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一、单选题1.公元84年,汉章帝下诏:“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公众号悦爱学堂)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贳(借)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该措施( )A.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 B.体现了农业政策的灵活C.造成了户籍管理的混乱 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2.考古人员在河北的筛子绫罗遗址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房址7座,其中标号F103的房屋西北角的小龛深约40厘米,出土了一些炊煮器残片,龛顶和陶器上有烟炱痕,且距离烧土面较近,据推测该龛既有储物功能,又可以从底部烧火加热。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业产品有了剩余 B.人们开始学会用火C.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3.东汉时期,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取代粟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产量也有较大提升。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重农抑商的推行C.人口增长的需求 D.地理环境的变化4.下表展示的是经考古发掘、距今约8500—7000年的部分地区聚落遗存。这表明,当时( )遗址名称 遗存兴隆洼(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出土了鹿、狍、猪、鱼、蚌、粟、黍等动植物遗存裴李岗(河南) 发现有粟、黍、核桃等植物遗存;动物遗存较为丰富,有哺乳类、软体类、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城背溪(湖北) 发现有炭化稻谷,动物遗存皆属于野生动物,以鱼骨和鳖甲较多北福地第一期遗存(河北) 发现山胡桃和栎属植物果实,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骨骼A.人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B.原始农业占据主导地位C.区域经济存在交流互动 D.先民深受自然条件制约5.粟黍和水稻分别起源于万年前的华北、华南地区,并在史前时期形成了南北两大农业经济文化区和两种农业体系。且经考古发现,距今约9000—7500年的黄淮流域部分遗址,既有相当发达的稻作遗址,又有粟作农业。这( )A.体现了采集农业发展推动作物传播 B.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C.说明原始自然环境促进了技术交流 D.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发展的稳定性6.18世纪中叶,英国某郡乡绅向议会提交请愿书,要求依据《公有地围圈法》将分散的条田和公共牧场合并为整块土地,并承诺“采用新式轮作技术以提高谷物产量”。当地佃农却控诉道:“我们世代耕种的土地被栅栏隔绝,只能流落城市谋生。”这反映了圈地运动(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 B.加速农村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化C.维护了传统封建土地所有制 D.缓解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压力7.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发生地,主要以麦类作物为代表,孕育了小麦文明;中国则孕育了稻米文明;生活在美洲的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多种农作物,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这说明( )A.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B.古代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C.自然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 D.农业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8.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古栽培稻,但稻谷仅占植物遗存总量的0.3%;遗址出土的野生植物种子、坚果类占比达78%。磨制石器占工具总量的7%,且集中于磨盘、磨棒等加工工具。据此可推知,玉蟾岩遗址( )A.采集经济占主导地位 B.出现了私有制萌芽C.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D.先民过着定居生活9.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出现了中国西北古老的稻作农业遗存,种植粟、黍、水稻、小麦、燕麦、青稞、大豆和荞麦等多种粮食作物。这一发现表明当时( )A.南方稻作农业的北移 B.粮食作物种植呈现多样化特征C.社会分工已初步显现 D.粮食作物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10.秦汉时期,社会流行“五月不应盖屋”的风俗。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写道:“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谨案:《易》《月令》,五月纯阳……夫政趣民收获,如寇盗之至,与时竞也。又云,除黍稷三豆,当下农功最务,间不容息,何得晏然除覆盖室寓乎 ”社会流行该风俗主要是为了( )A.延续传统习俗 B.宣扬儒家思想 C.维护社会稳定 D.保障农业生产11.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是粟、黍,水稻种植并不多。《周礼·天官》说“凡王之馈”时,所用粮食第一种就是稻;西周铜簠的铭文常说“用盛稻粱”;《论语·阳货》记孔子的话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这些记载表明( )A.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南稻北粟格局 B.水稻为当时社会上层所重视C.先秦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粮食安全 D.水稻的经济价值远高于粟黍12.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遗存,以及配套的原始耕作工具和灌溉系统痕迹。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集中分布的房屋基址和储粮窖穴。这些发现可佐证( )A.原始农业推动定居生活形成 B.技术革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长江流域出现社会阶级分化 D.