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5 ACDAA 6--10 BBCCA 11--15 DDBDD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16.(1)×;改正:“秦始皇”改为“汉武帝”。(2)×,甲午战争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埃塞俄比亚改为纳米比亚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7.(1)追求“大一统”。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或设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4分)(2)废除了奴隶制。经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3)维护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2分)18.(1)特点: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原因: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分)(2)史实: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3)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四、活动与探究题(12分)19.(1)主题:20世纪的世界格局(体系)。内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两极格局;③苏联解体。(4分)(2)题目: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论述:历史上的国际格局大多是在战争后由战胜国提出并建立起来的,维持时间较短,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但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由苏联解体造成的,这不同于以往的国际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结束后,许多两极格局掩盖下的不稳定因素凸显出来,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威胁着世界安全,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主导世界,但中国、俄罗斯、欧盟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多方互相进行长期制约、博弈的结果。综上所述,当前世界格局依然是复杂的、不明确的,因此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也必然是长期的过程。(8分)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一文化遗址位于图中的( )A. ①良渚遗址 B. ②二里头遗址 C. ③大汶口遗址 D. ④红山遗址2.《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3.“一段长路,一条长河,走了两千年也走不够;驼铃古道,大漠孤烟,一路收获到欧洲。东方神韵,西域春秋,驮去精彩,驮回追求;文明之旅,和平之行。”上述歌词能够说明( )A. 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B. 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 西汉时新疆地区已成为中国领土 D.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4.诗歌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盛唐经济繁荣的是(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5.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C. 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 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6.“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以上内容突出体现了中英《南京条约》中的( )A. 割地赔款 B. 协定关税 C. 五口通商 D. 领事裁判7.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多地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主要是学习他( )A. 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改良精神 B.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C.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D. 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8.内战初期,国民党认为中原解放区是心腹大患:解放军据此可北出黄淮平原,袭扰中原;南下武汉,已窥两湖;西进随(县)枣(阳),以控荆(州)襄(阳),并可切断平汉路中原之大动脉。1947年,解放军扭转战局也抓住了这一点,于是开始( )A. 第五次“反围剿” B. 中原突围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转战陕北9.下图是上海体育博物馆馆藏的1971年“亚非乒乓球邀请赛”主题宣传画。画面上半部分写有“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下方为十张黑白照片,展示了周恩来接见亚非51国代表团团长及赛后各国运动员携手游览长城等盛况。据此可知,与这一赛事精神相符的是( )A. 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精神B. 消灭法西斯的雅尔塔精神C. 平等团结友好的万隆精神D. 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精神10.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的致辞中说:“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每一个国家的声音都应得到倾听”,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出 D.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11.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1-15世纪,东南亚的缅甸、扶南(柬埔寨)、老挝、占婆(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地都出现过类似种姓制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最可能受到了哪个古代文明的影响( )A. 埃及 B. 巴比伦 C. 波斯 D. 印度12.英国史学家阿利斯泰尔 霍恩认为,巴黎公社“打破了自拿破仑以来的欧洲均衡势力,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迅速崛起,让旧世界的政治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根本性变革”( )A. 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改变了全球产业结构 D. 建立了首个无产阶级政权13.1921年二月,黑面包曾是俄国人餐桌上的唯一主食。到了五月,食品种类已变得丰富多样,但需要花钱购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14.罗斯福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下面属于“远景规划”的是( )A. 整顿金融体系 B. 推行“以工代赈”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5.2025年4月,特朗普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对世界各国加征关税。短短10天,美国对我国加征的关税,从20%加到145%。下列组织有助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捍卫企业正当权益的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二十国集团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16.(1)秦始皇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判断: ______改正: ______(2)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判断: ______改正: ______(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判断:______。改正:______。(4)1990年埃塞俄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判断: ______改正: ______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诸子百家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大一统”。所有的学派都呼吁赶快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他们都认为天下没有共主是不正常的,这会让人心神不宁,必然导致天下混乱,战争连绵不断,民不聊生。——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理念在中国明朝(或清朝)政治中的体现。(4分)材料二:这场战争结束了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国两制局面,最终消除了自由劳动与强制劳动制度的对立。这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州权至上”论的致命打击,体现了这一时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义潮流。在德国和意大利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美国是维护国家统一。300多万奴隶成为自由劳动者以后,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了新的动力。——摘编自张跃发、景晓强《近代文明史》(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是如何结束“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国两制局面”的,并简述这场战争的作用。(4分)(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共同的历史主题。(2分)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人……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其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分析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 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轴心国把控着局面”的相关史实,并指出“苏联人的胜利”的战略意义。(4分)(3)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2分)四、活动与探究题(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材料一材料二历史上出现的国际秩序,都是在战争结束后由战胜国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反映了战后的力量对比,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时间都较短。但是,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却并非通过战争……国际主要战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设想来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充满矛盾和斗争。不管怎样,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演变,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城》(1)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其中材料一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体系、格局、历史事件?(4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卷.docx 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