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题型专项培优 选择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 )。A.解方程 B.解比例 C.求比值2.中,比例的内项是( )。A.2.4和1.6 B.2.4和2 C.1.6和3 D.1.6和23.下面( )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A.2∶3和6∶9 B.0.01∶6.2和0.5∶310 C.3∶2和0.8∶0.64.求圆柱形木桶内能盛多少升水,就是求水桶的(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D.容积5.如果把3∶7的前项加上6,要使它的比值不变,后项应( )。A.加上6 B.加上14 C.乘2 D.96.下列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是( )。A.铺地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B.全班人数一定,每组人数和组数。C.正方形边长和周长 D.圆的半径和面积7.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要反映花园小区各类垃圾占生活垃圾的百分比,选择( )表示最合适。A.单式条形统计图 B.复式条形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 D.折线统计图8.张晓辉想清楚地看出自己班同学喜欢看新闻类、体育类、文艺类等电视节目的人数各占百分之几,可以制作( )统计图。A.条形 B.折线 C.扇形9.把改写成是根据( )。A.比的基本性质 B.分数的基本性质 C.比例的基本性质10.把一支新的圆柱形铅笔削尖,笔尖(圆锥部分)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 )。A. B. C. D.2倍11.张颖同学把自己一周的支出情况,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则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一周支出的总金额B.一周各项支出的金额C.一周内各项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百分比D.各项支出金额在一周中的变化情况12.( )可以与,,组成一个比例。①2 ②③④1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13.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14.能与组成比例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 B.② C.③ D.④15.为了监测一名确诊的病人的身体状况,医院病房需要统计病人一昼夜的体温变化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A.条形 B.折线 C.扇形 D.条形或折线16.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 )18立方厘米。A.大于 B.等于 C.小于17.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18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A.6 B.18 C.36 D.5418.要想既能统计微博超话“公益”版块粉丝数明细,又能反映粉丝数变化情况,最好选用( )。A.折线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三种都可以19.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A.1∶50 B.1∶5000 C.1∶500000 D.1∶500000020.已知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问8小时行多少千米?可以用( )。A.用正比例解 B.用反比例解 C.不能用比例解21.下面的比中能与5∶8组成比例的是( )。A.1∶1.6 B.8∶5 C.30∶ D.3.2∶222.乐乐家客厅长5m,宽3.8m,要将它画在练习本上,选( )作为比例尺比较合适。A. B. C. D.23.甲、乙两名运动员在百米短跑比赛中,速度比是11∶12,则甲、乙两名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比是( )。A.11∶12 B.11∶23 C.12∶11 D.23∶1124.“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书中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它出自唐代的( )。A.《九章算术》 B.《孙子算经》 C.《周髀算经》 D.《孙子兵法》25.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它们体积比是1∶1,高的比是3∶1,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比是( )。A.1∶3 B.1∶1 C.3∶1 D.1∶926.一场足球赛进行了90分钟,到下午4:2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下午( )开始的。A.5时10分 B.2时10分 C.2时50分 D.14时50分27.公园里有两种游船,甲种船只乘载2人,乙种船可乘载4人。一个旅游团共有46人正好乘坐了14只游船,甲、乙两种游船各有( )只。A.5,9 B.9,5 C.6,8 D.8,628.杨树棵数是柳树的,杨树棵数是杨树和柳树之和的( )。A. B. C.29.齐齐面向东站立,向右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 )。A.南偏东40° B.北偏东40° C.南偏东50° D.南偏西50°30.将下面的圆柱沿高展开,展开后的图形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A.1 B.2 C.3 D.431.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句。①在比例尺是5∶1的图纸上,图上4厘米线段表示实际长度2分米。②要表示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应选用扇形统计图。③如果甲数的25%等于乙数的20%,则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乙均不为0)。④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A.1 B.2 C.3 D.432.( )不可以与2、、组成一个比例。A. B. C.4.533.在比例a∶4=6∶b中,a与b成( )比例。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34.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零件图的比例尺是( )。A.10∶1 B.2.6∶26 C.1∶100 D.100∶135.下面( )种情况,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A.表示2024年3月份北京市空气中PM2.5值变化情况B.长江路小学各年级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C.小美一至五年级每年体检的体重情况D.显示一场羽毛球比赛中两支球队的得分情况36.在池塘边,有几只青蛙正和鸭子们一起玩耍。