稻作农业完全取代采集经济13.据学者研究,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北京西部山区东胡林遗址浮选出的炭化粟粒,形态上已经具备了栽培粟的基本特征;在距今10000—8500年长江下游地区上山遗址的陶土中发现了大量驯化的炭化稻壳。这可用以说明我国境内( )A.早期村落的形成 B.原始农耕的出现C.最初文明的萌发 D.制陶工具的改进14.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遗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总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过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比17%。这最能印证(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了农业社会 B.原始农业与采集经济长期并存C.稻作农业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D.作物多样性成为农业生产特征15.如表为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的农耕聚落、中心聚落和邦国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遗址的主要考古发掘成就(部分描述):遗址 考古成就屈家岭文化城址(邦国阶段:距今5500-5000年) 城墙宽约50米,高约5米,有宽约35米、深4米的护城河,城内布局严格,居址和墓葬区的界线明显。墓葬区小型土坑墓中随葬品一般只有几件至十余件,大型土坑墓有数十件,特大型墓则多达百余件。大溪文化城墙(中心聚落阶段:距今6300-5500年) 建筑平面上排列有正殿、前殿和侧殿,建筑物具有祭祀祖先的宗庙或举行仪式的神殿性质。发现稻田及稻谷和炭化米遗物。汤家岗文化(农耕聚落阶段:距今6800-6300年) 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以前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和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稻田底、原生土表层含稻谷、稻叶硅质体。上述考古发掘显示湖南城头山遗址文明( )A.原始农业文化是其走向文明的基础 B.反映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密切交流C.所有遗址都具备了文明社会的特征 D.代表当时世界农业生产最高水平16.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的村落分布已从自然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村落之间出现了等级分化,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导地位。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人群防御外敌的安全需求 B.先民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C.早期城市演进过程的多元并进 D.农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只有农业、牧业生产进步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规模,一个人类群体才能供养一定数量的非生产人口,而这是人类脱离野蛮的前提。一个群体如果没有首领、管理人员、战斗和守卫人员、祭祀人员、巫师、工匠,或者虽然有却不能专职专业化,或人数太少,是绝对跨不进文明的门槛的。而要使这批人分化出来,达到占人口一定的比例并能维持,就必须生产出能够养活他们的食物。而要形成政治实体,出现等级制度,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祭祀场所,制作礼器,形成城市,出现专门的市场和手工业作坊,有专人从事非生产性工作,更需要食物以外的物质基础。在此前提下,才可能出现专门从事精神财富创造的人,并且其人数能保持稳定或逐步增加。比较而言,在同样的土地上,农业比早期牧业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人类文明产生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相较于早期牧业更有利于推动文明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延续的深远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成帝时,氾胜之出任过议郎,又升迁为御史。这一期间,他曾“教田三辅(长安的郊区),有好田者师之”。在他的督促组织下,三辅乃至整个关中地区,都获得了小麦的丰收。氾胜之“督三辅种麦”,是中国小麦种植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小麦在中国的规模种植,是由东至西的,如齐国的“齐”字,在一些战国古文字中就是由三株麦穗构成的。汉武帝时,董仲舒曾上书称“关中俗不好种麦”。在传世的《氾胜之书》中,有关“禾”“稻”的专论各只有两条,而有关“麦”的专论多达七条,尤其是“田有六道,麦为首种”一条。有学者推测,有关小麦种植的经验与理论是氾氏来关中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这与他的祖籍山东一直以来“多麦”“宜麦”的农业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摘编自王育济《从〈氾胜之书〉看“乡村兴”》材料二 加图(前234—前149年),出生在距罗马城约10英里的某地的平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农场中度过。加图现存于世的唯一完整作品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首部农业著作。约公元前150年,监察官加图的《农业志》对面向市场的专业化作物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介绍。《农业志》以加图的第一手经验为基础,内容较为翔实精准,可作为农业学科方面的实用手册,对罗马地区周边乃至意大利地产经营也十分实用,其中各种权威性指导意见亦利于农场管家的管理。在加图之前,希腊和迦太基均有农业著作出现,这些农业著作问世不久就被官方翻译成拉丁文,但加图可能对此并不知晓。在《农业志》中,加图写下了他所知道的一切,包括选择农场、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土地的使用,一年的工作安排和基本的宗教仪式等方面内容。——[古罗马]摘编自M.P.加图《农业志》(译本)(1)根据材料,比较《氾胜之书》与《农业志》两部农书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农书诞生的相似历史背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后期,长期控制淮河流域的楚国和吴国铁器冶铸业已发展起来。战国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逐步普及。考古发现该时期铁器相当多,犁钾呈“v”字形,前锐后阔,锐端起脊。造型虽较原始,但已形成后世犁锌的基本形态。