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七下·鄞州期末)同学你好,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请问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2.(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2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课。太空教师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水油分离实验。在地球上水和油形成的混合物属于(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都有可能3.(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最适宜种子萌发的土壤环境是( )A.潮湿疏松的土壤 B.潮湿板结的土壤C.干燥疏松的土壤 D.干燥板结的土壤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一个生态系统若要长时间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部分5.(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B.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有机化肥C.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6.(2024七下·鄞州期末)图1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图2为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淡水资源缺乏问题B.亚洲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D.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淡水、较浅的地下淡水等7.(2024七下·鄞州期末)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有关生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输精管B.自然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的输卵管内C.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自己的器官进行呼吸D.试管婴儿技术进行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8.(2024七下·鄞州期末)人皮肤若感染手足癣会奇痒难忍。取感染区的样本,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菌丝,细胞中有细胞壁和细胞核,菌丝经培养后会进行孢子繁殖。由此可推测引发手足癣的生物属于( )A.细菌 B.真菌 C.藻类 D.苔藓类9.(2024七下·鄞州期末)细心的小敏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B.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10.(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有趣的科学视频,如图所示,当玻璃瓶慢慢下移,最后罩住蜡烛瓶口浸入水中后,烛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过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则( )A.瓶内、外水面始终不动B.瓶内水面低于瓶外水面C.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D.瓶内水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瓶外水面11.(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以及绿色葡萄。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瓷盘呈白色,苹果呈黑色,葡萄呈红色B.瓷盘呈黄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黑色C.瓷盘呈红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绿色D.瓷盘呈黑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黑色12.(2024七下·鄞州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小科同学为农场小镇建设提出几条建议:①积极植树种草;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③大量砍伐森林来开辟农田;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其中合理的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13.(2024七下·鄞州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在A、B瓶中一定要加入一些细沙以保护集气瓶1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15.(2024七下·鄞州期末)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16.(2024七下·鄞州期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17.(2024七下·鄞州期末)黄粉虫又叫“面包虫”,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库”,可以直接食用,干燥的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幼虫 40%、蛹57%、成虫 60%,故被作为宇航员在太空的肉源食品之一。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 ( )A.受精卵→蛹→幼虫→成虫四个时期B.卵→蛹→成虫三个时期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D.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18.(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D.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19.(2024七下·鄞州期末)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如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人的脑,全身,生殖器官发育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20.(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是花的基本结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属于器官B.图中①⑤⑥组成雌蕊,②③组成雄蕊C.图中⑥在传粉、受精后发育成种子D.花粉从②传到①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21.(2024七下·鄞州期末)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喷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 ,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滴或者 成小冰晶(前三空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云越来越厚,小水滴和小冰晶下降,下降过程中小冰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22.(2024七下·鄞州期末)我国人工“种子”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人工“种子”制作的一种方法是:先将组织培养成胚,胚外包裹一层能提供养分的胶体,在胶体外包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外膜即可。(1)人工“种子”中能提供养分的胶体,相当于天然双子叶种子中的 (填种子的结构名称);(2)通过人工“种子”进行播种繁殖,属于植物生殖方式中的 生殖(选填“有性”或“无性”)。23.(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装置试管中加入硝酸铵固体片刻后,U型管左侧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若加入 固体,现象则相反。24.(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水电解的实验装置。请回答:(1)C 端产生的气体是 ;A 端是电源的 极。(2)检验 D 端气体的方法是 。(3)此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电解水时生成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2:1,但实验所测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略大于 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25.(2024七下·鄞州期末)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如下:(1)计算:需要氯化钠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2)称取氯化钠:调节天平平衡后,在两端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再用镊子移动游码调整到所需刻度。然后向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3)量取水:用 (选填“10mL”、“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并将其沿烧杯内壁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4)溶解:用玻璃棒轻轻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5)转移:配好氯化钠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老师指定的、贴有标签的容器内。【讨论】若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原因有 A.氯化钠晶体不纯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26.(2024七下·鄞州期末)(1)太阳的热主要以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和蓝光。(2)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 现象。