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为“伊”记一场梦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对比阅读
艾青 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艾青、徐志摩的生平事迹、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梳理概括“大堰河”和“康桥”的特点。
3.通过精读诗歌,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的对比中,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风格的差异。
自由朗读
大堰河 虱子 火钵 碾 忸怩不安 团箕 凌侮 叱骂
河畔 青荇 榆荫 长篙 漫溯 笙箫
yàn
shī

niǎn
niǔ ní


chì
pàn
xìng
yìn
gāo

shēng xiāo

大堰河(乳母)
剑桥大学(母校)
知人论世
(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
地主家的叛逆之子
留法艺术生“爆改”铁窗诗人
“爱得深沉”的土地诗人
七月诗派的扛旗者
现当代诗坛“不死鸟”
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写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1938年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用沙子般粗粝的句子,写尽国土疮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成顶流金句,连忧郁都带着泥土味。
抗战时期和胡风组局“七月诗派”,用《向太阳》《火把》等长诗当“精神武器”,主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被打右派流放20年,归来仍是“诗坛顶流”!平反后写《光的赞歌》《鱼化石》,把苦难酿成哲理,65岁拿法国文学勋章,75岁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用一生演绎“诗不死,人不倒”。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
口语化
自由化
生活化
形象化
再读:划分诗歌层次脉络
2
3—8节
眷念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1
1—2节
身世与身份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3
4
9—11节
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12—13节
讴歌与赞美
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研读:概括大堰河的形象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研读:概括大堰河的形象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出身微贱
勤劳善良
命运凄苦
平凡又伟大
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精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为何看到了“雪”就想起了大堰河?
雪的特点:触感寒冷,质地洁白;
大堰河的特点:人生满是苦难,但品性善良;
①雪的洁白无瑕象征着大堰河的纯洁和善良。大堰河一生勤劳、质朴,她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去呵护诗人,没有任何的杂质和功利心。诗人在看到雪时,便自然而然想到了具有同样品质的大堰河。
②雪在寒冷的环境中形成,而大堰河的一生也充满了苦难,她饱受着生活的压迫和剥削,却依然坚韧地生活着。诗人看到雪,就如同看到了大堰河在苦难中挣扎和奋斗的身影,从而引起他对大堰河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思考。
精读:体会诗人的技法
矛盾
陌生化叙事
①情感上,突出了诗人离开大堰河后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强调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眷恋和对生身父母家的陌生感。
②主题上,凸显了阶级差异和命运的无常,体现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③艺术上,让诗歌语言更富有张力和冲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精读:体会诗人的技法
诗人为何写大堰河是“紫色的灵魂”?
①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大堰河虽然身份卑微,但其灵魂因慈爱、勤劳、无私等美德而升华,所以说她的灵魂是高贵而伟大的。
②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与死亡。大堰河一生悲苦,结局悲惨,所以说她的灵魂是紫色的。
精读:体会诗人的技法
呼告
呼告是一种修辞手法,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在写作中,作者直接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进行呼唤和说话,用以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知人论世
(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海归诗界革新者
浙江海宁人,留学英美的“初代海归诗人”,将西方浪漫主义融入汉语,首创格律新诗风。
新月派掌门人
与闻一多、胡适创办《新月》月刊,主张“理性节制情感”,以《再别康桥》定义“新月派”风格。
“爱·自由·美”追光者
在战乱年代执着书写纯粹理想,《翡冷翠的一夜》等诗以炽热浪漫对抗现实阴霾,诠释“爱、自由、美”的信仰,成为民国文坛精神符号。
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被朱自清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短促一生创作、翻译、办刊并行,推动白话诗从萌芽到成熟,其自由与格律融合的诗风影响冰心、戴望舒等后世诗人。
陨落云雾的诗坛彗星
35岁因空难逝于济南开山,生命戛然定格于“云雾与山峦的交错”,成为民国文坛最令人扼腕的早逝传奇。
新月派是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盛极一时、影响颇大的一个文学流派。新月诗派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强调个人情感,以主观抒情为核心特征,追求真善美,抒发理想并吁求其实现,新月诗派到后期具有反浪漫主义感伤的象征主义色彩。参加者主要有胡适、徐志摩、林徽因、陈西滢、梁启超等。
新月派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影响深远,它推动了新诗的格律化进程,强调了诗歌的意境美和色彩美,引入了西方现代诗歌元素,培育了一批新式诗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典范作品:徐志摩《偶然》、卞之琳《断章》、闻一多《火柴》、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于赓虞《秋晨》、陈梦家《雁子》等。
新月派
研读:挖掘诗歌丰富意蕴
解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知人论世
文本细读的“两把钥匙”:含混、悖论
“含混”指的是一种语义上的差别,即使这种差别非常细微,但它能让同一句话引发不同的反应。
比如,一句诗中可以同时包含多种情感或者含义,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不同的解读。
“悖论”则是指一种看似矛盾但又蕴含深刻道理的命题。在现代诗中,悖论常常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一首诗可能会同时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赞美和批判,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揭示了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作者对它的深刻思考。
研读:于含混中见丰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0年,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林徽因。
“康桥理想”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与狄更生、罗素成为好友。
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随泰漫游欧洲,其诗作大程度上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
自由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也是最后的告别,留下诗《再别康桥》。
“汝永为我精神之故乡。”
——《康桥再会吧》
“我一直觉得遇见狄更生先生是我此生最特别的机缘。拜他所赐,我才得以走进康桥并度过一个个愉快的日子;才得以对文学和艺术萌生兴趣并毕生求索。”
——《致傅来义》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别往事
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告别
别故人
对美好爱情的缅怀
文本中的爱情书写:
金柳——新娘
柔波——象征女性的温柔
明确:云和水——隐喻爱情书写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雪花的快乐》:消融、消融、消融,融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青荇——古典意象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研读:于悖论中见深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读:梳理诗歌情感脉络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挥别云彩图
金柳倒影图
青荇招摇图
榆阴清泉图
撑篙寻梦图
夏虫沉默图
惜别云彩图
欢喜眷恋
热烈的爱恋和眷恋
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感情达到高潮
悄悄作别
情绪低落,静思默想
依依惜别



