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D C C D B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C A C C D D D D1.D【详解】本题考查自觉遵守规则、法治与自由的关系。③④:孙某非法穿越禁区,违反了相关规定,导致失联和救援,这体现了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规则是为了保护生命安全和公共资源,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遵守规则,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孙某追求探险自由,但自由不是无限制的。他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红线,因此被罚款。这警示我们,自由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否则会承担相应责任,故③④说法正确;①:题干未涉及规则本身的问题(如规则过时或需修改),而是强调孙某违反现有规则,故①不符合题意;② :题干中孙某的行为是非法的(非法穿越),并非“合法自由”。本事件警示的是违规后果,而非保护合法自由,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C【详解】本题考查法治与自由的关系。C:漫画中拼命挣脱线的风筝“无力回天”,寓意着如果自由不受限制,就会失去保障,说明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故C符合题意;ABD:题文未体现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人们渴望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生活,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D【详解】本题考查在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含义的相关知识。A:这不是 “特权”,特权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特殊权利,而该同学因救人耽误考试,考试院的安排是合理差别对待,故A说法错误;B:平等允许合理差别对待,该同学情况特殊,不属于同等情况,故B说法错误;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和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该同学因救人这一特殊情况获得补考机会,是合理差别对待,符合平等要求,故C说法错误;D:该同学因救人耽误考试,属于不同情况,考试院安排补考是合理差别对待,符合平等原则,故D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4.D【详解】本题考查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国家主席的职权、在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习近平主席任命何炜为我国驻越南特命全权大使体现的是习近平主席行使外事权;在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体现的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相违背,故③④说法错误;①②: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走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行人周某闯红灯致电动车车主遭机动车碾压身亡,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启示我们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①②说法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故本题选D。5.C【详解】本题考查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C:材料中未成年人犯罪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违法都要承担责任,这是青少年应该认识到的,故C符合题意;A:并非所有未成年人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辨别是非,故A说法错误;B:检察机关公正司法,依法惩办犯罪分子,不是青少年的角度,故B不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的是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不是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以及如何维权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6.C【详解】本题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第一幅“爱心专座”体现了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幅“同工同酬”展示了劳动用工的平等原则;第三幅“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了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等保护。三幅图片共同彰显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论何种身份、职业或年龄,法律都应一视同仁,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保护,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符合题意;A:第一幅和第三幅图体现的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第二幅图体现的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所以选项不是三张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故A不符合题意;B:行使权利有界限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D: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7.D【详解】本题考查对自由的正确认识、依法纳税、依法维权、维护生态安全。③:买到过期的食品与老板协商,这一行为体现了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选择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依法维权的表现。故③说法正确;④:红耳彩龟是一种外来物种,如果随意放生到野外,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故④说法正确;①:外出遛狗时不系狗绳,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可能对他人造成安全隐患,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是珍视自由表现。故①说法错误;②:发票是消费者维权和商家纳税的重要凭证。不要发票可能让商家逃避税收,同时也剥夺了消费者在出现问题时维权的依据。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8.B【详解】本题考查践行平等的要求。B:题目中的三个现象均体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如老弱病残孕、老年人、军人)的特别关怀与优待。这种关怀并非“特权”,而是基于平等原则的合理差别对待,旨在保障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实现实质平等,故B符合题意;A:强调“公共秩序”,但题干更侧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故A不符合题意;C:涉及“家庭美德”,与公共场所的举措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题目中的三个现象均体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特别关怀与优待。这种关怀并非“特权”,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9.D【详解】本题考查践行平等。D:行人周某因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而机动车驾驶人无事故责任。这一判决表明,无论是行人还是机动车驾驶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故D符合题意;A:法律监督机关主要指的是检察机关,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的执行和实施,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正确应用。而题目描述的是法院的判决,并未提及法律监督机关的履职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B:题目主要描述了法院对行人周某的判决,并没有涉及到公民法治意识的变化或增强,故B不符合题意;C:道德具有教化作用,但题目描述的是法律判决,与道德的教化作用无直接关联,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A【详解】本题考查践行平等。A:漫画中招聘方以“性别歧视”的方式拒绝女性应聘者,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违背了社会应该遵循的平等原则。因此,这幅漫画所表达的主题是“践行平等”,故A符合题意;BCD:漫画主题未涉及换位思考、司法公正、职业准备,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1.D【详解】本题考查公平的价值。D:题目要求找出体现“向往公平”的诗句。“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调也”的意思是所谓公正,就是不掺杂个人的私利是也; 公平,就是不偏向某一方就是了。体现公平内涵,故D符合题意;A:表达的自信与豁达,无关公平,故A不符合题意;B:表达坚守清白的品格,属于个人道德,故B不符合题意;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与公平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2.B【详解】本题考查公平正义。