
(8)在I2-KI溶液中,I2+I I,使更多的I2溶解,c(I2)增大,加快了I2与Ag的反应速率;I 消耗Ag+生成AgI沉淀,提高了Ag的还原性,促进了Ag与I2的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