(3)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 。(填序号)27.(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二级消费者是 。(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草属于 者;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者。(3)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 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28.(2024七下·鄞州期末)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公认的黄金食品。玉米成熟快,产量高,耐寒能力强且极具营养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玉米称为“人类膳食结构的平衡大使”。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属于 植物(选填“单子叶”或“双子叶”);(2)玉米常用种子繁殖,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 (填器官名称);(3)玉米幼苗由种子中的 发育而来。29.(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步骤二:将 (选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1)将步骤二补充完整。(2)发生图乙中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图乙中的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4)实验结束后,如果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代号)。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30.(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查资料获知光照会影响某些种子的萌发。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①取甲、乙2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垫有两层湿滤纸;②选取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莴苣种子200粒,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③分别给予2个培养皿不同的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后结果如下表:培养皿 甲 乙光照条件 用黑纸遮光 照太阳光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粒 0 98请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皿垫两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0粒种子的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1.(2024七下·鄞州期末)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的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滨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3%浓度的六偏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小滨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实验 序号 海藻酸钠 质量/克 水的质量 /克 水的温度 /℃ 六偏溶液 /毫升1 1.4 100 40 02 1.4 100 23 1.4 100 40 44 1.4 100 40 6(1)按照小滨的实验设计表第2组中水的温度的数据是 。(2)本实验中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 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即上述表格中最后一列的表头项目名称)。32.(2024七下·鄞州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是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① 10 2 12② 10 3 13③ 10 4 13.6④ 20 5 m(1)表中 ;(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是20℃氯化钠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4)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且呼吸时不参与反应分析。【解答】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约占空气总体积78%,呼吸时氮气不参与反应,则呼出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仍是氮气。故选D。2.【答案】A【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在地球上水和油组成的混合物为乳浊液,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3.【答案】A【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解答】A、潮湿松软的土壤,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最适于种子萌发,A正确;B、潮湿板结的土壤,缺乏充足的空气,不适于种子萌发,B不正确;C、干旱疏松的土壤,缺乏一定的水分,不适于种子萌发,C不正确;D、干燥板结的土壤,缺乏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适于种子萌发,D不正确。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解析】【分析】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解答】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在太阳作用下被生产者转化为有机物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下来,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补充,物质才得以循环,所以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正确。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 1.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2.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3.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4.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5.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解答】A、 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加强这些企业的污染处理,A错误;B、 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有机化肥 ,肥料对农业的生长作用很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B错误;C、 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地膜使用对农业有着巨大的作用,要注意废弃地膜的处理,但不能禁止,C错误;D、 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 ,有利于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措施合理,D正确。故选D6.【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结合地球上水体分布的知识判断即可。【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但人口数量也最多,因此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最少,故A错误符合题意,而B正确不合题意;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占96.5%,故C正确不合题意;D.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淡水、较浅的地下淡水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7.【答案】B【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1)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2)受精作用在女性的输卵管内进行。【解答】A: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阴茎、阴囊等构成,每一部分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也是男性的性腺,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A错误。B:自然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的输卵管内,B正确。C: 胎儿时期的呼吸,是通过血液从胎盘处获得氧气。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成长,是靠着母体内的胎盘及脐带来供给他、(她)所需的氧气和营养,C错误。D:试管婴儿技术是取来自父方的精子和母方的卵细胞,采用人工的技术使其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等其在试管中发育至一定程度,再将其移植至女性子宫内培育,由此可知,此过程经过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故是有性生殖,D错误。故选B。8.【答案】B【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 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已经发现了十二万多种真菌。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解答】 取感染区的样本,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菌丝,细胞中有细胞壁和细胞核,菌丝经培养后会进行孢子繁殖。由此可推测引发手足癣的生物属于真菌;因为细菌没有细胞核,藻类和苔藓类没有菌丝;故答案为:B9.