数一数,共有15个头,48只脚,那么一共有( )只青蛙。A.8 B.9 C.1037.甲、乙两人买了等价的学习用品以后,甲还剩自己零花钱的,乙还剩自己零花钱的75%,甲、乙两人原来的零花钱相比( )A.甲比乙多 B.乙比甲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38.能与3∶组成比例的是( )。A.4∶3 B.3∶4 C.∶3 D.4∶39.购买布的总价一定,购买布的米数和单价(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40.学校在家北偏东的方向,那么家在学校( )的方向。A.南偏西 B.北偏东 C.北偏东 D.南偏西41.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分米,高是( )分米。A.1 B.2 C.3.14 D.6.2842.有三幅不同的地图,用图上4厘米的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最短的是比例尺为( )的地图。A.1∶40000 B.1∶30000 C.43.栾川县某乡镇中心小学的操场长108米,宽64米。王老师让六三班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个操场的平面图,选( )的比例尺比较合适。A.200∶1 B.1∶200 C.1∶2000 D.1∶2000044.将一张正方形彩纸卷成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 )。A.1∶2 B.1∶1 C.1∶π D.1∶2π45.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比是1∶2,高相等,那么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比是( )。A.2∶1 B.1∶2 C.1∶4 D.1∶646.下面( )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A.和 B.和 C.和 D.和47.把一个圆柱形的木材切成体积尽可能大的圆锥,圆锥重6千克,则原来这段木材重( )。A.6克 B.12千克 C.18千克 D.无法确定48.某学校学生报名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参加的同学是全校总人数的,后来又有40人参加,这时参加的同学与未参加的人数比是3∶4,全校一共有( )人。A.360 B.380 C.400 D.4204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0%,它的面积就增加( )。A.20% B.25% C.44% D.40%参考答案1.B【详解】如果已经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求出比例中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例如:x∶30=1∶10解:10x=30×110x=30x=3故答案为:B2.C【分析】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详解】据分析可知,比例的内项是1.6和3。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意义。3.C【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据此解答即可。【详解】A.2∶3和6∶92×9=3×6=18B.0.01∶6.2和0.5∶3100.01×310=6.2×0.5=3.1C.3∶2和0.8∶0.63×0.6=1.82×0.8=1.61.8>1.6所以3∶2和0.8∶0.6不能组成比例。故答案为:C4.D【分析】一个圆柱形木桶能盛水多少升,是指这个圆柱形水桶所能容纳水的体积,根据容积的意义,物体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详解】根据容积的意义,一个圆柱形木桶能盛水多少升,是求圆柱的容积故答案为:D【点睛】关键是弄清物体体积、容积、表面积、侧面积的意义。5.B【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详解】3∶7的前项加上6,前项变为9,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它的比值不变,后项也要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为7×3=21,21-7=14;故答案为:B。【点睛】熟练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C【分析】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不是比值或乘积一定,就不成比例。【详解】A.因为:每块砖的面积×铺地砖块数=铺地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与铺地砖块数成反比例;B.每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是乘积一定,所以全班人数一定,每组人数和组数成反比例;C.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D.圆面积÷圆的半径=π×圆的半径,圆的半径是变量,所以(π×圆的半径)就不一定,是乘积不一定,所以圆的半径与圆面积不成比例关系。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属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就看两种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还是其它的量一定,再做出解答。7.C【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据此选择。【详解】由分析可得: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要反映花园小区各类垃圾占生活垃圾的百分比,选择扇形统计图表示最合适。故答案为:C8.C【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详解】张晓辉想清楚地看出自己班同学喜欢看新闻类、体育类、文艺类等电视节目的人数各占百分之几,可以制作扇形统计图。故答案为:C9.C【分析】2和是比例的两个内项,6和是比例的两个外项,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依据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详解】从得到依据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注意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区别。10.C【分析】因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把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它与圆柱等底等高,所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进而求出圆锥的体积是削去部分体积的几分之几,据此解答。