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鲍 照




教学目标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诗歌平白晓畅的语言风格。
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通俗语言表达含蓄诗意和深沉感情的手法。
体会诗歌中比兴、暗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诗歌文化内涵。
导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体”代表诗人)。
鲍照出身低微,以乐府诗闻名于世,被誉为“乐府第一手”。435年,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国侍郎;461年,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466年,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诗人简介
社会背景
士族: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往往世代为官又称世家、世族、巨室、门阀、阀阅(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表明他们立功情况的文书)等。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解读诗题
拟:摹仿、仿照
行路难:汉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此诗是第四首。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为何愁?
2.如何解愁?
3.解愁结果?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水流向不同方向的现象,引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人以水的流向暗喻人生的贵贱穷达,水的流向受地势制约,而人的命运也被社会环境和门第制约,抨击了现实社会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愤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泻水兴愁
为何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九品中正制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如何解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断绝”还表明了诗人意识到与其一味哀叹命运,倒不如“举杯”宽解愁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无能为力的苦闷


如何表现愁?
除上述比兴手法外,诗歌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反问
以反问形式表面劝慰自己接受命运,实则暗含对门阀制度的尖锐批判以及诗人强压愤懑的无奈自嘲。
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以“木石”为对照,强调人非无情之物,自然会对不公产生愤懑,凸显了下句欲言又止的挣扎和无奈,

行叹坐愁
行叹复坐
借酒消愁
酌酒、举杯
悲歌断愁
歌《路难》
吞声咽愁
吞声踯躅
如何表现愁?
诗人的哪些行为具体表现了“愁”?
行叹坐愁
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

如何表现愁?
愤懑不平
自我安慰
悲愁难抑
慷慨激昂
无可奈何





泻水兴愁

如何表现愁?
愤懑不平
自我安慰
悲愁难抑
慷慨激昂
无可奈何
行叹坐愁
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
泻水兴愁





情感变化
诗歌 内容 对命运的态度 情感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兴愁 愤懑不平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行叹坐愁 自我安慰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悲愁难抑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声咽愁 慷慨激昂
无可奈何
知命
认命
认命
抗命
愁什么?
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妙在不曾说破”,是因为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时含蓄蕴藉,没有直接宣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比喻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
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任务三:拓展延伸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考:1.同为乐府旧题,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谈谈造成这种情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①李诗自信、乐观、豪迈。 ②鲍诗敢怒不敢言的愤懑。
思考:谈谈造成这种情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①李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时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
②鲍照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门阀制度严苛,社会黑暗,寒门子弟无用武之地。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①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
②鲍照是充满追求,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渴望,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性格上多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1.《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鲍照借酒浇愁、长歌当哭的悲愤之情,表达诗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2.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4.《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一、在朝任职的动机与心态:
(一)为成就功名,自我实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二)为济世安民,崇高理想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三)为忠君报国,尽己责任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文人的“去”与“就”
二、离官去职(或仕而思归)的动机与心态:
(一)鄙弃世俗;厌倦官场,不为理解;申述高洁情操;表达对归隐的坚定与决绝。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二)热爱自然;借闲适高雅的隐居生活以怡情;顺天应命;超越性的追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人的“去”与“就”
三、去就之间:冲突与抉择
如:“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序》
(取舍。“仕”与“隐”之间,归向隐,排斥仕。)
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2015新课标Ⅰ)
(侧重。“勤王”与“归”之间,以国事为重。)
如:“出山犹带骨毛清” (2015新课标Ⅰ)
(兼取。“出山”与山中之“清”,兼而得之。)
文人的“去”与“就”
四、“士不遇”主题——欲仕不得的郁愤与自宽
如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如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文人的“去”与“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