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属于道德范畴,与公平正义无直接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描述理想社会中天下为全民共有,体现公共性和平等,直接契合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故B符合题意;C:“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对治理的启示,与公平正义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强调学习和才能差异,属于个人发展层面,与公平正义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3.C【详解】本题考查对正义行为的认识和理解。C:根据题干要求,正义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分析选项,看到同学被欺负,及时报警属于正义行为,故C符合题意;ABD:“哥们义气”可能涉及非法暴力;考试作弊违反公平原则;侵犯隐私属于违法行为,因而,此三项均属于非正义行为,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4.A【详解】本题考查对公平的价值、正义的力量的认识和理解。A: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该做法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故A说法正确;B: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有利于缓解这一主要矛盾,故B说法错误;C:“一切问题”的说法绝对化,该行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故C说法错误;D:老年人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5.C【详解】本题考查公平的价值、正义的力量。 C:“表彰英雄模范”,有助于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故C说法正确; A:活动主要是弘扬社会正义,与“规范公民权利”没有直接关系,故A说法错误; B:“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有利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故B说法错误;D:司法机关做到公正司法,此活动与“司法公平”没有直接关系,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6.C【详解】本题考查个人守护公平。ABCD:宋明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及时与老师沟通,这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解决不公平问题,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公平;李梅在与其他班级竞赛时遵守竞赛规则,这是遵循公平原则的体现,能保证竞赛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王刚在考试时对朋友作弊视而不见,没有做到维护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纵容作弊行为不利于营造公平的考试环境;张强在问卷评议老师时,不依据事实,对不教自己的老师都给最低分,这种行为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说宋明和李梅坚守公平,故C正确;AB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7.D【详解】本题考查公平正义的守护。 A:将自家垃圾扔在别人家门口属于损人利己行为,侵犯他人权益,故A不符合题意; B:网络销售夸大功效属于虚假宣传,违背诚信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 C:企业不缴纳五险一金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故C不符合题意; D:教育局落实"阳光招生分班"政策体现程序公开透明,保障教育公平,故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18.D【详解】本题考查维护公平正义。D:“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体现法律对公平正义的维护,不让违法者获利;“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强调法律要保障公平,不让守法者吃亏,这都反映出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故D符合题意;ABC:材料中未体现自由平等、制裁犯罪、良法善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9.D【详解】本题考查维护公平正义。ABC:漫画中的行为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求职者应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ABC正确;D:我们要追求平等,但不是绝对平等,D错误;本题逆向选择,故本题选D。20.D【详解】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司法维护正义。③: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在履行司法职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司法保护,故③符合题意;④:检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通过惩恶扬善,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故④符合题意;①:未成年人不参与司法审判工作,司法审判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该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故①说法错误;②:未成年人和其他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不存在提高未成年人法律地位和权利的说法 ,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21.①小美的观点错误: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网络世界,我们享有的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觉了解和遵守网络法律法规。②小光的观点正确:网络平台守法经营,应自觉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要给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分析】考点考查:自由与法治的关系、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①:现在上网管得太严了,连查找学习资料都受限制,根本没有自由。观点②:我已经习惯用青少年模式了,里面的内容都经过筛选,感觉很安全。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①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论据②:网络世界,我们享有的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觉了解和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②正误。正误判断:正确。论据①:网络平台守法经营,应自觉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要给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2.(1)①依法行使权利角度:公民行使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探险,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是不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②法治与自由角度: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探险有界”说明法治既规范探险行为,又保障人们的合法探险自由,公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探险活动。(2)对“开盒者”:①增强法治观念,认识到“开盒挂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自觉遵守法律;②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抵制不良诱惑,避免盲目跟风。对“被开盒者”:①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如报警、诉讼等追究侵权者责任;②保持理性,避免采取过激行为,用合法方式解决问题。【分析】考点考查: 依法行使权利、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合理利用网络、依法维权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依法行使权利、法治与自由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依法行使权利的做法;法治与自由的关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树立法治观念、合理利用网络、依法维权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部分未成年人因网络追星或盲目效仿,实施“开盒挂人”,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肆意妄为的快感,让网络空间充满戾气→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关键词②:因合法权利被侵害、正常生活被扰乱而深陷痛苦。对此,有人选择维权,有人选择收声,有人选择报复→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3.