【详解】即笔尖(圆锥部分)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故答案为:C11.C【分析】读懂题意,从题意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部分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详解】因为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所以由题意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周内各项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故答案为:C12.B【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找出四个数中满足这一基本性质的数,即可构成比例。【详解】①2与任意一个数相乘的积都不等于另外两个数相乘的积,所以不能组成比例;②因为,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③因为,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④因为,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13.A【分析】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要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详解】根据“正方形周长=边长×4”可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比值一定,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故答案为:A14.D【分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先求出的比值,再分别求出选项A、B、C、D中4个比的比值,据此作出判断。【详解】A.B.C.D.故答案为:D【点睛】此题考查了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例的意义。15.B【分析】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据此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详解】分析可知,折线统计图可以更好地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体温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故答案为:B【点睛】掌握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是解答题目的关键。16.B【分析】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当圆柱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时,它们的体积相等。【详解】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等于18立方厘米。故答案为:B17.D【分析】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则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据此解答。【详解】18×3= 54(厘米)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18.A【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详解】要想既能统计微博超话“公益”版块粉丝数明细,又能反映粉丝数变化情况,最好选用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A19.D【分析】观察线段比例尺可得1cm=50km,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将50km化成厘米数即可得出数值比例尺。【详解】1cm表示50km,50km=5000000cm,比例尺=1cm∶5000000cm=1∶5000000。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意义,主要清楚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0.A【解析】已知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说明汽车行驶的路程除以时间的速度是一定的,据此来解答。【详解】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一定)来解答,300÷5=路程÷8,所以可以用正比例来解答。故答案为:A【点睛】主要考查反比例和正比例的定义。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来判断。21.A【分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据此可先求出5:8的比值,再逐项求出每个比的比值,进而根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详解】5∶8=5÷8=A.1∶1.6=1÷1.6=,因为=,所以能组成比例;B.8∶5=8÷5=,因为≠,所以不能组成比例;C.30∶=30÷=,因为≠,所以不能组成比例;D.3.2∶2=3.2÷2=,因为≠,所以不能组成比例。故答案为:A【点睛】解决此题也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分别计算求出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等于能组成比例,不等于就不能组成比例。22.B【分析】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已知,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客厅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再与练习本的实际长度比较即可选出合适的答案。【详解】因为5米=500厘米,3.8米=380厘米A.500×=50(厘米),380×=38(厘米),画在练习本上,尺寸过大,不符合实际情况,故不合适;B.500×=5(厘米),380×=3.8(厘米),画在练习本比较合适;C.500×=0.5(厘米),380×=0.38(厘米),画在练习本上太小,不合适;D.500×=0.05(厘米),380×=0.038(厘米),尺寸大小,无法画出,不合适。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关系,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23.C【分析】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甲、乙两名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详解】甲、乙两名运动员在百米短跑比赛中,速度比是11∶12,则甲、乙两名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比是12∶11。故答案为:C24.B【解析】鸡兔同笼问题最早见于我国的《孙子算经》,据此做出选择。【详解】鸡兔同笼问题出自《孙子算经》;故答案选:B。【点睛】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数学发展史。25.D【分析】已知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是1∶1,它们高的比是3∶1,假设圆柱的高为3,圆锥的高为1,体积都为1,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Sh”,代入数据求解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再写出它们的比即可。