这是 的康桥
这是 的徐志摩
充满回忆
令人难忘
美好安适
深情款款
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品读:新月派“三美”
新月派“三美” 具体体现 效果
音乐美 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严守二、四行押韵,每两行压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反复运用 轻轻、悄悄 等叠词
绘画美 大量运用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如 金柳、艳影、青荇、彩虹、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 使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
建筑美 全诗共( 7 )节,每节( 4 )行, 每句字数基本为6、7字; 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 首尾回环呼应
1.节奏灵活,回环往复,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2.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1.营造鲜明生动的意境。
2.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1.诗节与诗行的排列组合错落有致,工整匀称,给人清新的感受。
2.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
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合作学习(6min)
3.《再别康桥》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都以情感打动读者,但情感宣泄和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请分析两者艺术风格的差异
①情感表达方式:
《大堰河—我的保姆》直白热烈,情感浓烈奔放,通过反复呼告(“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和铺陈叙事,表达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阶级同情,具有社会批判性。
《再别康桥》含蓄内敛,情感细腻而克制,以“轻轻的”“悄悄的”等词语表现离别的惆怅,避免直接宣泄,带有唯美主义倾向
3.《再别康桥》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都以情感打动读者,但情感宣泄和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请分析两者艺术风格的差异
②意象选择与语言风格:
《大堰河—我的保姆》意象质朴,如“乌黑的酱碗”“结冰的池塘”“荆棘的柴火”,贴近底层生活,充满现实感。语言平实有力,多用排比、反复(“她含着笑……”)增强情感冲击,具有散文化倾向。
《再别康桥》语言典雅精致,讲究音韵和谐(如“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体现新月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3.《再别康桥》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都以情感打动读者,但情感宣泄和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请分析两者艺术风格的差异
③抒情方式:
《大堰河——我的保姆》:叙事抒情,通过具体生活细节(如洗衣、喂猪、补衣)层层递进,最终爆发为直接的情感宣泄
《再别康桥》:借景抒情,情感隐含在景物描写中,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以象征手法表达超脱与留恋的矛盾心理。
1.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交代我与她的关系,表明我以她为骄傲,同时也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B.诗人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诗人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这纯属巧合,没有什么深意。
C.诗中多处运用排比手法,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
D.诗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
大堰河
B
2.下列对《再别康桥》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诗人难舍难分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D.本诗的意象选择也是独具特色的。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再别康桥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