据统计、山东地区也出土有铁制的犁、镘、铲、锄、镰等农具,传统的沟浊灌溉进一步得到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尤其引人注目。在沿淮地区“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即:在今河南固始一带开挖沟渠,用以灌溉周围的稻田,被后人称之为期思——雩娄灌区,郑国迁居今河南新郑一带时可谓遍地荒芜。然而,到春秋末年,就连宋、郑之间也只剩下几处“隙地”未被开垦了。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作物略同于西周(淮北以黍、稷、粱、麦等旱粮为主,淮南以水稻为主),但呈现两大变化:一是种麦的增多,还出现了这方面的专门农书,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各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摘编自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材料二 晋泰始四年五年(268、269),咸宁元年至四年(275﹣278),徐、衮、豫、扬等20个郡国,庄稼种不下,农业无收,实施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废除豫、衮两州曹魏所建陂塘,退水还耕,还耕于民;修整两汉旧有陂塘,实践证明,改革提高了两淮抗灾减灾能力,合肥、广陵两地度支,将江淮积谷漕济中原,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提高了复种指数。——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华农业文明图景中,牛耕是必备元素之一。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强调“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即强调牛对耕地的重要性。当然,农民除了用牛耕地之外,还用马耕地。《盐铁论》称,西汉时“农夫以马耕载”。相较而言,马耕在中华农业文明中始终不太普遍,犁地主要还是依靠牛来完成。10世纪前,西欧以牛耕为主,之后,马耕逐渐推广。西欧广泛使用马耕,主要原因是三圃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更为充足的燕麦饲料。除农作制度不同外,还有其他诸如社会经济成本、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摘编自陈桂权《中西农业文明下的牛耕与马耕》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历史观点,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A D B B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B A D1.B【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通过“借田、借农具、免租税、雇耕佣”等多种手段保障农业生产,手段多样且针对性强,体现政策灵活性,符合逻辑,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矛盾,措施核心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非抑制兼并,排除A项;材料围绕农业生产政策展开,与“户籍管理”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技术传播”的信息,措施聚焦生产资源调配,非技术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指出房屋遗址中存在多处用以储物并进行食品加工的构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居民有较为强烈的储物需求,据此判断,当时农业产品有了剩余,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使用什么方式生火,B项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家庭物资出现结余,材料并未反映当时阶级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当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材料依据不足,国家初始形态的具备例如公共权力的出现等,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取代粟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产量也有较大提升”结合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广和普及、代田法与区种法的推广,使小麦在北方旱地的种植效率得到提升;南方则通过改进育秧移栽技术和水利工程,推动水稻产量增长,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它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调整农业和商业的地位关系,营造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等。但它并没有直接针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排除B项;人口增长确实会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但仅仅有需求,没有相应的技术等条件的支持,也难以实现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水稻产量大幅提升,排除C项;东汉地理环境未发生显著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500—7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聚落遗存中既有多种植物遗存如粟、黍、稻等,又有丰富的动物遗存,包括哺乳类、软体类、爬行类、鱼类、鸟类等。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说明当时人类可获取的食物种类增多,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A项正确;表格中虽然有植物遗存,但并没有足够信息表明原始农业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仅从这些动植物遗存不能直接得出农业生产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的结论,有可能采集和渔猎等活动仍占较大比重,排除B项;表格只是分别列举了不同地区的聚落遗存情况,并没有体现出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经济交流互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表格内容主要呈现的是各地丰富的动植物遗存,重点在于人类可利用的资源,而非强调自然条件对先民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9000—75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