【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表面积;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解答】细心的小敏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答案】C【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分析瓶内气压的变化,与大气压强比较,从而确定水槽内水的运动方向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蜡烛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流入瓶内,最终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在红光照射下, 瓷盘会呈现红色, 因为它反射了红光。因为苹果本身是红色的, 它会反射红光, 从而在红光照射下保持红色。绿色葡萄会吸收红光, 不会反射任何颜色, 因此摄影师眼中没有光线进入, 葡萄呈现黑色。 故选C。12.【答案】C【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改善和优化环境的措施有 :积极植树种草;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建立污水处理中心;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等。【解答】①积极植树种草,有利于净化空气,可以改善环境问题;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可以改善环境问题; ③大量砍伐森林来开辟农田,会加剧环境问题,不合理;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过于偏激,不合理;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可以净化水质,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所以合理的是①②⑤⑥;故答案为:C.13.【答案】C【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故A错误;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C.木条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正确;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加入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容易溅落,加入水是为了防止炸裂集气瓶,故D错误。故选C。14.【答案】A【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根据安全守则分析判断。【解答】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故A错误符合题意;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防止新鲜空气进入,造成火势增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因为开关打火时会引燃燃气,发生爆炸,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5.【答案】A【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基本不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符合题意;B.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D. 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6.【答案】B【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促进生物的变化,使生物更加适应环境。 (2)要判断某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还是生物影响环境,主要根据该实例所列现象的因果关系。如果环境变化的原因是生物造成的,则是生物影响环境。如果所列 现象为环境改变后,生物随之变化,则表现为生物适应环境。【解答】A、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故该选项符合题意;D、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解析】【解答】 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分析】 干燥的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幼虫 40%、蛹57%、成虫 60%,所以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故答案为:C18.【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像的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在小孔成像中由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既可成倒立放大的像,也可成倒立缩小的像,但小孔不能太大,否则不能成像。【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B、 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故图中像缩小,B错误;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像距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小,光线更集中、更明亮,故D正确。故答案为:D。19.【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图像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从①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了,故A正确不合题意;B.从②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故B正确不合题意;C.从③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停滞,青春期迅速发育,故C正确不合题意;D.从②③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是不一致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0.【答案】C【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花的结构【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⑤花柱,⑥子房,④胚珠,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据此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属于生殖器官,故A正确不合题意;B.根据图片可知,雄蕊是由②花药和③花丝组成,雌蕊是由①柱头、⑤花柱、⑥子房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C.根据图片可知,图中⑥在传粉、受精后发育成果实,故C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图片可知,一朵花的花粉,从②花药散放出来以后,落到同一朵花的①柱头上的现象叫做自花传粉,故D正确不合题意。21.【答案】升华;液化;凝华;吸收【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进而确定吸热还是放热即可。【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干冰为固体,喷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从固体直接变成固体发生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2)根据题意可知,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成小水滴或者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3)下降过程中小冰晶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22.【答案】子叶;无性【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解析】【分析】(1)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单子叶的种子还有胚乳。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1)人工种子中能提供养分的胶体,相当于天然双子叶种子中的子叶。(2)人工种子是由组织培养得来的,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用人工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23.【答案】左侧液面上升;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温度降低,导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瓶内压强变小;氢氧化钠【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分析解答。【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从而导致容器内温度降低,则容器内气压减小,则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从而使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那么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下降。24.【答案】氢气;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水氢气+氧气;AB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过程、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与负电极相连。(2)根据图片可知,D端产生的气体较少,应该是氧气,检验D端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3)根据图片可知,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4)A.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故A正确;B.如果装置漏气,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一样的结果,应该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故B正确;C.在水溶性中,氢气是不溶于水,氧气是不易溶于水,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这样使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故C正确;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需要查明原因并确认,故D错误。