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课外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课外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课外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
__________(节选)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1.文中画“ ”的句子对老汪进行了 、 和 的描写,写出了老汪炒栗成功时 的心情。
2.因为刷墙的技艺高,所以人称“刷子李”,这篇文章可以取题目为: 。刷子李为了让顾客放心,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如果老汪也要立下规矩,你认为可以怎么说?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仿照“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写一写“顾客等得急”这一情景。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汪这个人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
周庄水韵
①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②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③第二次到周庄是冬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乐曲,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④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春夜的旅游节里。(1)古老的接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
⑤我们的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⑥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⑦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蒙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2)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⑧这真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夜晚,周庄变得像神奇的童话!
5.从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应的词语。
(1)文中形容丝竹管弦声在河面上的缭绕和绵绵不断。( )
(2)文中形容古镇在焰火照耀下瞬间呈现出很多种变化。( )
6.对于选文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前两次对周庄的印象都很模糊。
B.本文的第①自然段是总起段,作用是引出下文。
C.作者不同时间游周庄,看到的景象不同,但都表现了周庄之美。
D.文中详写了第三次到周庄的情景。
7.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的角度描写阳光下的雪景,再从 觉的角度描写 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
8.文中画“——”的句(1)中的“光带”指 ,句(2)中的“光带”指 。
9.古镇尽头的小河与屋脊在焰火升空前后有何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在焰火升空前, :焰火升空后, 。作者的感受是 。
10.作者第三次到周庄,在欣赏夜景时运用了大量的动态描写,请找出一句抄写下来,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记叙文阅读。
快递里的深情
①自从故乡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岔五就会给在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起初,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
②父亲的担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着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烦琐”,以至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高兴地直奔集镇。
③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做无谓的争辩了。
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是欣喜,是关爱。父亲从三轮车上把包裹一件一件地捧下来,放在地上,再一件一件地抱回家中。他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件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奔——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件快递。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shān)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荠菜;夏天,寄桃子和黄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土豆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油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
⑦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对方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和牵念。
(选文有所删改)
11.短文③-⑥段围绕着“快递”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第②段中“父亲的担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用“——”在文中画出父亲“担忧”的原因。
13.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 的描写,你从中感受到了
14.文中的父亲和“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任选其一,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垃圾食品
【材料一】
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
(摘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比萨、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炸饼、油条、烧饼等。这些东西都只含油脂与面粉,只提供热量,是地道的中国口味的垃圾食品。事实上,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体内,成为垃圾。
【材料三】
【一次会议】1999年的一个晚上,11位卡夫、纳斯贝克、宝洁、可口可乐等全世界最知名的食品公司的高管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皮尔斯伯里食品公司总部大楼。虽然平日是竞争对手,这些集团的CEO们还是聚集在一起举行一次私人会议,议题是食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肥胖症。会议的第一位发言人是卡夫的副主席麦克尔·穆德。他展示了114张幻灯片,上面的数字十分惊人:超过半数的美国成人体重超标,儿童肥胖率从1980年以来翻了一番,肥胖成了全世界的“流行病”。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儿童很早就开始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他们的智商水平也普遍下降。他希望让这些食品业的大鳄们关注到他们的发明和推销食品的工作上已经过火了。疾控中心、心脏病协会、癌症协会和学术界、教育界、公众一同谴责食品企业,认为他们应对此负责,一些学者甚至把零食和香烟画上等号。
(摘自《世界博览》2013年第7期)
15.关于垃圾食品,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三条。
16.下列全部属于垃圾食品的一项是(  )
A.话梅 葡萄 薯条 B.果脯 炸鸡 西红柿
C.汉堡 可乐 水产品 D.酱菜 葱油饼 方便面
17.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填一填。
会议的时间:
与会人员:
会议议题:
18.以“拒绝垃圾食品”为主题,写出两条倡议。
阅读说明性文章《蜜蜂》,完成问题。
蜜蜂
①蜜蜂一直是勤劳者的象征,它们不知疲倦地采集花粉。每当听到“嗡嗡……”的声音时,我们就知道:蜜蜂又开始工作了。但你知道蜜蜂的叫声有什么作用吗?