9000—7500年的黄淮流域地区,出现了粟黍和水稻共存的农业状态,这直接体现了我国南北方粮食作物的交流、互补,不同区域中华文化的互通互融,是对文明稳定性的支持,D项正确;采集农业是在种植农业之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南北粮食作物的交流,融合,并未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区域文明的交流,不涉及自然环境推动技术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乡绅依据法律圈占土地,将其合并为整块土地并采用新式轮作技术,这是按照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来改造农业生产,同时大量佃农失去土地,被迫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这加速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化,B项正确;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等条件,但材料中未体现其对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圈地运动使土地所有权发生转变,从封建的公有或农民使用转变为资产阶级或新贵族私有,是对传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破坏,而非维护,排除C项;圈地迫使农民进城,加剧人口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从材料可看出主要的农业发源地有三个,分别是西亚、中国和美洲,说明农业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B项正确;人类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排除A项;自然地理环境在文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业起源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文明交流受阻,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玉蟾岩遗址中野生植物种子、坚果类占比达78%,反映采集所得食物多,且磨制石器多为加工工具,或用于处理采集物,可见采集经济占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化或私有财产痕迹,如个人工具或财富积累。史实上私有制萌芽需剩余产品出现,常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农业社会,排除B项;磨制石器比例低且非农具,缺乏晚期典型特征如陶器或复杂工具,史实上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C项;无定居证据如房屋或大量农具,史实上采集经济常伴游动生活,定居需稳定农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黄河流域上游的西北方出现水稻、小麦、燕麦等作物的种植,说明北方粮食作物种植品种较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仅表明北方出现水稻等作物,不能表明稻作农业是从南方发展到北方的,无法得出稻作农业北移趋势,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种类丰富,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粮食种植的种类,未涉及粮食种植规模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以农立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必须在关键时段集中人力物力。“五月不应盖屋”的风俗通过文化禁忌的形式,强制劳动力投入农耕,避免因建房等活动延误农时。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农业社会“重农抑末”思想的体现,主要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延续习俗是结果而非动机,排除A项;应劭引用《易》《月令》等经典解释风俗,但儒家思想在此仅作为论证工具,而非风俗的核心目的,排除B项;保障农业生产本身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但题干更直接指向经济生产环节,“稳定”是间接结果,而非直接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周礼》提到王的食物中稻排首位,铜簠铭文及孔子言论都反映出稻常被提及,这表明水稻在当时受社会上层重视,B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不是春秋时期开始,排除A项;材料强调稻的珍贵性而非统治者对粮食储备或防灾的重视,与粮食安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稻在上层社会受推崇,但未通过产量、价格等数据对比其与粟黍的经济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材料提及长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炭化稻米遗存及配套工具、灌溉系统痕迹、房屋基址和储粮窖穴,表明因原始农业发展,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并储存粮食,从而推动了定居生活的形成,A项正确;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阶级分化表现为财富与权力差距拉大,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完全取代”表述绝对化,稻作农业取代采集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在北京西部山区东胡林遗址发现具备栽培粟基本特征的碳化粟粒,在长江下游地区上山遗址发现大量碳化稻壳,粟和稻是我国古代重要农作物,这些发现表明在距今1万年前后和距今10000-8500年,我国境内已经出现原始农耕,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粟和稻的碳化颗粒等农业相关发现,未提及村落形态相关内容,无法说明早期村落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仅围绕农作物的发现,没有涉及与最初文明萌发相关的诸如社会组织、文化等多方面要素,不能说明最初文明的萌发,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关于制陶工具改进的任何信息,发现碳化粟粒和稻壳与制陶工具改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贾湖遗址稻谷占82%,采集植物占17%”可知,稻谷为主表明农业已发展,但采集仍占一定比例,反映原始农业与采集经济长期并存,B项正确;贾湖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取代”需采集比例极低,但17%仍属重要补充,排除C项;材料仅提稻作与采集,未涉及多种作物种