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复习专题--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专题--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第二板已具 (2)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3)乃以瓦布之 (4)人皆服其精练
2.用“/”给下列内容断句。(断一处)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① ”,可以看出字是活的;②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 “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的木塔则求“稳”。喻皓采用③ 的方法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从毕昇的发明和喻皓的方法中,你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①,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②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③岫岭④之间,干⑤青云,凌碧霄,矫矫⑥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 嘻! 士君子之失身⑦于人,亦犹是尔。
(王晫《松喻》)
【注】①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②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③夫(fú):代词, 那些。④岫(xiù)岭:山峰。⑤干:冲。⑥矫矫:威武的样子。⑦失身:失节。
5.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盎 有人移之盆盎 据形索义:“盎”(àng)是形声字,形旁是“皿” (1)推测“盎”的意思与 关
凌 凌碧霄 语境推测:①冰凌。②侵犯,欺压。③杂乱,交错。④升,登上。 (2)(填序号)
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7.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8.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石 油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①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②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③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④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⑤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②土人以雉尾挹之: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③淳:同“纯”。④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⑤识文:标上名称。
9.解释下列加点字。
(1)持就火炀之 (2)则第二板已具
(3)但烟甚浓 (4)墨人衣
10.下列句中的“之”与“盖石油之多”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暝 D.更互用之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12.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斯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栖于椟:堆在木箱上。②觌(dí):相见。
13.小明无法确定以下几个文言实词的意思,请你运用下面方法帮他解答。
课内迁移法 斯非吾所谓巢者邪 斯是陋室 斯:①
成语推断法 俯仰四顾 左顾右盼 顾:②
字典查找法 间有意欲起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夹缝,间隙 2.间或,有时 3.隔阂,疏远 间:③
14.翻译下列句子
未尝不与书俱。
15.乙文中陆游笑称自己的居室为“书巢”的原因是① (用自己的话回答),他的朋友对居室的评价是“② ”;居室的主人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③ ”来表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6.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亭亭净植( )(2)为分宁主簿(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8.【甲】文 (填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
19.学了《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下面请你一起参与班级的“文学赏花”活动。
材料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③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④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是: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材料三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②可煞③无情思④,何事⑤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此词作于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骚人”,指屈原。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③可煞,疑问词,可是。④情思:情意。⑤何事:为何。
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宜乎众矣( ) (4)是所谓遁世无闷(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22.分析加点字“梅定妒,菊应羞”的表达效果。
23.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背景下,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探究传统文化中“花中君子”的内涵。
花的特点 君子之德
莲 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
兰 兰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2)
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 (3)
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藏善以待时机,一旦有机会就施展自己的才华
桂花 情疏迹远只香留 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依旧要保持高洁的情操
何须浅碧深红色 (4)
归纳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归纳出“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为(5) 。
参考答案
1. 准备 被 于是 佩服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按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模做一个标贴标明,用木格隔开放置它们。 4. 每字为一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车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介绍两种古代技术发明,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甲文介绍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强调了其“活”的特点,无论是字体的灵活性还是快速的印刷方式都体现了毕昇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乙文讲述了喻皓在解决木塔稳固问题时的巧妙思路,表现出其在建筑工艺上的精湛技巧。两篇文字共同体现了古代技术的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深远影响,彰显出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具,准备。
(2)句意: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得到。为,被。