(1)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答出一点,意思相近即可)(2)示例:①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②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③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分析】考点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践行平等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 [object Object]" \t "_blank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链接任何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践行平等的做法。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24.(1)王某的言行是错误的。理由:①行使权利有界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王某如果违规充电,极易引发火灾,可能危及他人生命;②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王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维护小区安全、遵守社会公德等义务。(2)①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行为;②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不歧视、不侮辱同学;③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遇到欺凌行为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报告;④弘扬正义精神,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与和谐。【分析】考点考查: 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守护正义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车是我买的,在哪儿充电是我的权利,别人管不着。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①:行使权利有界限。论据②: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树立法治观念、守护正义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占比29%→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不歧视、不侮辱同学;关键词②:自己遭遇校园欺凌时能够依法维权占比82%→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关键词③:遇到他人遭遇校园欺凌,能够做到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占比20%→弘扬正义精神;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5.(1)要有正义感:做到遇到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依法捍卫他人的合法权利。(2)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肖像是非正义行为。检察机关和法院通过依法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惩处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肖像的违法行为,保障烈士权利,彰显了司法维护正义。【分析】考点考查:法不可违、法律的特征、树立法治意识、维权途径、个人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树立法治意识、维权途径、个人守护正义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重庆市民韩先生在一个视频中看到特务的头像用的是红岩烈士刘国结的肖像→个人守护正义。关键词②:他第一时间将线索反映给重庆市检察机关→树立法治意识。关键词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两案调解结案→依法捍卫他人的合法权利。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法不可违、法律的特征的有关知识,从解释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调解生效后,两名被告分别在国家级媒体赔礼道歉,删除侵权视频,并制作发布介绍刘国结烈士事迹的宣传视频,消除不良影响→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司法维护正义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五分院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就此提起民事公益诉讼,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两案调解结案→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肖像是非正义行为+司法维护正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非法穿越秦岭“鳌太线”的18岁驴友孙某失联10天后被找到,身体有部分受伤,无生命危险。此次救援,家属共支付了8万多元费用,相关单位对孙某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这警示我们( )①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规则②人们合法的自由不受非法干涉③遵守社会规则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④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红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拼命挣脱线的风筝“无力回天”,下侧漫画给你的启示是( )A.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B.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C.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D.人们渴望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生活3.好友发朋友圈:某某同学因为救人而耽误2025年5月10日春考的语文学科考试。2025年5月14日,山东省招生考试院传来消息,将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昭鹏参加考试。这符合平等的要求吗?你会留言( )A.符合,这是法律赋予的特权B.不符合,同等情况要同等对待C.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符合,不同情况可以差别对待4.下列对相关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解读① 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 行人周某闯红灯致电动车车主遭机动车碾压身亡,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 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③ 习近平主席任命何炜为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国家主席行使任免权。④ 在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 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违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1526人,同比上升4.3%。盗窃罪、诈骗罪等五类犯罪受理审查起诉人数合计占69.5%,其中盗窃犯罪人数最多,占33%。由此,作为青少年应该认识到( )A.未成年人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辨别是非B.检察机关公正司法,依法惩办犯罪分子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都要承担责任D.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敢于善于依法维权6.最能匹配下列三张图片的标题是( )A.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B.行使权利有界限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努力做到绝对公平7.下面对小杨同学“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是(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① 外出遛狗时不系狗绳 珍视自由表现② 吃饭不要发票能便宜 依法履行义务③ 买到过期的食品与老板协商 学会依法维权④ 不随意将红耳彩龟放到野外 维护生态安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这些现象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孕”专席◆纪念馆等场所对老年人免费开放◆火车站内设置军人优先购票窗口A.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B.关爱特殊群体,彰显平等价值C.践行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D.依法享有特权,体现公平正义9.行人周某闯红灯,造成正常骑行电动车的受害者摔倒并被正常通行的机动车碾压。法院作出以下判决: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行人周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机动车驾驶人无事故责任。这一判决表明( )A.