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下期末复习:第3章实验探究题1.为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胜哥”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实验前电子秤示数相等,实验结束时各电子秤示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主要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2)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填序号)电子秤的示数;(3)本实验还能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请根据实验现象补全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质量”后产生了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下表中。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橡皮泥质量m/g 28 28 28 28(1)小科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2)由小科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3.“胜哥”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数据记录】称量次数 1 2 3 4 5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1)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胜哥”通过实验测量植物油的密度。(1)“胜哥”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前左右不停地摆动,摆动幅度如图甲所示,则可判定他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2)“胜哥”将天平调节平衡后,就按乙、丙、丁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植物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克,该植物油的密度为 千克/米3。(3)“胜哥”按上述步骤进行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密度值比实际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胜哥”为了减小误差,对实验进行了改进。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总质量m1;②将待测植物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一部分植物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植物油的体积V。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正确顺序应是 (填字母代号),计算植物油密度的表达式:ρ= 。(4)有一架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毫克,用这架天平称量某物体时,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小格;如果在右盘中再加入100毫克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则向右端偏1.5小格,那么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克。5.“胜哥”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6.8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称量,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6.科学小组成员在实验室测量酸奶的密度.器材有量筒(如图甲所示)和天平等。(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使天平横梁平衡.(2)他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接着他将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 g.然后他打算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由于酸奶比较粘稠且不透明,容易粘在筒壁上,对测量影响较大;于是他找到了5mL针筒(如图丙所示),用针筒抽取5mL酸奶,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57.6g;则酸奶的密度为 kg/m3.(3)同组的小华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5mL 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会导致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于是,小华和小科想出了一种正确测量方法,小科接着做出了正确的操作:将此时抽满酸奶的针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烧杯,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3,记下此时 ,则酸奶密度表达式: .7.如图所示,小丽利用天平、玻璃杯、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细线等器材测量蜂蜜的密度.(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平衡.(2)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蜂蜜如图甲所示,用天平称出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m0,其示数如图乙所示,m0= g.(3)将金属块浸没在蜂蜜中,金属块不接触玻璃杯并保持静止,且蜂蜜无溢出,如图丙所示.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m=150.4g,则蜂蜜密度ρ= g/cm3;(4)小科用天平测出同种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后,将浓稠粘滞的蜂蜜沿量筒壁缓缓倒入量筒内测量体积,再用天平测出剩余蜂蜜和玻璃杯总质量.对比小丽的测量方法,小科所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8.在课堂上“胜哥”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由图丙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9.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10.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11.“胜哥”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描出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叫做“水浴法”, 针对这种加热方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为了增加加热速度,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可以不垫石棉网B.试管内物质受热比较均匀(2)刚倒入50℃热水后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在温度计外壁上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3)分析图象乙可获得的信息有: (填一条即可)。1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胜哥”将质量相同的海波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同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他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和状态,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①实验时,用 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②由实验数据可知, (选填“海波”或“石蜡”)是晶体;③温度 53℃时,海波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13.“胜哥”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进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思路分析(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 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 (填“能”或“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 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控制变量法(2)②③(3)水温度越高【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实验中控制温度、湿巾表面积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表面积的影响,则除表面积外的因素都应相同,结合图像进行判断。(3)探究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影响,则应控制除水的温度以外的条件相同。可知应选择哪两组进行分析,结合图像得出结论。【解答】(1)该实验中探究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运用了控制变量法。(2)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②③两图进行对比,可比较实验结束时电子秤的示数。(3)①②两次实验中,其他因素不变,温度越高的液体最后剩余的少,说明蒸发进行的快,即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1)该实验中探究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因此运用了控制变量法。(2)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②③两图进行对比,可比较实验结束时电子秤的示数。(3)①②两次实验中,其他因素不变,温度越高的液体最后剩余的少,说明蒸发进行的快,即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2.【答案】(1)可任意改变形状(2)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无关【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解析】【解答】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分析】考查关于质量的基本属性3.【答案】(1)天平(2)20(3)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据此解答;(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材料多次进行实验,收集多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数量关系。【解答】 (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其中体积可由量筒直接读出,而质量则需要用天平测量;(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即 m=202g-182g=20g;(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4.【答案】(1)横梁左、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2)112;0.71×103(3)偏小;②→③→①;m2-m1/v(4)36.24【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指针向哪边的偏转幅度大,说明哪边的托盘质量大;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2)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根据丁图确定植物油和烧杯的总质量;通过丙图得到烧杯的质量,前后两个质量相减得到植物油的质量,再利用量筒读出植物油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密度即可;(3)根据烧杯中会残留部分植物油分析即可;根据液体密度测量的基本步骤分析即可;(4)设平衡1小格的质量为m,然后分别列出平衡公式计算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指针向左偏转的幅度大,说明左盘重右盘轻,因此应该进行操为:横梁上的平衡螺母都向右调;(2)根据丁图可知,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为:m总=10g+100g+2g=112g;根据丙图可知,空烧杯的质量为:m杯=20g+20g+1g=41g;那么植物油的质量为:m=m总-m杯=112g-41g-71g;根据乙图可知,植物油的体积为V=100cm3;植物油的密度为:;(3)因为倒出植物油时,烧杯内壁上会残留部分,所以倒入量筒中的植物油会偏少,即测定的体积偏小,根据目密度公式可知,计算出的密度值会偏大;正确的顺序为:②将待测植物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植物油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一部分植物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植物油的体积V;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总质量m1。