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石壕吏作者介绍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中国诗歌史上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称“诗史”。杜甫(712-770)《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诵读正音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yèshùqúnyùyìngyèháoy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yèshùqúnyùyìngyèháoyú诵读正音一、疏通诗意感知“苦”味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投宿越过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 :三男邺城 戍 。一男 附书至 ,二男 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 矣!多么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防守捎信回来最近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 。 有孙母未 去 ,出入无 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还在吃奶的孙子没有离开老妇跟从还能够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完整的衣服回去应征没有离开老妇跟从还能够完整的衣服回去应征还在吃奶的孙子没有离开老妇跟从还能够完整的衣服回去应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消失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指诗人登程赶路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返回家中的老头儿告别。整体感知1.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形容老妇人的生活。苦老年丧子之苦穷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二、深入探究体会民生深入探究1.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形容老妇人的生活。苦老年丧子之苦穷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深入探究2.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形容形容差役进入石壕村征兵时的心情?怒①差役是官,老妇是民,官高高在上,当然有一种趾高气昂的俯视感、优越感,态度自然蛮横;②差役是来捉人的,得制造出大的声势来让老百姓吓到,吓到之后才会乖乖听话;③差吏的怒也来自夜晚还得工作的辛劳,来自上级指派任务完不成的担心和焦虑,来自战争旷日持久没有尽头的恐慌。深入探究一呼一啼 一怒一苦 形成强烈对比两个“一何”的反复,两个感叹句的连用,都加重了感彩。内容上的作用:差役蛮横霸道、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凄苦无助。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老妇的致词做铺垫。深入探究除了一“怒”字,作者再未直接描写“石壕吏”,而是通过老妪的致词来暗示其形象。老妪“致词”全都是被“吏”步步紧逼出来的。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深入探究3. 诗歌的结尾,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听到了什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孙子、老翁、儿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除了妇人一家,还有谁在哭?村民、邻家,诗人……三、品味细节感悟深意品味细节细节1:【暮投石壕村】一般的旅行者往往是未晚先投宿,为何诗人却是“暮投”?说明白天可能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情形,大家不敢轻易出门,只能在夜里偷偷出门,躲避兵乱。细节2:【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而且是在夜晚?“捉人”官吏不顾及百姓的意愿,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夜”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白天百姓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抓到,趁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表现了官吏手段狠毒。品味细节细节3:【老翁逾墙走】老翁的表现——“逾墙走”与他的年龄不符。细节3:【老翁逾墙走】按照古代征兵制度,年满60可以免征兵,为何老翁还要翻墙走呢?老翁“逾墙走”说明官吏来得突然,与前文“有吏夜捉人”相照应。老翁只有翻墙才能免受征兵之苦。年迈的老人也要被抓去战场,说明当时战争非常惨烈,无数人已经战死沙场了。这些细节都在说明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征兵,而是一场凶残粗暴的掠夺,战乱之下,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品味细节细节4:【独与老翁别】“独”字有何深意?“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链接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人口损失大致3600万。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看似官民的矛盾,实则是战争的祸。感悟深意思考:面对老妇人一家苦难的遭遇,悲天悯人的杜甫却罕见地选择了沉默失语。原因为何?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故事背景: 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759年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此时是平叛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补充兵力确保胜利。结合以上资料:假如你是杜甫,请你代表他说出“沉默”背后的原因。感悟深意一方面,杜甫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另一方面,他作为司功参军,必须支持唐王朝进行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让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安定下来,让百姓结束苦难的生活。所以他歌颂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能含蓄地予以揭露。文章主旨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章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