【详解】假设圆柱的高为3,圆锥的高为1,体积都为1,圆柱的底面积:1÷3=圆锥的底面积:3×1÷1=3∶3=(×3)∶(3×3)=1∶9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比是1∶9。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比的应用。26.C【分析】根据时间单位换算,90分钟=1时30分,到下午4:20结束,则往前推算1时30分,可得出足球赛开始时间。【详解】90分钟=1时30分钟,下午4:20往前推算1时30分钟,得到下午2:50,即下午2时50分足球赛开始。故答案为:C27.A【分析】假设全部做的是甲种船,可以乘载2×14=28(人),实际乘坐了46人,比实际少了46-28=18(人),一只乙船比甲船多乘4-2=2(人),由此可知乙船有18÷2=9(只),进而求出甲船只数。【详解】(46-14×2)÷(4-2)=18÷2=9(只);14-9=5(只)甲种游船有5只,乙种游船有9只。故选择:A【点睛】此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运用了假设法来解答,也可通过列举法或列方程法来解答。28.B【解析】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把柳树的棵数看作9,杨树的棵数是2,用杨树的棵数除以杨树和柳树总棵数的和,即可解答。【详解】2÷(2+9)=2÷11=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运用比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29.C【分析】根据方向的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结合实际站立面对的方向和旋转角度即可解答。【详解】根据方向的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及本题实际可得:齐齐面向东站立,向右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南偏东50°;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位置和分向,关键是找准观测点也可以进行体验得出结论,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30.A【分析】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底面半径=底面周长÷π÷2,据此解答。【详解】6.28÷3.14÷2=2÷2=1(厘米)故选择:A【点睛】此题考查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明确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31.C【分析】①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据此计算出图上4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③甲数的25%等于乙数的20%,据此写出等式,甲数×25%=乙数×20%,根据比例基本性质的逆运算写出比,再化为最简整数比即可。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两个相关联的量,当它们的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据此解答。【详解】①(厘米)即在比例尺是5∶1的图纸上,图上4厘米线段表示实际长度为0.8厘米,原题说法错误;②根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要表示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应选用扇形统计图,原题说法正确;③甲数×25%=乙数×20%,则甲数∶乙数=20%∶25%即如果甲数的25%等于乙数的20%,则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乙均不为0),原题说法正确;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如果比例尺一定,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原题说法正确;所以②③④三个说法正确,即正确的有3句;故答案为:C32.C【分析】根据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能组成比例,将三个选项中的数分别代入求解即可。【详解】A.∶2=∶,因此可以与2、、组成一个比例。B.2∶=∶,因此可以与2、、组成一个比例。C.4.5∶和2∶或∶2比值不相等,因此不能组成比例。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意义,注意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求出比值,比值相等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33.B【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将a∶4=6∶b变为ab=4×6=24,根据正、反比例判定的方法,即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如果商(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详解】由分析可知,a∶4=6∶b,则ab=24,a和b乘积一定,成反比例。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需要掌握考查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如果比值相等,就成正比例,如果乘积相等,则成反比例。34.D【分析】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代入数据,即可解答。【详解】26厘米=260毫米260∶2.6=(260×10)∶(2.6×10)=2600∶26=(2600÷26)∶(26÷26)=100∶1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35.B【分析】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详解】A.表示2024年3月份北京市空气中PM2.5值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B.长江路小学各年级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C.小美一至五年级每年体检的体重情况,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D.显示一场羽毛球比赛中两支球队的得分情况,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长江路小学各年级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故答案为:B36.B【解析】假设全部是青蛙,就有4×15=60只脚,而比实际多60-48=12只,一只鸭子比一只青蛙少2只脚,所以鸭子有12÷2=6只,据此解答即可。