②研究者发现,通常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在175~200赫之间;而在给花授粉时,蜜蜂常常夹紧翅膀,并发出频率在300~400赫之间的“嗡嗡”的声音,远高于平时的声音的频率。原来,授粉时的高频率嗡嗡声,可以使散发出的花粉形成花粉尘雾,一部分花粉就很容易落到蜜蜂身上。英国剑桥大学的赛利 考柏特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蜜蜂特别喜欢那些干燥的粉状花粉的花朵。尤其在温度较高、湿度不大的环境下,蜜蜂喜欢光顾花朵。此时,蜜蜂发出的叫声会让大量花粉落在自己身上。用声波授粉这种方式显然是经过蜜蜂精心设计的。
③但是,蜜蜂也有让人害怕的一面,那就是它那根又尖又细的刺。许多调皮的小孩都有挨蜇的经历。其实,蜜蜂常常是冒着生命危险蜇人的。原来,蜜蜂的蜇人刺针长在腹部末端。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组成,刺针尖端有很多小倒钩,刺的后面连着内脏器官和毒腺。当蜜蜂刺针蜇人体的皮肤以后,小倒钩牢固地钩住了皮肤,蜜蜂拔刺时,一部分内脏也被刺拉了出来。这样,蜜蜂就死去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蜜蜂是不会蜇人的。当蜜蜂蜇到某些昆虫时,它可以顺利地拔回刺针,使自己免于一死,因为那些昆虫的身上一般覆盖着硬质表皮。
④蜜蜂是一群高度合群的昆虫,它们的群体内部有十分稳定的结构。蜂群是由3种成员组成的,主体是工蜂,且它们都是雌蜂,这些雌蜂约有7万只左右,但是,都不会生育。此外,还有一只蜂王和许多雄蜂,数量大概有600~800只。
⑤蜜蜂群体内部不仅结构稳定,还形成了非常精细的分工。例如,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蜂王物质激素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工蜂的主要工作是修巢建房、清理垃圾、采花酿蜜、守卫门户,此外还要侍奉蜂王和哺育幼蜂。建蜂巢时,工蜂腹部下面的4对蜡腺便开始分泌蜂蜡,利用这些蜂蜡来建造蜂巢。工蜂的蜡腺发育很快,只用12~18天。工蜂在建房前会饱餐一顿蜂蜜,这样大量的蜂蜡就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
19.蜜蜂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嗡嗡的声音,远高于平时的声音的频率?   
A.飞行时
B.授粉时
C.蜇人时
D.建巢时
20.下列哪一项不是工蜂的主要工作?   
A.清理垃圾
B.采花酿蜜
C.修巢建房
D.尖刺蜇人
21.“研究者发现,通常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在175~200赫之间;而在给花授粉时,蜜蜂常常夹紧翅膀,并发出频率在300~400赫之间的嗡嗡的声音,远高于平时的声音的频率。”这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A.列数字 打比方
B.列数字 作比较
C.列数字 举例子
D.作比较 打比方
22.若本文需要刊登,你认为适合刊登在哪本杂志上?   
A.《奇趣动物》
B.《科技与创新》
C.《中华文摘》
D.《环球地理》
2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蜜蜂?请分点简要概括?