故选ABC。25.【答案】3;47;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的氯化钠,使天平平衡;50mL;ACD【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求出溶剂的质量,据水的密度1g/cm3确定水的体积;(2)根据称量氯化钠的具体操作进行解答;(3)根据选取量筒“一次接近”的原则选取量筒,(5)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分析,并结合题意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解答】(1)需要氯化钠质量=50g×6%=3g,需要水的质量=50g-3g=47g,需要水的体积为47 mL;(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左物右码,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说明左盘质量多,即药品偏多,故应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的氯化钠,使天平平衡;(3)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因此量取47 mL的水,选择50 mL的量筒;(5)若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原因有称量的氯化钠偏少或量取的水偏多。A、氯化钠晶体不纯,称量的氯化钠偏少,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B、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烧杯内壁沾有水,使水偏多,再配制溶液,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D。26.【答案】红外线;绿光;色散;②【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①在太阳的光谱中,红外线占的宽度比紫外线要多许多,并且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大,便于传播,紫外线在穿过地球大气层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臭氧层吸收掉了;②根据光的三原色的知识解答。(2)白色光被三棱镜分解为七种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3)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判断。【解答】(1)①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形式传播的。②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2)②区域会看到不同颜色的彩色光带,这是色散现象。(3)根据图片可知,③在紫光外侧,应该为紫外线。遥控器是应用的红外线传递信息;验钞机应用的是紫外线可使银光物质发光的特点;激光准直应用的是红外线。则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②验钞机。27.【答案】5;草→鼠→蛇→鹰;蛇;生产;分解;鹰【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狐、草→鼠→狐,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此食物链中二级消费者是蛇。(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3)根据题意可知,鹰是此食物网中最高级的消费者,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鹰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28.【答案】单子叶;根;胚【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双子叶植物是指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而单子叶植物则是指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2)(3)种子萌发时,首先,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转化(转化成溶于水的物质)并逐渐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之后,胚轴逐渐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2)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3)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将来发育成植物的幼体,玉米幼苗就是由种子中的胚发育而成。29.【答案】水面上方体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打开弹簧夹;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解析】【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实验中将装置中的空气进行五等分,所以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分,故填水面上方体积。(2)a~c段装置中的压强剧增,是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所致,则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是红磷与杂质中的压强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由图可知,从e点开始,装置中的压强瞬间恢复为大气压,则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使瓶中的压强恢复为大气压,故填打开弹簧夹。(4)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剩余的空气的体积小,实验后进入瓶中的水少,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也是空气中氧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广口瓶中的水位不会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氧气有剩余,则广口瓶中的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实验中装置中的气体逸散到瓶外,瓶中的气体减少,实验后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正确;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温度还未恢复至室温,广口瓶中的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0.【答案】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的水分;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据此分析湿滤纸的作用;(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尽量多的样本,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即可。【解答】(1)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2) 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0粒种子的目的是:为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用100粒种子。(3)从表格可知,培养皿甲用黑纸遮光,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为0,表明没有光照莴苣种子不能发芽。培养皿乙照太阳光,数天后萌发的种子数为98粒,表明太阳光可促进莴苣种子萌发。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31.【答案】40;六偏溶液的体积;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分析;(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即可;(3)当加入海藻酸钠的质量相同时,未溶解的海藻酸钠的质量越少,说明溶解的越多,即溶解越快。【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实验中,只有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其他的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因此第2组中水的温度是40℃;(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只有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因此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六偏溶液的体积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32.【答案】25;①②④;26.5%;300【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当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时,溶液达到饱和,据此根据③数据确定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并推算2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与5g比较确定溶质质量,最后计算溶液质量;(2)根据(1)中的分析确定溶液是否饱和;(3)溶质质量分数=;(4)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据此列出等式计算即可。【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③可知,20℃时,1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13.6g-10g=3.6g氯化钠,那么相同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7.2克氯化钠。因为7.2g>5g,所以5克氯化钠能够完全溶解在20克水中,表中m=20g+5g=25g;(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0℃时,1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氯化钠,2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7.2克氯化钠,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是20℃氯化钠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②④;(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得到的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100克×20%=(x+100g)×5%;解得:x=300g。