植,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汤家岗文化阶段的“水田和原始灌溉系统”、大溪文化阶段的“稻田及稻谷遗存”以及屈家岭文化阶段社会等级分化的考古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聚落规模扩大、社会分工细化及阶层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从农耕聚落到邦国阶段的文明演进,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湖南城头山遗址自身的农业和社会结构发展,未提及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汤家岗文化阶段尚处于农耕聚落,缺乏城市、复杂社会分工等文明社会典型特征,“所有遗址”表述绝对,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农业技术的比较,因此“最高水平”缺乏证据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流域)。据题干“村落分布从自然分散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生产力提升(如稻作农业成熟)促使定居生活稳定、人口增加,剩余产品的积累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等级分化,聚落群的中心化与等级化正是农业经济支撑社会复杂化发展的直接体现,说明农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聚落集聚可能有防御功能,但题干未提及外敌威胁或防御设施,排除A项;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与题干中聚落等级化反映的农业成熟阶段不符,排除B项;早期城市演进需具备更复杂的社会功能(如手工业、贸易等),而题干仅描述村落结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7.(1)基本条件:生产力进步,能稳定提供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形成,非生产人口(如统治者、工匠、祭祀人员等)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原因:生产效率更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粮食更多,能供养更多非农业人口;生产稳定性强:定居农业更易形成稳定的聚落和物质积累;社会组织需求:农业需要灌溉、分配等协作,促进政治实体的形成。(2)奠定物质基础,支撑中华文明初创:维系社会稳定,推动中华文明传承:促进民族融合,凝聚中华文明力量:孕育思想智慧,引领中华文明进步。(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基本条件:据材料“只有农业、牧业生产进步到一定程度”“生产出能够养活他们的食物”可知,生产力进步,能稳定提供剩余产品;据材料“一个群体如果没有首领、管理人员、战斗和守卫人员、祭祀人员、巫师、工匠,或者虽然有却不能专职专业化,或人数太少,是绝对跨不进文明的门槛的。”可知,社会分工形成,非生产人口(如统治者、工匠、祭祀人员等)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原因:据材料“农业比早期牧业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知,生产效率更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粮食更多,能供养更多非农业人口;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生产稳定性强;定居农业更易形成稳定的聚落和物质积累;社会组织需求;农业需要灌溉、分配等协作,促进政治实体的形成等方面说明。(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据材料“农业比早期牧业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知,奠定物质基础,支撑中华文明初创;结合所学可知,维系社会稳定,推动中华文明传承;促进民族融合,凝聚中华文明力量;据材料“在此前提下,才可能出现专门从事精神财富创造的人”可知,孕育思想智慧,引领中华文明进步。18.(1)同:注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作者都具有官方背景;成果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内容丰富、翔实,科学性较强;服务社会经济需求。(答出两点即可)异:《氾胜之书》重视粮食作物的精耕细作,《农业志》蕴含市场化农场经营思想;《氾胜之书》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农书,《农业志》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的首部农书(《氾胜之书》的创作有着较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农业志》独创性较强);《氾胜之书》人文气息较强,《农业志》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历史背景: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同地域的物种和农耕文化交流,农业技术的积累、传承;官方文字的统一和广泛使用;农学家的成长。(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同:据材料“《氾胜之书》……有关小麦种植的经验与理论……与他的祖籍山东……的农业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农业志》以加图的第一手经验为基础”得出注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据材料“氾胜之出任过议郎,又升迁为御史”“监察官加图”得出作者都具有官方背景;据材料“三辅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罗马地区周边乃至意大利”得出成果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据材料“《氾胜之书》……有关‘麦’的专论多达七条”“《农业志》……内容较为翔实精准……《农业志》中,……包括选择农场、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土地的使用,一年的工作安排”得出内容丰富、翔实,科学性较强;据材料“三辅乃至整个关中地区,都获得了小麦的丰收”“可作为农业学科方面的实用手册……利于农场管家的管理”得出服务社会经济需求。 