课外阅读。
南京的秋(节选)
①南京的秋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古城的每一寸秋意都变得灿烂。因为短暂,南京的秋成为了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成为了岁月里一场翘首期盼的等待。
②A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是的,漫步在这样的色韵里, 你是会不由自主地陶醉的。明净的天空下,硕大的梧桐叶悠然飘落,层层叠叠地铺满了街道,充满了隔世的诗情画意,光与影在纵横交错的叶片间穿越或折射着,堆砌出浓重的油彩,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油画中。
③这个季节,携一壶淡淡的菊花茶,在甘熙大院的回廊里坐下,你会感到无比的惬意。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一夜霜降,嘈杂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偶有微黄的杂草间一两声苍老的鸣唱。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这时候的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④南京的秋天也回荡着黄钟大吕(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之声。明孝陵斑驳的神道上浸染着银杏的金黄,那一尊尊神兽静默地屹立了六百余年,你忍不住伸手抚摩它们粗糙的脊背,于是感到一股力量从冰凉的石块内迸发而出,沿着指尖一根根细微的血脉流淌到体内。深秋的紫金山上,有太多的风景值得你去品读,高耸的雪松守护着一代先驱的足迹,浑厚有力的“博爱”二字在清凉的空气里愈发让人心生敬佩。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让你惊叹这座金粉之都竟能如此豪情万丈,迸发出磅礴大气的手笔。
⑤有一种美甘醇如酒,厚重温暖,色泽和香味都积淀得那么纯粹和深沉,浓得有些化不开。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
24.概括说说南京的秋天有哪些特点,对的打“√”,错的打“×”。
(1)色彩斑斓( )
(2)安静惬意( )
(3)漫长持久( )
(4)厚重大气( )
25.A处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秋风中的古城比作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古城秋日里 的色韵,表达了作者对古城浓重秋色的 之情。
26.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各一句,感受南京秋天的美。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27.对“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强调了南京古城秋日里独有的美。
B.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南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这句话说明了南京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的秋天也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习题。
面条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2000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推广普及。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于是阿拉伯面条就传入西西里岛,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僧侣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
⑤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⑥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如同一种美味黏合剂,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选自《百科全书》,有删改)
28.下列曾被誉为“面条天堂”的是哪一项?( )
A.宋代的开封 B.20世纪的不丹 C.2500年前的新疆 D.中世纪的阿拉伯
29.“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如同一种美味黏合剂,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面条的烹饪方式多样,因而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B.在经商途中阿拉伯商队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C.不丹人餐桌上出现的“面迟”,就是中文词语的“面条”。
D.在日本,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有喜事不断。
31.短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面条?请完成下面导图。
问世时间——( )——文化交融——( )
32.第二自然段中“……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可能”一词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3.班会上,有同学说过生日吃面条太过时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分点作答,至少答两点)
材料二
赤壁之战(节选)
①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 dū dū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②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③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把船拴在一起,船艄接船头,船头接船艄,如用火攻,就能顷刻瓦解他们。”
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jì cè。黄盖想了想,说有了,便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⑤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东吴兵少,怎么能抵挡住丞相的八十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带兵士和粮草投降,和丞相共谋大业。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更是踌躇满志,欢喜得了不得。
⑥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 tiào wàng,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黄”字。 曹操遂笑道:“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 了。 ”