应该是②③①;计算植物油的密度表达式为:;(4)设平衡一个小格的质量为m,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小格,得到:m物=36.2g+m;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克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端偏1小格,得到:m物+1.5m=36.2g+0.1g;联立解得:m物=36.24g。5.【答案】(1)右(2)40(3)1.11×103【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2)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量筒的分度值.(3)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根据公式ρ= 进行计算.m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V是量筒中盐水的体积.【解答】解:(1)由图知,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盐水的体积为40mL=40cm3.(3)天平的读数为:m=50g+10g+2.4g=62.4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106.8g﹣62.4g=44.4g,盐水的密度为:ρ= = =1.11g/cm3=1.11×103kg/m3.故答案为:(1)右;(2)40;(3)1.11×103.6.【答案】(1)右(2)63;1.08×103(3)偏大;针筒内酸奶体积V;ρ酸奶= 或ρ酸奶=【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应向指针偏离的相反方向调节;(2)根据图甲读出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用原来的总质量减去抽取后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从而得到抽取酸奶的质量;根据ρ= 求出酸奶的密度;(3)根据操作过程分析测量的物理量,由于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造成所测体积偏小,从而计算出的密度偏大;合理的实验操作可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并使操作简便,从这一角度分析步骤;知道针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烧杯中时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3和用针筒抽取5mL酸奶时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进而可以得出返回烧杯内酸奶的质量,再记下此时针筒内酸奶的体积V可得出返回烧杯内酸奶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得酸奶密度表达式.【解答】解:(1)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天平横梁平衡.(2)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60g+3g=63g,用针筒抽取的酸奶质量:m=m1﹣m2=63g﹣57.6g=5.4g;用针筒抽取的酸奶V=5mL=5cm3,则酸奶的密度:ρ= = =1.08g/cm3=1.08×103kg/m3;(3)由于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使得针筒内测量的酸奶体积偏小,由ρ= 可知,质量不变,体积偏小,密度会偏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剩余法测量酸奶的密度,将此时抽满酸奶的针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烧杯,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3,进而得出针筒内返回烧杯酸奶的质量,记下此时针筒内酸奶的体积V,得出返回烧杯内酸奶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酸奶密度表达式.针筒内返回烧杯酸奶的质量:m′=m3﹣m2=m3﹣57.6g,针筒内返回烧杯酸奶的体积:V′=5mL﹣V,则酸奶密度表达式:ρ酸奶= 或ρ酸奶= .故答案为:(1)右;(2)63;1.08×103;(3)偏大;针筒内酸奶体积V;ρ酸奶= 或ρ酸奶= .7.【答案】(1)0(2)122.4(3)1.4(4)偏大【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2)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和;(3)根据丙图示数,求出增加的质量;增加的质量与金属块排开的液体的质量相等,从而求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蜂蜜的密度;(4)根据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分析.【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使天平平衡;(2)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烧杯与防冻液的总质量m总=100g+20g+2.4g=122.4g,(3)金属块排开的蜂蜜的质量为:m=150.4g﹣122.4g=28g=0.028kg;排开的蜂蜜的重力即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mg=0.028g×10N/kg=0.28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蜂蜜的密度为:ρ水= = =1.4×103kg/m3=1.4g/cm3;(4)测出同种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后,将浓稠粘滞的蜂蜜沿量筒壁缓缓倒入量筒内测量体积,此时会有一部分蜂蜜粘在量筒的内壁上,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会偏大.故答案为:(1)0;(2)122.4;(3)1.4;(4)偏大.8.【答案】99;水蒸气;BC【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液体的沸点;(2)根据水的汽化的知识解答;(3)A.根据实验过程确定器材的组装顺序;B.根据Q=cm△t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升高的温度越大,则吸收的热量越多;C.根据液体沸腾吸热分析。【解答】(1)根据丙图可知,水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9℃,则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2)水沸腾时,大量的水变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3)A.实验时,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上,且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故A错误;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则升高到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减小,那么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故B正确;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故选BC。9.【答案】Q;使冰受热均;不变;等于【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的高度不易调整,因此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2)根据水浴法加热的优点解答;(3)①根据图片丙分析解答;②根据Q=W=Pt可知,相同的加热器,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组装器材时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应先调整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目的是能使冰受热均匀。(3)①根据丙图可在,冰熔化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②相同的加热器,则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第2-4min和第10-12min加热时间相等,所以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10.【答案】(1)液体的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4)在经历了相同时间后,液体剩余的质量越小,则蒸发的质量越大,那么蒸发越快,据此根据图乙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速和质量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故选ab。(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4)根据图乙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酒精剩余的质量小,说明酒精蒸发的更快,即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那么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11.【答案】(1)A(2)液化(3)萘是一种晶体(或萘的熔点为80℃、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等)【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解析】【分析】(1)根据对“水浴法”加热的认识判断;(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3)可从是否有熔点,是否为晶体,以及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方法解答。【解答】(1)‘水浴法’加热时,由于水将试管全部包裹,因此受热比较均匀,但是加热速度相对较慢。由于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因此下面必须垫石棉网,故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2)水蒸气为气态,而水为液态,因此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3)根据图像可知:①有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那么萘有熔点;②因为萘有熔点,所以它是晶体;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12.【答案】水浴;使晶体受热均匀;海波;液态【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①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再用水对试管加热,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由于试管中的物质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受热比较均匀。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③在熔点以下,晶体为固态;在熔点时,晶体为固液混合态;在熔点以上,晶体为液态。【解答】①实验时,用水浴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晶体受热均匀;②根据表格可知,海波在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即它有熔点,因此海波是晶体;③根据表格可知,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53℃时,海波为液态。13.【答案】(1)有新物质生成(2)产生气体或沉淀;不能(3)性质【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分析。(3)根据化学反应的发生伴随的现象分析。【解答】(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