异:据材料“三辅乃至整个关中地区,都获得了小麦的丰收”“《农业志》对面向市场的专业化作物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介绍”得出《氾胜之书》重视粮食作物的精耕细作,《农业志》蕴含市场化农场经营思想;据材料“加图现存于世的唯一完整作品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首部农业著作”并结合所学得出《氾胜之书》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农书,《农业志》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的首部农书(《氾胜之书》的创作有着较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农业志》独创性较强);据材料“《农业志》……包括……基本的宗教仪式等方面内容”并结合所学得出《氾胜之书》人文气息较强,《农业志》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历史背景:从政治背景、经济需求、技术交流和积累、国家政策、科学家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得出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同地域的物种和农耕文化交流,农业技术的积累、传承;官方文字的统一和广泛使用;农学家的成长。19.(1)特征: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灌溉能力大为增强;稻、麦种植增多。(2)原因:杜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并且自然条件优越。【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特征:由材料“春秋后期,长期控制淮河流域的楚国和吴国铁器冶铸业已发展起来。战国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逐步普及。”可得出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由材料“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尤其引人注目。在沿淮地区‘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即:在今河南固始一带开挖沟渠,用以灌溉周围的稻田,被后人称之为期思——雩娄灌区,郑国迁居今河南新郑一带时可谓遍地荒芜。”可得出灌溉能力大为增强;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作物略同于西周(淮北以黍、稷、粱、麦等旱粮为主,淮南以水稻为主),但呈现两大变化:一是种麦的增多,还出现了这方面的专门农书,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各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可得出稻、麦种植增多。(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修整两汉旧有陂塘,实践证明,改革提高了两淮抗灾减灾能力”及所学可得出杜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由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及所学可得出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江淮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并且自然条件优越。20.示例观点: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论证:在中国,牛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经济成本看,牛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且牛耐力强,适合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从文化传统角度,牛被视为耕农之本,深受农民重视,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强调了牛对耕地的重要性。而在西欧,10世纪后马耕逐渐推广。这得益于三圃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充足的燕麦饲料,从农作制度上为马耕提供了条件。此外,西欧的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等因素也促使马耕更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例如,西欧地广人稀,马耕效率相对较高,更能适应其农业生产需求。综上所述,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在中华农业文明图景中,牛耕是必备元素之一。”与“西欧广泛使用马耕,主要原因是三圆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更为充足的燕麦饲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西农业文明的不同,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关于阐释可从中古以及西方两个方面分析。其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证明。从中国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华农业文明图景中,牛耕是必备元素之一”可知,在中国,牛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经济成本角度分析,根据材料“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社会经济成本看,牛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且牛耐力强,适合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从文化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强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化传统角度,牛被视为耕农之本,深受农民重视,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强调了牛对耕地的重要性。从欧洲方面分析,从耕作制度分析,根据材料“西欧广泛使用马耕,主要原因是三圃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更为充足的燕麦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在西欧,10世纪后马耕逐渐推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三国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充足的燕麦饲料,从农作制度上为马耕提供了条件;从其余角度分析,根据材料“还有其他诸如社会经济成本、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外,西欧的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等因素也促使马耕更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如,西欧地广人稀,马耕效率相对较高,更能适应其农业生产需求。最后,总结归纳。综上所述,中西农业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