⑦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zhē gài,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⑧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很是高兴,毫不防备。
⑨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们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船队。 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光肆虐,蹿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nà hǎn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sǔn shāng不计其数。
⑩曹操方知黄盖zhà xiáng,忙坐小船逃往北岸,只听得背后léi gǔ声渐进,周瑜的追兵袭来。曹操见无力回天,只好bá yíng而起,带着残兵败将杀出重围,从华容道 cāng huáng 逃跑。
——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
34.给加点汉字选择正确拼音,用“√”勾出来。
周瑜(yú wù) 拴在(shuān quán) 船艄(shāo xiāo)
顷刻(qīng qǐng) 共谋(mǒu móu) 幔子(wàn màn)
丞相(chéng shèng) 袭来(xí yí) 肆虐( sì yí )
踌(chóu shòu) 躇(chú zhù) 遂笑道(suī suì)
35.看拼音,写汉字。
36.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南北对峙→( )→( )→曹军逃跑
37.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从文中找出描写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写写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38.想象文中“哭声 nà hǎn 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描写的情景,我们能联想到一个词——“惨”。请联系生活,照样子,描写一下“忙”或者“吵”的情景。
《期末课外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神态 动作 语言 开心 2. 栗子汪 只要有炸锅的栗子,白吃不要钱。 3.顾客在后边排着队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反复的跺着脚,转着圈。 4.老汪是一个诚实有信的人,因为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每个栗子精挑细选。
【解析】1.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画“ ”的句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语句。 然后分析是否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具体描述。 接着根据这些描写,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感受,从而判断其心情。 例如,如果句子中有“老汪得意地搓搓手”,那就可以判断有动作“搓搓手”和神态“得意”的描写, “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则是语言描写,表现出老汪炒栗成功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2.本题考查文章题目拟定及文章的理解和概括。
首先,需要理解“刷子李”写了高超的刷墙技艺。 接着,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人物特点+事件”或“人物+技能”的命名方式。 结合文章,汪师傅以炒制栗子而闻名,因此可以命名为:栗子汪。
参考“刷子李”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一个关于技能保证和顾客信心的承诺。 因此,老汪的规矩也应体现其技艺的自信和对顾客的承诺。因此,可以说:“只要栗子不香甜粉糯,全额退款不商量。”这样的规矩既展示了老汪对自家栗子品质的自信,也给了顾客充分的保障和信心。
3.本题考查了句子仿写。
做此题,首先分析题目中的例句,可知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其情绪和状态。然后结合文章,想象顾客买栗子等得着急的样子,最后着重描写顾客的动作,比如不停地跺脚、来回踱步、频繁看表、手指敲击桌面等,以此表现其焦急的心情。例:顾客们等得焦急,他们纷纷在店铺外徘徊,不时向店内张望。
4.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仔细阅读文段中老汪的言行举止,提取文中关键信息,如等待栗子熟透才开店、精心炒制栗子、控制炒栗炉的火力炒出“梅花裂”和“丁香裂”的栗子等,总结出其耐心、认真、注重品质、炒制技艺高超等特点。
5. 飘绕不绝 瞬息万变 6.A 7. 视 听 滴水与流水 8. 倒映着灯光的小河 倒映着满天焰火的河水 9. 小河是平静的,闪烁着点点星光,而屋脊是参差的、黑黝黝的 河水变得摇曳生辉、七彩斑斓,而屋脊凝重的线条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 满心惊喜 10.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
我从中体会到了烟花的动态美,让静谧的小镇夜晚增添了一份惊艳的色彩。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所给意思,从文中找出与之匹配的词语。
(1)文中描写丝竹管弦声的内容在第⑥段的“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飘绕不绝”的意思是:一圈圈向上飘起,或事情结束后延续存在,形容某种状态或事物连续不断,绵绵不绝。结合词意和语境可知,“飘绕不绝”在文中的意思是形容丝竹管弦声在河面上的缭绕和绵绵不断。
(2)文中描写古镇在焰火照耀下的情景的内容在第⑦段的“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瞬息万变”的意思是:在短时间内发生众多变化,形容变化极多极快。结合词意和语境可知,“瞬息万变”在文中的意思是形容古镇在焰火照耀下瞬间呈现出很多种变化。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做题时依次分析每个选项,对照原文内容,判断其正确性。
A.作者在文中对前两次游周庄的经历都有清晰而生动的描述,第一次看到的是雨中的水墨画般的周庄;第二次看到的是阳光下黑白分明、雪水融化的周庄,印象并非模糊。选项说法错误。
B.第①自然段“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是总起段,概括了下文要讲述的三次游周庄的经历,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C.作者不同时间游周庄,分别展现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周庄独特的美。选项说法正确。
D.文中对第三次游周庄的描写较为详细,展现了周庄温暖春夜旅游节时的梦幻美景。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关于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在第③段,仔细阅读该段落,分析作者描写的顺序和所用的感官。
从“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可知,作者先用视觉的角度描写阳光下的雪景。