【详解】鸭子的数目:(4×15-48)÷(4-2)=(60-48)÷2=12÷2=6(只)青蛙的数目:15-6=9(只)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直接采用假设法解答;也可以看做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这类题用方程解答比较容易,关键是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来表示,进而列方程求解即可。37.B【详解】【分析】设学习用品的价格是10元,根据题意,甲买学习用品用了自己零花钱的(1﹣),乙买学习用品用了自己零花钱的(1﹣75%),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先求出甲乙各自的零花钱总数,然后进一步解答即可.【解答】解:设学习用品的价格是10元,甲:10÷(1﹣)=10=30(元)乙:10÷(1﹣75%)=10÷25%=40(元)30<40所以乙比甲多.故选B.38.D【分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分别求出3∶与各选项的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即可。【详解】3∶=3÷=124∶3=4÷3=3∶4=3÷4=∶3=÷3=4∶=4÷=12所以能与3∶组成比例的是4∶。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的意义。39.B【详解】略40.A【分析】根据位置的相对性可知:位置相对的两个物体所在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不变;据此解答。【详解】根据位置的相对性可知:学校在家北偏东30°的方向,那么家在学校南偏西30°的方向。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位置的相对性,解题时要明确:位置相对的两个物体所在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不变。41.D【分析】根据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如果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详解】2×3.14×1=6.28(分米)高是6.28分米。故答案为:D42.B【分析】要用图上4厘米的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最短,那么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依次判断各项,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详解】A.1∶40000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000厘米;B.1∶30000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000厘米;C.通过观察可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千米。1千米>40000厘米>30000厘米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与认识。43.C【分析】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由于108米=10800厘米,64米=6400厘米,算出不同比例尺对应的图上长度,然后选择即可。【详解】A.10800×200=2160000(厘米),超过练习本的长度,不符合题意;B.10800×=54(厘米),超过练习本的长度,不符合题意;C.10800×=5.4(厘米),6400×=3.2(厘米),大小符合练习本的大小,符合题意;D.10800×=0.54(厘米),6400×=0.32(厘米),画在练习本上太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熟练掌握它的公式并灵活运用。44.D【分析】假设出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表示出圆柱的底面半径,最后根据比的意义求出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据此解答。【详解】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为1。底面半径:1÷÷2=1÷2÷=÷=底面半径∶高=∶1==1∶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比的意义,用正方形的边长表示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解答题目的关键。45.D【分析】假设圆锥的底面积为1,高为3,那么圆柱的底面积为2,高为3。根据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求出圆锥的体积;根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求出圆柱的体积,两者相比即可求出答案。【详解】假设圆锥的底面积为1,高为3。(×1×3)∶(2×3)=1∶6故答案为:D【点睛】赋值法是解答此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应掌握。46.D【分析】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据此判断即可。【详解】A.,,比值不相等,不可以组成比例;B.,,比值不相等,不可以组成比例;C.,,比值不相等,不可以组成比例;D.,,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比例的含义,要重点掌握。47.C【解析】根据把“一段圆柱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实际是把一段圆柱体切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的,则对应的数量是6千克,由此利用分数除法的意义即可解答。【详解】6÷=18(千克)即原来这段木材重18千克;故答案为: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如何把一段圆柱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得出削成的圆锥与圆柱的关系。48.D【解析】把全校学生看作单位“1”,刚开始,参加的同学是全校总人数的,后来,参加的同学占全校的;因为前后两个分率的差对应的量恰好是后来参加的人数40人,所以可列式40÷()。【详解】40÷()=40÷()=40×=420(人);答:全校一共有420人。故选:D。【点睛】本题将分数除法的应用与比的应用相结合,体现了分数与比的联系与区别。在计算时,注意比与分数形式上的变化。49.C【分析】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增加后的边长为(1+20%)a,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分别求出原来和现在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而可以求出面积增加的百分率。【详解】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增加后的边长为(1+20%)a,原正方形的面积:a2(1+20%)a×(1+20%)a=(1.2a)2=1.44a21.44a2﹣a2=0.44a20.44a2÷a2=0.44=44%答:它的面积增加44%。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关键是求出增加的面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