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黄土高原 课件(共40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 黄土高原 课件(共40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节 黄土高原
第七章认识中国的区域
新课标·新教材
课堂导入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定性特征
了解自然条件对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位置及范围:黄土高原东起 太行山脉 ,西到 乌鞘岭 ,北起 古长城 ,南至 秦岭 。
2.地势和地貌: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 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3.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随着地势 降低 、流速 减慢 ,黄河中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 不断抬升 ,部分河段变为“ 地上河 ”,成为沿岸地区的安全隐患。
二、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1.黄土高原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水土流失 和 干旱 。
2.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 着眼点 。
3.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应用 滴灌、喷灌 等节水灌溉技术,种植 耐旱 作物和培育 抗旱 品种等。三、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1.黄河流域是 中华文明 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
2.黄土高原悠久的 历史文明 与 自然环境 不断交融,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景观。
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 直立性好 ,竖直方向承压能力强,不易坍塌,因此窑洞成为当地的特色建筑。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 开发与保护 并重,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1
学习新知
位于我国中部内陆地区
黄土高原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内陆地区;位于北方地区;
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长城
太行山
秦岭
乌鞘岭
相对位置
北抵长城。
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
南至秦岭,
学习新知
位置范围
学习新知
黄土高原地跨
青海省、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7个省级行政区。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河南
内蒙古
地形地势
学习新知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米;
地形以高原为主。
气候特征
学习新知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降水稀少,温差大
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黄土高原海拔500~3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层深厚,最大厚度超过300米,呈现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学习新知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学习新知
01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
黄土塬
02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墚。
黄土墚
03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黄土峁
1.观察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概况黄土高原地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黄土高原地貌景观,了解当地的自然植被状况。
读图活动
土质特征
直立性强
土质疏松
降水特征
人类活动
开发历史久
人口增长快
不断开荒种地
过度放牧
植被特征
植被稀疏
1.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还有哪些 请填在下面相应的空白处。




夏秋多,冬春少
夏季多暴雨
小组讨论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樵采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植被。
2.人们的哪些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请查找资料,用事实说明。
3.为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还草”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
小组讨论
据统计,2021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36%,约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学习新知
合作探究
1.流经黄土高原前后,黄河水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黄河水可以变清,也有人说黄河水无法变清。你怎么认为 说说你的理由。
流经黄土高原前河水清澈,流经后水变黄;
黄土高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水从这里经过就变得混浊,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减少入河泥沙量,黄河水可变清。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就变成了黄色。随着地势降低、流速减慢,黄河中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为了束缚黄河,人们只好不断加高堤防,黄河部分河段变为“地上河”,成为沿岸地区的安全隐患。
学习新知
风吹来的黄土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它的中心地区就是黄土高原。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其中“风成说”得到很多科学家的支持。这个学说认为,很早以前,中亚、蒙古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上的细小粉沙、尘土被强劲的偏北风一直吹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上空时,由于风力减弱、高山阻隔而沉积下来,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地貌。
拓展阅读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干旱
学习新知
水土流失
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水土流失和干旱。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③生产措施:
④人口措施:
学习新知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修建梯田,建淤地坝
因地制宜,合理生产
合理生育,提升素质
治坡:主要是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在陡坡上植树种草。
治沟:主要是在沟谷里修建淤地坝,拦蓄泥沙,发展淤地种植。
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学习新知
缓解干旱问题的措施
①兴修水利设施
②应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③种植耐旱作物
④培育抗旱品种
学习新知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余个科研教育单位及其试验基地为主体,常年开展小麦育种、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我国已建成示范推广基地300多个,面积超过400万公顷,效益超过200亿元,是我国农业科技“领跑者”,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拓展阅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强度持续减弱
林草植被覆盖率超过60%,防护林体系骨架基本形成
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由黄变绿
学习新知
退耕还林还草
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黄土高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习新知
3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也为黄土高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的摇篮
学习新知
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文明与自然环境不断交融,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景观。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最为常见的传统民居形式。
学习新知
从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窑洞还有哪些优点。
气候角度:黄土高原气候特征:冬冷夏热,窑洞则冬暖夏凉,可以节省能源。
地形角度: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易于挖掘,适宜开凿窑洞。
学习新知
1.图L、图M中黄土高原的传统美食、传统服饰具有什么特征 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美食以面食为主;该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传统服饰白羊肚巾和羊皮袄;因为黄土高原夏季高温天热流汗的时候,可以用白羊肚巾擦汗;在春冬两季,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强大,白羊肚巾可以遮风防尘。穿羊皮袄是因为黄土高原冬季比较寒冷,当地畜牧业比较发达。
观察思考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拓展延伸
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促进了黄土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黄土高原这一载体。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新知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当地从“下场大雨脱层皮”到“披绿生金”,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带来生态“蝶变”,如图为吴起县位置示意图及其某小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吴起县曾经“下场大雨脱层皮”,反映当时主要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水资源短缺 D.湿地萎缩
7.吴起县“披绿生金”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下列水果适合当地种植的是(  )
A.苹果 B.柑橘 C.菠萝 D.香蕉
8.关于图中a、b、c、d四地的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a地通常用作耕地 B.b地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C.c地应大力植树造林 D.d地宜打坝建库
随堂检测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对某地景色的描述。据此完成1-2题。
1.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地点在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2.文中描述到“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出现这种状况的人为原因是(  )
A.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B.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乱砍滥伐
随堂检测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A______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级阶梯,东起B______山脉,西至乌鞘岭,南抵C________,北连内蒙古高原。
(3)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该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随堂检测
黄河

太行
秦岭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种草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