从“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乐曲,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可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滴水和流水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
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做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光带”出现的具体情境,从而明确其所指的具体内容。
从句(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中的“灯光倒映在河中”可以推测出,句中的“光带”指的是倒映着灯光的河。
结合句(2)“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和前文“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可以推测出,句中的“光带”指的是倒映着满天焰火的河水。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仔细阅读文段,在第⑦自然段找到描述古镇尽头小河与屋脊在焰火升空前后的相关语句,概括出古镇尽头的小河与屋脊在焰火升空前后的变化以及体会作者的感受。
从“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蒙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可知,在焰火升空前,小河是平静的,闪烁着点点星光,而屋脊是参差的、黑黝黝的。
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可知,焰火升空后,河水变得摇曳生辉、七彩斑斓,而屋脊凝重的线条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
从第⑧段的“这真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夜晚,周庄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可以体会到作者感到很惊喜以及陶醉于这种美丽奇妙的变化。
1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赏析句子。
仔细认真读作者第三次到周庄欣赏夜景的相关文段内容,逐句分析,找到能够生动展现出事物动作、变化状态的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体会。
示例:“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这句话清晰地描绘了河水从平静幽深到瞬间变得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动态变化过程。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对周庄夜景由衷的喜爱和赞美,我感受到作者沉浸在这美丽夜景中的愉悦心情。
11. “我”给父亲寄东西遭到父亲的训斥; 父亲给“我”寄亲手做的布鞋和一些农产品。 12.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 13. 动作 父亲取放包裹时的小心翼翼及对包裹的爱护有加。 14.父亲:文中的父亲怕接触新鲜事物,在接受快递服务后,面对孩子寄回来的快递非常爱护,还会亲手做布鞋给孩子寄过去。由此可知这是一位深爱儿子、勤劳、保守、朴实的父亲。
儿子:文中的儿子隔三岔五就会给在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父亲的担忧丝毫阻挡不了儿子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儿子“训斥”一番。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儿子都会心花怒放,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是欣喜,是关爱。由此可知这是一个懂事、孝顺、关心、理解父亲的儿子。
【解析】1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中“父亲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第④段中“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是欣喜,是关爱。”可知,短文第③④段写了“我”不顾父亲的反对,继续往家里寄快递,并从父亲的“训斥”中感受到快乐和安心。结合第⑤段中“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和第⑥段中“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可知,第⑤⑥段,写了父亲因为“我”随口的一句话,给“我”寄来了亲手做的布鞋,在感受到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经常给“我”寄一些农产品。
1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担忧”的意思是忧虑,忧愁。结合第①段句子“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可知,这是父亲的担忧,他没有接触过快递服务,担心会被骗,担心有财产损失。
1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写父亲收到“我”寄来的“爱心包裹”,拿回家的过程。“捧”“放”“抱”等词语都是动词,这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父亲取放包裹时的小心及对包裹的珍爱,生怕快递有什么闪失。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读短文可知,短文中的“我”会给父亲寄快递,哪怕受到父亲的“训斥”,也非常开心,在父亲给“我”寄来亲手做的布鞋后,想起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而潸然泪下。由此可知,这是一位牵挂父亲、心疼父亲、爱父亲的孩子。短文中的父亲怕孩子给自己乱花钱而“训斥”孩子不要往家里寄东西,会因为孩子随口的一句话,给他寄来自己亲手做的布鞋,在感受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会经常给孩子寄家里产的粮油果蔬。由此可知,这是一位心疼孩子、关心孩子、勤劳、朴实的父亲。
15.①我知道了什么是垃圾食品;②我知道了人们对垃圾食品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③我知道了垃圾食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16.D 17. 1999年的一个晚上 11位全世界最知名的食品公司的高管 食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肥胖症 18.①不要吃校外无证摊位上出售的食品;②不吃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三无”产品;③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本“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 ”可知垃圾食品主要指高热量但营养素不足的食品,这些食品容易导致人发胖。
阅读文本“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比萨、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可知人们对垃圾食品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
