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学习任务群二概括内容主旨课件(共6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学习任务群二概括内容主旨课件(共66张PPT)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习任务群二 概括内容主旨
——删繁就简,钩玄提要
【复习目标】
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
甲卷 《霜降夜》 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全文筛
选概括 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题型。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全国
乙卷 《“九一八”
致弟弟书》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全文筛
选概括 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题型。
上海卷 《我和父亲》 第⑨段、第13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5分) 局部筛
选概括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目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
甲卷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局部筛
选概括 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题型。
【知识导图】
【教考衔接】
《荷塘月色》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在文章的第4、5、6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特征。
【答案】①第一幅画面,“荷塘小径”,描写的景物有:树、月光。其特征为“幽静宁谧”。②第二幅画面,“月下荷塘”,描写的景物有:叶子、花、清香、波痕。其特征为“素淡宁静”。③第三幅画面,“塘上月色”,描写的景物有:月光、叶子、花、青雾、云、树、光与影。其特征为“朦胧和谐”。④第四幅画面,“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树、路灯光、蝉声、蛙声。其特征为“清幽热闹”。
【深入探究】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根河是鄂温克族①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根河之恋》)
【注】①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特点:①拥有巨大的生命力。②河水纯真清冽、清澈透明。③在春天一次次地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象征着鄂温克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儿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②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哧”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③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
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节选自王安忆《比邻而居》)
2.文章第②③段写这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家的人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②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
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节选自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一、原因概括题
3.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们争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瑞雨为安
刘醒龙
我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①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我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我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音韵。虽然那小河里的水纹与琵琶声断然无关,但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面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我看过了铭刻在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地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我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
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我们要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铜像,都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于是,村坊小伎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马虎,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东西多很多。在这南方的雨中,南戏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在这小院里,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水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我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
用那菽水②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人家。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
来抒发壮志。目标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以雨水为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人寿年丰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给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
露一直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石火,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有删改)
【注】①《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刚结婚不久,伯喈就被父亲要求去赶考;伯喈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沿路弹唱乞食,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与伯喈团圆。高则诚一改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弃妻之丑态,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后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4.作者为什么不会“正眼看一下”高则诚铜像?
【答案】①这是作者的游览习惯。②作者认为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铜像是不真实的虚拟,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
点拨关键
原因概括题答题要点:
(1)辨明因果关系。
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从前后文的记叙、描写等中来。
(2)运用近远结合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寻找。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中,这时就要适当地扩大搜索范围。
(3)运用显隐结合原则。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记叙和描写之中。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二、要点综述题
5.《琵琶记》所取材的旧戏本来不见经传,但是经过高则诚的改编,把它推上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综合全文,高则诚在哪些地方作了改进与提升?请概括说明。
【答案】①改变了旧戏主人公的丑态,变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改变了戏剧冲突,变恨与恨的冲突为爱与爱的冲突。③借南戏主心骨“雨水”,表达了美好愿望。④戏词变得清丽。
点拨关键
这类题型多半是围绕文本中某一重要观点或问题,进行全文筛选概括。
首先,根据题干关键词语确定筛选范围。注意这个范围也有“远近”之别。离题干用语近的,信息要点多;反之,则少。
其次,找出相关文字进行筛选、整合。该分的分,该并的并,该转的转。
最后,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分点陈述,避免疏漏。
三、情感概括题
6.文章最后三段重心落在“雨”“瑞安”上,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的高度赞美。②表达了作者在瑞安寻到了雨中的真切景致的喜悦。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
点拨关键
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察情、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
(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作者干脆就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此法最适合梳理全文情感变化。
(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点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
(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体物入手,从而察情、悟情、明情。
至于答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直接情感,画句圈词。
(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
(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
四、主旨概括题
7.结合情节,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
【答案】本文通过写“我”冒雨赴瑞安柏树村,到高郎祠观看,感受高则诚的《琵琶记》,关注隔墙的琵琶女唱南戏,发现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故事,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力,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祝愿。
点拨关键
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1.概括角度。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主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状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议论说理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旨的有效途径。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文章主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主旨。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规范表述。
主旨概括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写景状物散文以刻画景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
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
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了。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活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A
【解析】“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活的忧惧不安”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中说“……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白银”“奔去”等词提示“我”离家是因为对新生活怀有希望,心里并不忧惧。
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答案】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天下黄河
卓 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
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浊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
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蜡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
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镝。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蜿蜒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是因为父母听过黄河的涛声,见过黄河的神奇。
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黄河,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
C.作者写到黄河的过去,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之苦,怀乡之愁。
C
【解析】A.“父母听过黄河的涛声,见过黄河的神奇”错误。原文说“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B.“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错。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来印证说明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表现了他们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D.“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之苦,怀乡之愁”错。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表现“我”亲近黄河、拥抱黄河时的复杂感受。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者运用“桀骜不驯”“柔媚”“婉约与温情”“幽雅与含蓄”来描绘月色下的黄河,将黄河人格化。
B.运用了对偶、反复的修辞手法,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对偶句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起到反复咏叹的作用。
C.此处的黄河与上文的黄河形成对照,共同表达了作者对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的强烈情感。
D.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B
【解析】“对偶”错。“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应是“排比”。
3.文章标题是《天下黄河》,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黄河,请列举说明。
【答案】①文章将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做了对比。②将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蜿蜒带给人欢乐的黄河做了对比。
4.本文托物言志,结合全文,概括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①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②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③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