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七下·鄞州期末)同学你好,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请问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答案】D【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且呼吸时不参与反应分析。【解答】空气中氮气含量最高,约占空气总体积78%,呼吸时氮气不参与反应,则呼出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仍是氮气。故选D。2.(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2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课。太空教师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水油分离实验。在地球上水和油形成的混合物属于(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都有可能【答案】A【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在地球上水和油组成的混合物为乳浊液,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3.(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最适宜种子萌发的土壤环境是( )A.潮湿疏松的土壤 B.潮湿板结的土壤C.干燥疏松的土壤 D.干燥板结的土壤【答案】A【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解答】A、潮湿松软的土壤,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最适于种子萌发,A正确;B、潮湿板结的土壤,缺乏充足的空气,不适于种子萌发,B不正确;C、干旱疏松的土壤,缺乏一定的水分,不适于种子萌发,C不正确;D、干燥板结的土壤,缺乏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适于种子萌发,D不正确。故答案为:A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一个生态系统若要长时间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部分【答案】B【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解析】【分析】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解答】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在太阳作用下被生产者转化为有机物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下来,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补充,物质才得以循环,所以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正确。故答案为:B5.(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B.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有机化肥C.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 1.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2.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3.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4.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5.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解答】A、 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加强这些企业的污染处理,A错误;B、 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有机化肥 ,肥料对农业的生长作用很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B错误;C、 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地膜使用对农业有着巨大的作用,要注意废弃地膜的处理,但不能禁止,C错误;D、 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 ,有利于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措施合理,D正确。故选D6.(2024七下·鄞州期末)图1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图2为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淡水资源缺乏问题B.亚洲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D.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淡水、较浅的地下淡水等【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结合地球上水体分布的知识判断即可。【解答】AB.根据图片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但人口数量也最多,因此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最少,故A错误符合题意,而B正确不合题意;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占96.5%,故C正确不合题意;D.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淡水、较浅的地下淡水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7.(2024七下·鄞州期末)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有关生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输精管B.自然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的输卵管内C.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自己的器官进行呼吸D.试管婴儿技术进行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答案】B【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1)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2)受精作用在女性的输卵管内进行。【解答】A: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阴茎、阴囊等构成,每一部分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也是男性的性腺,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A错误。B:自然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的输卵管内,B正确。C: 胎儿时期的呼吸,是通过血液从胎盘处获得氧气。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成长,是靠着母体内的胎盘及脐带来供给他、(她)所需的氧气和营养,C错误。D:试管婴儿技术是取来自父方的精子和母方的卵细胞,采用人工的技术使其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等其在试管中发育至一定程度,再将其移植至女性子宫内培育,由此可知,此过程经过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故是有性生殖,D错误。故选B。8.(2024七下·鄞州期末)人皮肤若感染手足癣会奇痒难忍。取感染区的样本,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菌丝,细胞中有细胞壁和细胞核,菌丝经培养后会进行孢子繁殖。由此可推测引发手足癣的生物属于( )A.细菌 B.真菌 C.藻类 D.苔藓类【答案】B【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 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已经发现了十二万多种真菌。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解答】 取感染区的样本,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菌丝,细胞中有细胞壁和细胞核,菌丝经培养后会进行孢子繁殖。由此可推测引发手足癣的生物属于真菌;因为细菌没有细胞核,藻类和苔藓类没有菌丝;故答案为:B9.(2024七下·鄞州期末)细心的小敏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B.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表面积;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解答】细心的小敏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看到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有趣的科学视频,如图所示,当玻璃瓶慢慢下移,最后罩住蜡烛瓶口浸入水中后,烛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过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则( )A.瓶内、外水面始终不动B.瓶内水面低于瓶外水面C.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D.瓶内水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瓶外水面【答案】C【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分析瓶内气压的变化,与大气压强比较,从而确定水槽内水的运动方向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蜡烛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流入瓶内,最终瓶内水面高于瓶外水面,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以及绿色葡萄。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瓷盘呈白色,苹果呈黑色,葡萄呈红色B.