阅读文本“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体内,成为垃圾。”可知垃圾食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可知,垃圾食品是高热量低营养,或是含有过多盐分或其他不健康成分。全部属于垃圾食品的是:话梅、薯条、果脯、炸鸡、汉堡、可乐、酱菜、葱油饼、方便面。
故选D。
1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材料三“1999年的一个晚上”可知会议的时间。
根据“卡夫、纳斯贝克、宝洁、可口可乐等全世界最知名的食品公司的高管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皮尔斯伯里食品公司总部大楼。”可知与会人员。
根据“议题是食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肥胖症。”可知会议议题。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以“拒绝垃圾食品”为主题,可以围绕“健康生活,从我做起”和“携手共建健康社会”几方面展开倡议。言之有理即可。
19.B 20.D 21.B 22.A 23.蜜蜂采用声波授粉;蜜蜂蜇人的原理;蜜蜂群体内部的稳定结构以及精细分工。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第②段的“而在给花授粉时,蜜蜂常常夹紧翅膀,并发出频率在300 ~400赫之间的‘嗡嗡’的声音,远高于平时的声音的频率。”可知答案。
故选B。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根据第⑤段的句子“工蜂的主要工作是修巢建房、清理垃圾、采花酿蜜、守卫门户,此外还要侍奉蜂王和哺育幼蜂”可知答案。
故选D。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根据句子中的“175 ~200赫”“300~400赫”可知,运用了列数字,“通常蜜蜂飞行时”“而在给花授粉时”“远高于”可知运用了作比较。
故选B。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本文介绍了蜜蜂采蜜、蜇人、群体 结构及分工,适合刊登在《奇趣动物》上。
故选A。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②段的句子“英国剑桥大学的赛利 考柏特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蜜蜂特别喜欢那些干燥的粉状花粉的花朵。尤其在温度较高、湿度不大的环境下,蜜蜂喜欢光顾花朵。此时,蜜蜂发出的叫声会让大量花粉落在自己身上。用声波授粉这种方式显然是经过蜜蜂精心设计的”主要介绍了蜜蜂采用声波授粉。
从第③段的句子“原来,蜜蜂的蜇人刺针长在腹部末端。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组成,刺针尖端有很多小倒钩,刺的后面连着内脏器官和毒腺。当蜜蜂刺针蜇人体的皮肤以后,小倒钩牢固地钩住了皮肤,蜜蜂拔刺时,一部分内脏也被刺拉了出来”主要介绍了蜜蜂蜇人的原理。
从第⑤段的句子“蜜蜂群体内部不仅结构稳定,还形成了非常精细的分工”可知第④和第⑤段主要介绍了蜜蜂群体内部的稳定结构以及精细分工。
24. √ √ × √ 25. 比喻 一位慈祥的老者 温暖绚烂 欣赏、陶醉、赞美 26. 这时候的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 27.C
【解析】2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可知,本段主要描写了秋天南京古城的色彩斑斓;
(2)结合第③自然段中“这个季节,携一壶淡淡的菊花茶,在甘熙大院的回廊里坐下,你会感到无比的惬意”可知,这一段主要描写了秋天南京古城带给人们的安静惬意;
(3)“漫长持久”这一特点没有,故有误。
(4)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让你惊叹这座金粉之都竟能如此豪情万丈,迸发出磅礴大气的手笔”可知,这一段主要突出了古城的厚重大气。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可知,句中把“秋天的南京古城”比作了“一位凝视的老者”,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句中“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浓郁的高粱红”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南京的色彩美,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古城的陶醉及赞美之情。
26.本题考查重点信息的筛选。
从短文中各找出一句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答案不唯一。
如:静态:高耸的雪松守护着一代先驱的足迹,浑厚有力的“博爱”二字在清凉的空气里愈发让人心生敬佩。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
动态:一夜霜降,嘈杂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偶有微黄的杂草间一两声苍老的鸣唱。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
2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C.结合句子可知,句子说明这种美既属于“南京的秋天”, 也属于“秋天的南京”, 这句话强调了南京古城秋日里独有的美, 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南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而不是说明南京是独一无二的。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C。
28.A 29.B 30.D 31. 推广普及 象征意义 32.不能删去。“可能”是表示一种推测,不是确定。如果删去“可能”,就说明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与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 33.观点:不同意。理由:①人们赋予了面条最美好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生日吃面条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②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解析】2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可知,曾被誉为“面条天堂”的是宋代的开封。
故选A。
2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阅读句子“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如同一种美味黏合剂,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可知,本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面条”比作“美味黏合剂”,说明了面条具有传递文化,连接世界的作用。
故选B。