(3)句意: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乃,于是。
(4)句意: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服,佩服。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松脂、蜡等物)熔化。
分析:“用讫”表示“使用完毕”,是一个动作的结束,在语义上相对独立;“再火令药熔”则是描述使用完毕之后的另一个动作,即再次用火烤让药熔化,前后为两个有先后顺序的动作步骤,所以在“用讫”后断开。
故断句为:用讫/再火令药熔。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韵:韵部。为:做,制成。帖:标签,类。木格:用木格。贮:存放,储存。
(2)但:只,只要。逐层:一层一层地。布:铺。讫:完毕。实:牢固地。钉:用钉子钉。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第2段中的“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都制成一个字印,字印是可以自由组合和拆分的,不像雕版印刷那样是整块刻板,这体现了字是“活”的,需要印刷什么内容,就用相应的字印来排版,很灵活。
第二空:根据【甲】文第二段中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知,每个字都有好几个字印,这是考虑到在同一板内可能会有重复的字出现,所以准备多个相同的字印,这种设计体现了字印数目是根据实际印刷情况灵活安排的,也是活板“活”的一个体现。
第三空: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可知,喻皓解决木塔不稳定的方法是让工匠一层一层地铺好木板后,用钉子牢牢地钉住,这样就使木塔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增强了木塔的稳定性,达到了“稳”的效果。
【点睛】【甲】参考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冯瀛王(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像 “之”“也” 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着。
【乙】参考译文: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打开一侧盖子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5. 器皿(容器、盆、碗等) ④ 6.(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2)贤士君子(或读书人)失节于他人,也像这(松树)一样啊。 7.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8.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篇古文《爱莲说》和《松喻》,展现了古代文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清正廉洁、独立不阿的追求;而《松喻》中,王晫则通过松树的挺拔不屈,比喻士人应坚守节操,不为世俗所屈。两篇文章都通过自然物的特性,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文人借物抒怀、以物喻志的深厚文化底蕴。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图表,结合解词示例和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分析。
①据形索义。形旁“皿”通常和器皿有关,所以盎应该是一种容器。盎:器皿(容器、盆、碗等)。句意是:有人把它移栽到花盆中。
②语境推测。“凌碧霄”意思是高升到云霄。推测“凌”的意思是“登上”,故选④。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意思:独,只;染:污染;濯:洗涤;妖:妖艳。
(2)重点字词意思:失身,指丧失气节;亦:也;尤:像;是:这样。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松树的本性是笔直向上生长,即使只有几尺高,也自然是挺拔的。“松之性直上”这是句子的主语部分,描述了松树的本性,即“直上”生长。“虽数尺”表示即使松树只有几尺高,也依然保持“亭亭”的姿态。“自亭亭也”这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描述了松树“亭亭”的姿态。据以上分析断句为: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纯洁、正直和清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作者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洁,洁身自好;“濯清涟而不妖”则表明作者不媚俗、不张扬,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
结合【乙】文“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句中松树“直上”“亭亭”象征士君子应保持正直;“屈其枝,缚其节”则比喻士君子失节于人。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像我一样的吗?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多人了。
【乙】
松树的本性是笔直向上生长,即使只有几尺高,也自然是挺拔的。有人把它移栽到花盆中,放置在华丽的房屋内,弯曲它的枝干,束缚它的枝节,浇灌它,使它长得蓬蓬勃勃如同倒伏的伞盖。这并非不能取悦于人,然而与那生长在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云,高升到云霄,在严霜积雪中依然生机勃勃、矫健葱郁的松树相比,相差又怎么样呢?唉!贤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啊。
9. 接近,靠近 准备(好了) 只,只是 染黑 10.A 11.(1)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2)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12.烧火、制墨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接近,靠近。
(2)句意: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具:准备(好了)。
(3)句意:只是烟气很浓。但:只,只是。
(4)句意:能染黑人的衣服。墨:染黑。
10.考查“之”字的用法。
例句中的“之”是主谓之间,不译;
A.主谓之间,不译;
B.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C.补齐音节,不译;
D.代词,指排好的铁板;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设,准备。其上,它的上面。以,用。冒,覆盖。
(2)此,这。必,一定。行,流传。于,在。自,从。为,做。
12.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可得:烧火。
根据“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可得:制墨。
【点睛】参考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石油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互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蘸取它(上来),采集到陶瓷罐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烧起来像烧麻秆,只是烟气很浓,(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疑心这种烟可以利用,(就)尝试着扫下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又黑又亮像漆一样,(就是)松烟做的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那标上名称“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从我开始做起吧。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齐鲁一带的松林已被砍光了,慢慢地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松山也大半都秃了。制墨的人还不了解石油烟灰的好处。炭燃烧的烟也大,能染黑人的衣服。我随意地作了一首《延州诗》说:“二郎山下大雪纷纷扬,立即竖起帐篷学塞人。白衣熏黑寒冬还未过完,石油烟多像洛阳的灰尘。”
13. 斯:这 顾:看 间:间或 14.(我)从没有不和书在一起。 15. 房间里摆满了书,并且书很杂乱 信乎,其似巢也 谈笑有鸿儒