法律监督机关在依法履职B.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C.道德具有教化作用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0.上图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A.践行平等 B.换位思考 C.司法公正 D.职业准备1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乖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下列诗句体现出人们向往公平的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B.粉身碎骨浑不怕,耍留清白在人间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D.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调也12.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下列古语中体现这一核心价值的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C.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D.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13.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下列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A.出于“哥们义气”打抱不平B.考试时为同桌抄袭提供便利C.看到同学被欺负,及时报警D.“人肉开盒”倒卖个人隐私14.2025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区要结合本地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及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强化落实,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这一行动( )A.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B.能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一切问题 D.扩大了法律赋予老年人的权利15.截止到2024年11月,辽宁省已表彰382名见义勇为省级英雄模范。这有助于( )A.规范公民权利,实现人人平等B.维护公共利益,消除社会矛盾C.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D.保证司法公平,实现长治久安16.九年级某班以“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为主题举办讨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赞同的是( )宋明: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要及时与老师沟通。王刚:考试时,看到关系最好的朋友作弊,选择视而不见。李梅:在与其他班级竞赛时,大家要遵守竞赛规则,这样才公平。张强:在学校问卷评议老师时,对待不教自己的老师全都给最低分。A.宋明和王刚 B.王刚和张强 C.宋明和李梅 D.李梅和张强17.下列做法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是( )A.某人将自家垃圾扔在别人家门口B.某人在网络平台销售商品时夸大功效C.某企业不给职工缴纳五险一金D.某区教育局严格落实“阳光招生分班”政策18.“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这反映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A.自由平等 B.制裁犯罪C.良法善治 D.公平正义19.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针对老师呈现的一组漫画,下列同学发布的看法,错误的是( )A.小黄:在现代社会里,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B.小啸:求职者应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C.小娟: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D.小强:面对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我们要追求绝对平等20.对于性侵害未成年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等犯罪,检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7万人。检察机关的这一举措旨在( )①保障未成年人参与司法审判的权利②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司法保护④通过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分析说明题21.【指尖有边界守法即自由】湘潭大学2025“千人百地”返家乡网络安全科普实践团成员周婷走进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网络安全主题宣讲活动。在听取了网络安全讲座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美:现在上网管得太严了,连查找学习资料都受限制,根本没有自由。小光:我已经习惯用青少年模式了,里面的内容都经过筛选,感觉很安全。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评析两位同学的观点。22.【法治析现象明理促成长】某博主发布的哀牢山探险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后,众多游客接连涌入哀牢山一探究竟,一些网络博主也“盯上”了哀牢山,为了流量铤而走险。法律链接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结合材料,运用依法行使权利、法治与自由的相关知识分析“探险有界”。“开盒挂人”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并曝光他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对“被开盒者”攻击谩骂,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开盒者”:部分未成年人因网络追星或盲目效仿,实施“开盒挂人”,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肆意妄为的快感,让网络空间充满戾气。“被开盒者”:因合法权利被侵害、正常生活被扰乱而深陷痛苦。对此,有人选择维权,有人选择收声,有人选择报复……(2)运用所学知识,对“开盒者”和“被开盒者”提建议。23.【践行平等】材料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材料二 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平等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促进公平、维护正义、打击邪恶、扫除不公。(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认识。(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平等?24.【明权利义务防校园欺凌】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导致悲剧屡屡发生。为了防患于未然,小峰所在的社区利用周末组织开展了安全充电教育整顿活动。在进行电动车安全充电入户调查时,小峰的邻居王某在门口大声嚷嚷:“车是我买的,在哪儿充电是我的权利,别人管不着。”(1)结合材料运用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评析王某的言行。为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校园欺凌,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近期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 自己遭遇校园欺凌时能够依法维权。 校园欺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选择忍气吞声。 遇到他人遭遇校园欺凌,能够做到见义勇为、匡扶正义。29% 82% 11% 20%(2)请你从青少年的角度为防范校园欺凌提出合理化建议。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底的一天,重庆市民韩先生在一个视频中看到特务的头像用的是红岩烈士刘国结的肖像。他第一时间将线索反映给重庆市检察机关。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以下简称“五分院”)公益诉讼部门通过全面取证固证和规范取证,锁定了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自然人王某某两名侵权行为人。2024年4月19日,五分院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就此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同年9月9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两案调解结案。调解生效后,两名被告分别在国家级媒体赔礼道歉,删除侵权视频,并制作发布介绍刘国结烈士事迹的宣传视频,消除不良影响。法律连线英烈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五条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英雄烈士的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依法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韩先生的做法对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 (2)可用哪些法律常识解释两名被告消除不良影响的一系列行为。(3)从国家机关权力行使的角度,简要说明司法维护正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