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阅读文章,从第④自然段中“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B.从第③段中“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C.从第④段中“20世纪60年代……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知,本项理解正确。
D.从第⑤段中“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可知,不同地区的人们吃面条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在欢庆的日子吃面条象征喜事不绝的是“泰国”。本项理解错误。
故选D。
3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阅读文章,从第②段关键语句“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面条的“问世时间”;
从第③段关键语句“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推广普及”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面条的“推广普及”;
从第④段关键语句“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面条的“文化交融”;
从第⑤段关键语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面条的“象征意义”。
由此可知,本文从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面条:问世时间——(推广普及)——文化交融——(象征意义)。
3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分析。
阅读第②段“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可知,这句话中“可能”是表示估计,估计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具有不确定性,删去之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3.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述。
作答本题,首先应表述观点,然后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明理由。可以从面条的象征意义、悠久的历史等方面进行作答。注意至少答出两点。
示例:不同意。理由:①在我国,生日吃面条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②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③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我们应继续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34.yú shuān shāo qǐnɡ móu màn chénɡ xí sì chóu chú suì 35. 36. 黄盖献计 火烧连营 37.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从“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更是踌躇满志,欢喜得了不得。”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曹操十分欢喜,觉得夺取东吴势在必得。 38.课堂上,我一边听老师讲题,一边改错题,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为了一道题争论不休,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
【解析】34.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周瑜:y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
拴在:shuān,用绳子、链条等物把某个东西记在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体上。
船艄:shāo,船尾。
顷[qǐng],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一~。短时间:~刻。[qīng],头不正。
顷刻:qǐng,表示时间短。
共谋:móu,共同谋划、一起商业多指不好的事情。
幔子:màn,悬挂起来做遮挡用的布、绸子等。
丞相:chéng,中国古代官员,是负责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袭来:xí,侵袭而来通常指某种力量、感觉、情况等突然、迅猛的出现。
肆虐:sì,不顾一切的任意残杀或迫害。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遂[suì],顺,如意:~心。~愿。[suí],“半身不遂”(身体一侧发生瘫痪)
遂笑道:suì,于是笑着说。
35.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解决此题时,优先读准字音,结合语境,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检查是否正确,保证字体干净,正确,美观。书写时注意“督”“策”“眺”“擂”“拔”的正确写法。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内容“他对周瑜说:‘曹军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把船拴在一起,船艄接船头,船头接船艄,如用火攻,就能顷刻瓦解他们。’”可知,黄盖献计实施火攻。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jì cè。黄盖想了想,说有了,便向周瑜说了一遍。”和结合第⑨自然段“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船队。 ”可知,周瑜战斗时用的计谋是借助风势实施火攻。
3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盖。
结合第③自然段内容“他对周瑜说:‘曹军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把船拴在一起,船艄接船头,船头接船艄,如用火攻,就能顷刻瓦解他们。’”可知,这句话是黄盖的语言描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战局并且有勇有谋的人。
结合第⑨自然段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们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船队。”可知,这是黄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黄盖指挥火攻行动时的果断,迅速和有条不紊展现出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决的作战态度。
38.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题干中通过描写“哭声 nà hǎn 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描写出了“惨”的情景。
示例:“忙”,吆喝声、讨论声换成一片,快递站里的工作人员扫码的扫码、分拣的分拣、交接的交接,忙得热火朝天。
“吵”,争吵声、指责声、呼喊声混成一片,教室里的两个同学脸红脖子粗的相互攻击,吵的翻天覆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