瓷盘呈黄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黑色C.瓷盘呈红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绿色D.瓷盘呈黑色,苹果呈红色,葡萄呈黑色【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在红光照射下, 瓷盘会呈现红色, 因为它反射了红光。因为苹果本身是红色的, 它会反射红光, 从而在红光照射下保持红色。绿色葡萄会吸收红光, 不会反射任何颜色, 因此摄影师眼中没有光线进入, 葡萄呈现黑色。 故选C。12.(2024七下·鄞州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小科同学为农场小镇建设提出几条建议:①积极植树种草;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③大量砍伐森林来开辟农田;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其中合理的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答案】C【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改善和优化环境的措施有 :积极植树种草;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建立污水处理中心;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等。【解答】①积极植树种草,有利于净化空气,可以改善环境问题;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可以改善环境问题; ③大量砍伐森林来开辟农田,会加剧环境问题,不合理;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过于偏激,不合理;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可以净化水质,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所以合理的是①②⑤⑥;故答案为:C.13.(2024七下·鄞州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在A、B瓶中一定要加入一些细沙以保护集气瓶【答案】C【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故A错误;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C.木条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正确;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加入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容易溅落,加入水是为了防止炸裂集气瓶,故D错误。故选C。1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答案】A【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根据安全守则分析判断。【解答】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故A错误符合题意;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防止新鲜空气进入,造成火势增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因为开关打火时会引燃燃气,发生爆炸,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5.(2024七下·鄞州期末)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答案】A【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基本不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符合题意;B.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D. 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6.(2024七下·鄞州期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答案】B【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促进生物的变化,使生物更加适应环境。 (2)要判断某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还是生物影响环境,主要根据该实例所列现象的因果关系。如果环境变化的原因是生物造成的,则是生物影响环境。如果所列 现象为环境改变后,生物随之变化,则表现为生物适应环境。【解答】A、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故该选项符合题意;D、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2024七下·鄞州期末)黄粉虫又叫“面包虫”,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库”,可以直接食用,干燥的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幼虫 40%、蛹57%、成虫 60%,故被作为宇航员在太空的肉源食品之一。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 ( )A.受精卵→蛹→幼虫→成虫四个时期B.卵→蛹→成虫三个时期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D.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解析】【解答】 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分析】 干燥的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幼虫 40%、蛹57%、成虫 60%,所以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故答案为:C18.(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D.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像的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在小孔成像中由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既可成倒立放大的像,也可成倒立缩小的像,但小孔不能太大,否则不能成像。【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B、 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故图中像缩小,B错误;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像距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小,光线更集中、更明亮,故D正确。故答案为:D。19.(2024七下·鄞州期末)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如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人的脑,全身,生殖器官发育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图像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从①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了,故A正确不合题意;B.从②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故B正确不合题意;C.从③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停滞,青春期迅速发育,故C正确不合题意;D.从②③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是不一致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0.(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是花的基本结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属于器官B.图中①⑤⑥组成雌蕊,②③组成雄蕊C.图中⑥在传粉、受精后发育成种子D.花粉从②传到①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答案】C【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花的结构【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⑤花柱,⑥子房,④胚珠,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据此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属于生殖器官,故A正确不合题意;B.根据图片可知,雄蕊是由②花药和③花丝组成,雌蕊是由①柱头、⑤花柱、⑥子房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C.根据图片可知,图中⑥在传粉、受精后发育成果实,故C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图片可知,一朵花的花粉,从②花药散放出来以后,落到同一朵花的①柱头上的现象叫做自花传粉,故D正确不合题意。21.(2024七下·鄞州期末)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喷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 ,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滴或者 成小冰晶(前三空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云越来越厚,小水滴和小冰晶下降,下降过程中小冰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答案】升华;液化;凝华;吸收【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进而确定吸热还是放热即可。【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干冰为固体,喷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从固体直接变成固体发生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2)根据题意可知,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成小水滴或者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3)下降过程中小冰晶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22.