【解析】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这。根据课内迁移法,“斯非吾所谓巢者邪”中“斯”的意思也是“这”。句意为: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②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顾,看。根据成语推断法,“俯仰四顾”中的“顾”也是“看”的意思。句意为:抬头低头看着。
③间有意欲起:偶尔想要站起来。间,间或,有时。
1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未尝,未曾、没有。与,和。俱,一起。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第一空:从乙文中的“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椟,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斯非吾所谓巢者邪!’”可知,陆游笑称自己的居室为“书巢”的原因是“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即,杂乱的书围绕着,像堆积着的枯树枝。
第二空:从乙文“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可找到书巢主人朋友的评价:“信乎其似巢也”。意思是:这确实是像书窝啊!以朋友评价来表明自己对居室的热爱。
第三空:结合题意“居室的主人情趣高雅,与与朋友谈笑风生”,找到甲文中描写与朋友交往的句子,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放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因书中的事而痛苦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16. 竖立 担任,做 17.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 18. 托物言志 和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 19.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译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那里。植,竖立;
(2)译为:担任分宁县的主簿。为,担任、做。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之,的;予,我;者,……的人;何,什么。
(2)酷,残酷;悍,凶悍;莫,没有;争,争辩。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作者以莲为喻,通过对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特点的描绘,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向和情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乙文中,“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周敦颐在处理案件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能够迅速理清案件的头绪,高效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富有才能。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周敦颐在面对权贵的错误决定时,毫不畏惧,坚持正义,据理力争,哪怕可能会因此丢官也在所不惜,凸显了他为官正直的品质。
综上所述,乙文通过“速决一狱”和“和王逵争辩”这两件具体的事例,鲜明地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和为官正直的特点。
1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在《爱莲说》中,作者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这启示我们,无论身处怎样污浊的环境,都要像莲花一样保持自身的高洁,不被不良风气所影响,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花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正直的品格,内心通透,行为端正,不攀附权贵,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这表明我们要有高尚的精神品质,让人敬仰,同时也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随意被他人轻视或玩弄,在精神和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0. 值得 横生枝蔓 应该 这 21.生长在深山贫瘠的丛林之中,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开花。 22.定:一定。应:应当。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强化了梅花和菊花对桂花的嫉妒和羞愧之情,从而衬托出了桂花温雅柔和的美好品质,使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的表达更强烈。 23. 君子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 君子能耐得住寂寞,不因无人赏识自己而忧愁烦闷。 君子虽遭遇困境,屡受打击,却依然能够坚守本性和内心的志向。 君子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 把握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以此显“志”。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令人喜爱的很多。可:值得。
(2)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横生枝蔓。
(3)句意为:应该有很多吧。宜:应该。
(4)句意为: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是:这。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于:在。为:因为。芳:开花。
2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定”的意思是一定,“应”的意思是“应当”。“梅定妒,菊应羞”的意思是面对着开放的桂花,梅花和菊花一定而且应该是嫉妒和害羞的。用“定”和“应”强化了这种肯定语气,从而与桂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温雅柔和,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23.本题考查象征意义理解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分析。
(1)根据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莲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是一个一丝不苟,正直的形象,这一特点象征着君子正直不屈,内外兼修,不攀附权贵,不拖泥带水,保持独立的人格。
(2)结合兰的“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可以看出,它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少人问冿,但是它却从不因无人欣赏而失落,而是孤芳自赏,不贬低自己,象征着君子能耐得住寂寞,不因无人赏识自己而忧愁烦闷。
(3)根据“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可知,兰花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被摧残,但来年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品性,这象征着君子在困境中坚守节操,不因外部环境的恶劣而改变自己内心的志向和品质。
(4)在作者看来,桂花不需要用“浅碧深红色”来吸引别人的眼光,只是自己淡然开放,就会引起词人的惊叹,因此,桂花象征着君子不注重外表、朴实无华、自成风流的特点。
(5)由“莲”“兰”“桂花”的不同特点与象征意义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外形特点,对应着也象征着君子不同特点,人对其所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因此,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它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吧。
材料二:自古人们就知道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开花;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知道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放在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