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杜甫
学习
目标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分析诗歌意象与手法,掌握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全面把握诗人形象,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样态。
壹
贰
叁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shè
pēi
sūn
杜甫人生轨迹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时,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与幸福。成都秀美的风物景色更使得草堂生活充满了生活乐趣。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解读诗题
客至
杜甫在诗题后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
情感:喜
表明喜悦之情
人物:崔明府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事件:相过
“相”,偏指一方“我”。
“过”,即探望、相访。
这首诗共描绘了四幅画面,请你以“客”为线索,为每幅画面拟名。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画面拟名
情感基调
盼客
迎客
待客
问客
喜
置身诗境,解读诗中的意象、特征、情感、手法。
意象 特征 情感 手法
首联盼客
颔联迎客
颈联待客
尾联问客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4FB01D43305A322616BB8737F97EB38A1EB8892856F22D1EEA848904B598949D5D191A7A80DECAD27802CB4726B55F7A1902DCA267A2EA4BF72AC6487070AA66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盼客
画面感知:如果你要画首联描绘的场景,你会选择俯视还是平视角度?
意象解码:诗人选择“群鸥”这个意象,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殊含义?
情感推测:在这样寂静的水边草堂,你觉得“但见”二字里藏着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春水四面环绕
群鸥结队飞来
1.隐逸:鸥鸟象征“忘机”,暗示诗人远离尘世纷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淡泊心境;
2.孤独:“群鸥”日日相伴却非人类,反衬草堂环境清幽、人际冷清,为后文“客至”埋下伏笔。
鸥鹭忘机:比喻宁静淡泊、超然物外的心态。
“但见”→“只见”
说明: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借景抒情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4FB01D43305A322616BB8737F97EB38A1EB8892856F22D1EEA848904B598949D5D191A7A80DECAD27802CB4726B55F7A1902DCA267A2EA4BF72AC6487070AA66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迎客
空间变化: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什么变化?
手法解读: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1.使用互文的手法,“花径”和“蓬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共同构成了诗人待客的场景。上下句相互补充,表达了诗人平时少有客人来访,也不轻易请客,而今天特意为友人打扫花径、打开蓬门的热情待客之情。
2.使用细节描写,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互文手法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4FB01D43305A322616BB8737F97EB38A1EB8892856F22D1EEA848904B598949D5D191A7A80DECAD27802CB4726B55F7A1902DCA267A2EA4BF72AC6487070AA66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待客
物象深读:从“无兼味”到“只旧醅”,如果让你评价这桌饭菜,你会用什么词?
情感解读:颈联无一字言情,却饱含情意。请赏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简单、简朴、家常
情感:
竭诚待客的盛情:能拿出来的都拿了。
力不从心的歉疚:菜不多,酒不好。
主客之间的情谊:频频劝饮,情比酒浓。
手法:
诗人运用细节描写,详细介绍了待客酒菜何其简陋,由此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歉疚,同时也反衬出作者与好友情感至深,旧酒小菜也可畅谈无碍。
细节描写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4FB01D43305A322616BB8737F97EB38A1EB8892856F22D1EEA848904B598949D5D191A7A80DECAD27802CB4726B55F7A1902DCA267A2EA4BF72AC6487070AA66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问客/邀邻
离题之辩: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矛盾之辩:首联反衬“人际冷清”,而尾联却想邀请邻翁,这是否矛盾?
没有离题。诗人与客人意犹未尽,想要邀请邻翁同饮,表明两人的关系非常亲近,对其到来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展现了诗人质朴、真挚的情感。
不矛盾。首联暗示诗人平日的孤寂,为“客至”做铺垫。尾联诗人邀请邻翁,体现了诗人的热情待客,也反映出邻里关系融洽。诗人并不因孤独而排斥社交,反而在孤独中更珍视真挚的情感,前后情感脉络连贯,共同展现诗人内心的真挚与热情。
细节描写
置身诗境,解读诗中的画面、特征、情感、手法。
意象 特征 情感 手法
首联盼客
颔联迎客
颈联待客
尾联问客
春水
群鸥
花径
蓬门
盘飧
樽酒
邻翁
篱笆
环绕草堂
成群结队
久未打扫
今日开启
菜少酒薄
简单质朴
隔篱相呼
共饮欢谈
孤独寂寥
闲逸忘俗
兴奋、喜悦
真诚、歉疚
热烈、欢跃
借景抒情
互文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的南北都是绵绵的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为您而打开。
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几样好菜肴;家境贫寒,只好拿隔年的陈酒招待。
如果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我就隔着笆叫他来陪你喝个痛快!
细节描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图片风格为「水墨画」,图片风格为「中国风」,比例 「4:3」根据杜甫的《客至》一诗,绘制画面:杜甫草堂中,诗人杜甫等待客人崔明府的到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没有打扫的小路今天为客人打扫,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也为客人而打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图片风格为「水墨画」,图片风格为「中国风」,比例 「4:3」根据杜甫的《客至》一诗,绘制画面:杜甫草堂中,诗人杜甫与客人崔明府的吃饭、交谈,因为家里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几样好菜肴;因为家境贫寒,杜甫只好拿隔年的陈酒招待客人。
思考:通过分析本诗,我们了解到杜甫的热情迎客、待客的全过程,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杜甫?与《登高》《登岳阳楼》中的杜甫相同吗?
热情好客
质朴率真
饱经风霜
苦中作乐
远离世俗
积极乐观
不同于《登岳阳楼》的漂泊时期,此时的浣花溪草堂给了杜甫暂时的安宁。
1.《客至》中表达了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2.《客至》中“ , ”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3.《客至》中,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 , ”,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4.《客至》中“ , ”两句,既把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绿树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描绘得十分秀丽可爱,又暗示了作者闲逸却寂寞的心情。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
5.《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6.《客至》中以诗人与客人谈话的口吻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7.《客至》中写出作者虽然生活简朴、饮食简陋,但待客之心热情无比的句子是“ , ”。
8.《客至》中“ , ”两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