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 能第1节 热量 比热容◇教学目标◇1.了解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会查比热容表,会进行简单的热量的计算。3.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自然现象和一些生活现象。4.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及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运用公式Q=cmΔt进行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时,会发现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这是为什么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 热量[阅读课本]P2~P3“热量”[思考]什么是热量?[归纳提升]加热水的过程就是热传递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小组讨论]烧水时,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提示]水的质量越大或温度升得越高时,它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水和食用油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呢?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教师引导:怎样确定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经讨论认为:选择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实验,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2)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3)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表一物质的种类 水 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加热的时间/s 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表二物质的种类 水 食用油加热的时间/s升高的温度/℃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你们怎样使水或食用油内外温度达到一致?你们组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4)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5)进行实验。(6)分析数据。[归纳提升]实验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多。探究点2 比热容[阅读课本]P3~P5“比热容”[小组讨论]如何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 kg),温度都取升高1 ℃,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归纳提升](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2)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都等于它的比热容。(3)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思考]为什么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的昼夜温差大?[提示]水的比热容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快的时候,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探究点3 热量的计算[阅读课本]P6“热量的计算”[思考]热量的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提示]温度变化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大家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两个因素;在推导公式上引导学生用大量实例总结出公式,避免了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或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