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押题卷一(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押题卷一(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 2025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押题卷(一)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默写。(10 分)
(1)中国古代文人常借诗词表达家国情怀。从《过零丁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我们读出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从《石灰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我们读出了于谦坚守高洁的人生追求;从《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我们读出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2)古诗中常有描绘自然美景的佳句,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传神之笔勾勒出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潮涨江阔、风帆高悬的画面,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哲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12 分)
【甲】 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乙】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 “胶皮团” 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丙】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节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拽( ) 裹( )住 恶 xí( ) xū( )度年华
(2)下列对文段中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他的衣服 / 早已湿透,全身 / 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
B. 他 / 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 / 呼吸,不能迈步
C. 凡是以卖力气 / 就能吃饭的事 / 他几乎全作过了
D. 在 / 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 / 和全部精力”
(3)【甲】【乙】【丙】三则材料中,主要运用环境描写的是_________。(2 分)
(4)结合《骆驼祥子》全书,分析祥子的形象变化。(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开展以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3 分)
(1)班级要制作一份宣传海报,以下是海报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充完整。(3 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春节,象征着团圆和希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诗句,请你判断下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4 分)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就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展开了交流。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4 分)
同学 A:我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来传承,让同学们系统地学习诗词、书法等知识。
同学 B:是的,学校教育很重要。我觉得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学 C:你们说得都很对。我认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同学 D:没错,新媒体的影响力很大。那我们青少年自身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 E:我们青少年要____________________,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4)活动结束后,有位同学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2 分)
【甲】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乙】“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我们要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语序不当,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 分)
(一)(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的芦苇
张弛
①多年来,故乡的芦苇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荡,是我童年最美的记忆。
②故乡的芦苇,生长在河边、池塘边,它们不择地势,只要有一点水分和泥土,就能茁壮成长。春天,芦苇从泥土中探出嫩绿的新芽,很快就长成一片翠绿。夏天,芦苇长得郁郁葱葱,高高的茎杆直立挺拔,宽大的叶子随风摇曳,像一群绿色的卫士,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③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到芦苇荡里玩耍。走进芦苇荡,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迷宫。我们在里面捉迷藏、追逐嬉戏,笑声在芦苇间回荡。芦苇还是我们的天然玩具,我们折下芦苇的茎杆,做成芦笛,吹奏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声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童年的欢乐,在故乡的上空飘荡。
④到了秋天,芦苇渐渐变黄,芦花盛开,像一片片洁白的雪花,覆盖在芦苇荡上。此时的芦苇荡,美得如诗如画。我们会到芦苇荡里采摘芦花,扎成扫帚,用来清扫庭院。芦花还可以用来填充枕头,睡在上面,柔软舒适,还带着淡淡的芦苇清香。
⑤冬天,芦苇荡变得寂静起来,北风呼啸,芦苇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芦苇并没有屈服,它们依然挺立在那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看着故乡的芦苇,我总会想起故乡的人们。他们就像这芦苇一样,虽然生活在平凡的乡村,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精神。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⑥故乡的芦苇,是故乡的象征,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荡,不会忘记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岁月。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②段中 “只要有一点水分和泥土,就能茁壮成长”,突出了芦苇生命力顽强。
B. 第③段 “像一群绿色的卫士,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姿态。
C. 第④段描写秋天的芦苇,从视觉角度描绘芦花如雪花般洁白,展现出芦苇荡的美丽。
D. 文章结尾 “故乡的芦苇,是故乡的象征”,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5. 文章第② - ⑤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芦苇的?请简要说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 分)
走进芦苇荡,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迷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 “故乡的芦苇” 为标题,有什么作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描写芦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7 分)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平台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短视频以其简短、直观、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数亿人,短视频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2025 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短视频对青少年影响调查分析报告》)
材料三
①短视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短视频内容低俗、暴力,容易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容易导致人们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②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短视频平台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内容审核,推出青少年模式等,努力为用户提供健康、积极的内容。