(2024七下·鄞州期末)我国人工“种子”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人工“种子”制作的一种方法是:先将组织培养成胚,胚外包裹一层能提供养分的胶体,在胶体外包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外膜即可。(1)人工“种子”中能提供养分的胶体,相当于天然双子叶种子中的 (填种子的结构名称);(2)通过人工“种子”进行播种繁殖,属于植物生殖方式中的 生殖(选填“有性”或“无性”)。【答案】子叶;无性【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解析】【分析】(1)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单子叶的种子还有胚乳。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解答】(1)人工种子中能提供养分的胶体,相当于天然双子叶种子中的子叶。(2)人工种子是由组织培养得来的,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用人工种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23.(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装置试管中加入硝酸铵固体片刻后,U型管左侧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若加入 固体,现象则相反。【答案】左侧液面上升;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温度降低,导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瓶内压强变小;氢氧化钠【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分析解答。【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从而导致容器内温度降低,则容器内气压减小,则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从而使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那么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下降。24.(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水电解的实验装置。请回答:(1)C 端产生的气体是 ;A 端是电源的 极。(2)检验 D 端气体的方法是 。(3)此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电解水时生成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2:1,但实验所测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略大于 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答案】氢气;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水氢气+氧气;AB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过程、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与负电极相连。(2)根据图片可知,D端产生的气体较少,应该是氧气,检验D端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3)根据图片可知,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4)A.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故A正确;B.如果装置漏气,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一样的结果,应该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故B正确;C.在水溶性中,氢气是不溶于水,氧气是不易溶于水,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这样使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故C正确;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需要查明原因并确认,故D错误。故选ABC。25.(2024七下·鄞州期末)实验室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如下:(1)计算:需要氯化钠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2)称取氯化钠:调节天平平衡后,在两端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再用镊子移动游码调整到所需刻度。然后向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3)量取水:用 (选填“10mL”、“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并将其沿烧杯内壁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4)溶解:用玻璃棒轻轻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5)转移:配好氯化钠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老师指定的、贴有标签的容器内。【讨论】若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原因有 A.氯化钠晶体不纯B.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答案】3;47;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的氯化钠,使天平平衡;50mL;ACD【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求出溶剂的质量,据水的密度1g/cm3确定水的体积;(2)根据称量氯化钠的具体操作进行解答;(3)根据选取量筒“一次接近”的原则选取量筒,(5)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分析,并结合题意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解答】(1)需要氯化钠质量=50g×6%=3g,需要水的质量=50g-3g=47g,需要水的体积为47 mL;(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左物右码,若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左偏,说明左盘质量多,即药品偏多,故应用药匙从左盘取走少量的氯化钠,使天平平衡;(3)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因此量取47 mL的水,选择50 mL的量筒;(5)若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原因有称量的氯化钠偏少或量取的水偏多。A、氯化钠晶体不纯,称量的氯化钠偏少,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B、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烧杯内壁沾有水,使水偏多,再配制溶液,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D。26.(2024七下·鄞州期末)(1)太阳的热主要以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和蓝光。(2)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 现象。(3)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 。(填序号)【答案】红外线;绿光;色散;②【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①在太阳的光谱中,红外线占的宽度比紫外线要多许多,并且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大,便于传播,紫外线在穿过地球大气层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臭氧层吸收掉了;②根据光的三原色的知识解答。(2)白色光被三棱镜分解为七种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3)根据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判断。【解答】(1)①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形式传播的。②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2)②区域会看到不同颜色的彩色光带,这是色散现象。(3)根据图片可知,③在紫光外侧,应该为紫外线。遥控器是应用的红外线传递信息;验钞机应用的是紫外线可使银光物质发光的特点;激光准直应用的是红外线。则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②验钞机。27.(2024七下·鄞州期末)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二级消费者是 。(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草属于 者;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者。(3)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 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答案】5;草→鼠→蛇→鹰;蛇;生产;分解;鹰【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狐、草→鼠→狐,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此食物链中二级消费者是蛇。(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3)根据题意可知,鹰是此食物网中最高级的消费者,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该食物网中鹰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28.(2024七下·鄞州期末)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公认的黄金食品。玉米成熟快,产量高,耐寒能力强且极具营养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玉米称为“人类膳食结构的平衡大使”。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属于 植物(选填“单子叶”或“双子叶”);(2)玉米常用种子繁殖,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 (填器官名称);(3)玉米幼苗由种子中的 发育而来。