(摘编自《短视频行业规范发展之路》)
材料四
①短视频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成为传播知识、弘扬正能量的重要平台。许多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士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内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一些短视频还记录了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美好生活,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②未来,短视频行业将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将更加便捷,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短视频平台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加强与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短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短视频:机遇与挑战并存》)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庞大,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B. 从材料二可知,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和学习知识。
C. 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只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应完全抵制。
D. 短视频可以传播知识、弘扬正能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0. 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 “碎片化” 在文中的含义。(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材料四进行梳理,请总结一下短视频的特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以上材料,就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短视频提出三点建议。(7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 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②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泫然:流泪的样子。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_____
(2)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为书招张世杰 招: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祥泫然出涕 涕: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 “/” 标出。(2 分)
非 独 贤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1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 “义” 的观念,试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文天祥是如何践行 “义” 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 AI 遇上非遗》
要求:发挥想象,描绘人工智能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后,可能发生的奇妙故事。可以是 AI 助力非遗传承,也可以是两者碰撞产生的矛盾与思考。写成记叙文,思路清晰。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 600 字。
人教版 2025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押题卷(一)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 (12 分)
(1)zhuài ɡuǒ 习 虚(4 分)
(2)A(2 分)
解析:B 项应为 “他 / 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C 项应为 “凡是 / 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 / 他几乎全作过了”;D 项应为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 / 和全部精力’”。
(3)【甲】(2 分)
(4)(4 分)
前期:勤劳善良、诚实坚韧、充满梦想,如拼命拉车攒钱买新车,对生活充满希望。
后期: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狡猾自私,如经历三起三落后,沉溺于烟酒,甚至骗钱、出卖朋友。
变化原因:黑暗社会的压迫、命运的捉弄和精神的毁灭。
3. (13 分)
(1)(3 分)示例:端午节,象征着驱邪避疫和爱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屈原的崇敬。
(2)(4 分)①重阳节 ②端午节 ③元宵节 ④中秋节
(3)(4 分)示例:
同学 B:举办传统文化节,展示传统手工艺、戏曲等(2 分)
同学 E: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相关活动(2 分)
(4)(2 分)
①删去 “通过” 或 “使”(1 分)
②改为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改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分)
二、阅读(55 分)
(一)《故乡的芦苇》(22 分)
4.D(3 分)
解析:结尾不仅表达对芦苇的喜爱,更表达对故乡和故乡人民的牵挂与赞美。
5.(4 分)时间顺序(季节顺序)。第②段写春天芦苇发芽,第③段写夏天芦苇茂盛,第④段写秋天芦苇变黄、芦花盛开,第⑤段写冬天芦苇挺立,按四季更替顺序描写。
6.(4 分)运用比喻,将芦苇荡比作 “绿色的迷宫”,生动形象地写出芦苇茂密、幽深的特点,表现 “我们” 在芦苇荡中玩耍的欢乐,表达对芦苇荡的喜爱。
7.(5 分)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对故乡芦苇的回忆;
②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③象征故乡和童年生活,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④标题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8.(6 分)
①对故乡芦苇的喜爱与怀念;
②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
③对故乡人民顽强坚韧、辛勤奉献精神的赞美;
④对故乡的深深牵挂与热爱。
(二)短视频材料阅读(17 分)
9.C(3 分)
解析:“只会”“完全抵制” 表述绝对,材料三指出碎片化有不良影响,但未否定短视频的全部价值。
10.(3 分)指短视频内容简短、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人们获取信息不完整、不深入。
11.(4 分)
①传播力和影响力强大;
②可传播知识、弘扬正能量;
③制作和传播便捷;
④内容丰富多样。
12.(7 分)
①选择健康内容:主动观看科普、文化、正能量短视频,远离低俗暴力内容。
②控制使用时间:设定观看时长,避免沉迷影响学习和健康。
③参与创作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分享传统文化、个人成长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
(三)文言文阅读(16 分)
13.(4 分)(1)同 “避”,躲避 (2)丧失 (3)招降 (4)眼泪
14.(2 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15.(4 分)
(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弘范于是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和他一起进入厓山。
16.(6 分)
①坚守气节:面对元军胁迫,拒不下拜,以 “客礼” 自尊。
②忠君爱国:拒绝招降张世杰,以 “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 表明立场。
③舍生取义:兵败后拒绝投降,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志,践行 “舍生取义” 的儒家精神。
三、写作(55 分)
17. 《当 AI 遇上非遗》写作指导
评分标准:
基础分:符合记叙文文体要求,情节完整,语言通顺,结构清晰,45 分左右。
加分点:
①想象新颖:如 AI 扫描非遗工艺生成数字档案、虚拟传承人演绎传统戏曲等。
②细节生动:描写 AI 与手艺人的互动场景,如机械手与手工刺绣的对比、数据建模与传统雕刻的融合。
③主题深刻:体现科技与传统的冲突与和解,如老匠人从抗拒到接纳 AI 辅助,展现 “传承不是固守,而是创新延续”。
扣分点:文体混乱、抄袭套作、少于 600 字,酌情扣 5-15 分。
示例提纲:
开头:老陶艺师林师傅面对濒临失传的 “柴烧窑变” 技艺,拒绝 AI 团队的数字化记录请求。
发展:AI 工程师小夏用 3D 扫描技术复原破损的古窑模型,意外烧制出接近传统窑变的纹路,引发林师傅好奇。
高潮:林师傅尝试用 AI 分析火焰温度曲线,结合传统经验调整窑炉结构,成功烧制出兼具古法与科技感的作品。
结尾:师徒二人用 “AI + 柴烧” 创作系列作品,在非遗展上引发关注,象征传统与科技的共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