【答案】单子叶;根;胚【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双子叶植物是指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而单子叶植物则是指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2)(3)种子萌发时,首先,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转化(转化成溶于水的物质)并逐渐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之后,胚轴逐渐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2)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3)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将来发育成植物的幼体,玉米幼苗就是由种子中的胚发育而成。29.(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步骤二:将 (选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1)将步骤二补充完整。(2)发生图乙中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图乙中的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4)实验结束后,如果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代号)。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答案】水面上方体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打开弹簧夹;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解析】【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1)实验中将装置中的空气进行五等分,所以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分,故填水面上方体积。(2)a~c段装置中的压强剧增,是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所致,则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是红磷与杂质中的压强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由图可知,从e点开始,装置中的压强瞬间恢复为大气压,则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使瓶中的压强恢复为大气压,故填打开弹簧夹。(4)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剩余的空气的体积小,实验后进入瓶中的水少,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也是空气中氧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广口瓶中的水位不会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氧气有剩余,则广口瓶中的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实验中装置中的气体逸散到瓶外,瓶中的气体减少,实验后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正确;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温度还未恢复至室温,广口瓶中的水位会低于理论的水位高度,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0.(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科查资料获知光照会影响某些种子的萌发。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①取甲、乙2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垫有两层湿滤纸;②选取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莴苣种子200粒,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③分别给予2个培养皿不同的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后结果如下表:培养皿 甲 乙光照条件 用黑纸遮光 照太阳光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粒 0 98请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皿垫两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0粒种子的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的水分;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据此分析湿滤纸的作用;(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选择尽量多的样本,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即可。【解答】(1)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2) 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0粒种子的目的是:为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用100粒种子。(3)从表格可知,培养皿甲用黑纸遮光,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为0,表明没有光照莴苣种子不能发芽。培养皿乙照太阳光,数天后萌发的种子数为98粒,表明太阳光可促进莴苣种子萌发。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有影响。31.(2024七下·鄞州期末)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的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滨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3%浓度的六偏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小滨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实验 序号 海藻酸钠 质量/克 水的质量 /克 水的温度 /℃ 六偏溶液 /毫升1 1.4 100 40 02 1.4 100 23 1.4 100 40 44 1.4 100 40 6(1)按照小滨的实验设计表第2组中水的温度的数据是 。(2)本实验中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 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即上述表格中最后一列的表头项目名称)。【答案】40;六偏溶液的体积;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分析;(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即可;(3)当加入海藻酸钠的质量相同时,未溶解的海藻酸钠的质量越少,说明溶解的越多,即溶解越快。【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实验中,只有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其他的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因此第2组中水的温度是40℃;(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只有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因此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六偏溶液的体积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32.(2024七下·鄞州期末)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是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① 10 2 12② 10 3 13③ 10 4 13.6④ 20 5 m(1)表中 ;(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是20℃氯化钠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精确到0.1%);(4)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答案】25;①②④;26.5%;300【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当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时,溶液达到饱和,据此根据③数据确定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并推算2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与5g比较确定溶质质量,最后计算溶液质量;(2)根据(1)中的分析确定溶液是否饱和;(3)溶质质量分数=;(4)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据此列出等式计算即可。【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③可知,20℃时,1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13.6g-10g=3.6g氯化钠,那么相同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7.2克氯化钠。因为7.2g>5g,所以5克氯化钠能够完全溶解在20克水中,表中m=20g+5g=25g;(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0℃时,1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氯化钠,2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7.2克氯化钠,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是20℃氯化钠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②④;(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得到的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100克×20%=(x+100g)×5%;解得:x=300g。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