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下期末复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选择题1.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美。下列颜色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将氧气加压降温后变成淡蓝色液体D.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知道了物理变化与化学的本质区别。下列操作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C.海水晒盐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3.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蜡烛融化 B.水的电解、蔗糖溶解C.牛奶变酸、木炭燃烧 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4.在玉雕中有一种镂空技法,所谓“镂空”是指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如图所示)。对这块玉进行“镂空”雕刻过程中,这块玉不变的物理量是()。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形状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于填充气球②氧气用于气焊③氮气为原料制取氨④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出氧气、氮气等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④⑤7.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质量增大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8.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最越来越大。如图所示是利用不同形式能量发电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发电机工作产生电能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C.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热量D.风力、水力、水蒸气带动涡轮机转动9.用来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A.火星四射 B.发出耀眼的强光C.放出大量热 D.生成黑色固体二、填空题10.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1)湿衣服晾干了,为 (2)煤燃成了灰烬,为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11.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 的变化。其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叫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 。12.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1)放出热量的反应:燃料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2)吸收热量的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Ba(OH)2与NH4Cl反应,部分分解反应等。13.四氧化二氮,化学式为N2O4,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常与偏二甲肼一起用于火箭推进剂,二者接触时就会发生自燃,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原因是 。14.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15.小明和小红尝试完成项目任务:建构分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变化。下列是项目学习记录单(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题目:任务一:制作水分子模型资料:水的化学式为H2O,氢原子直径为0.53×10- 米,氧原子直径为1.48×10- 米。材料:①直径2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②直径2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③直径5.6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④直径5.6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⑤直径8厘米的白色圆片若干;⑥直径8厘米的黑色圆片若干。 优秀 合格 不合格评价标准 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能区分原子种类、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 不能区分原子种类且不符合原子实际比例任务二:利用建构的分子模型解释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资料:在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冰的密度是0.9克/厘米3。(1)为使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他们选择的材料为( )(填字母)。A.①② B.④⑤ C.①④ D.②⑥(2)水结冰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16.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① 汽油是易燃物品;②蜡烛燃烧;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冰块熔化17.几位同学对蜡烛火焰的焰心进行了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温度 。(选填“较低”或者“较高”)(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任填一种性质即可)。18.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铝的物理性质有 ;(2)铝的化学性质有 。19.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0.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结论; 是用途.21. 蓄电池具有电压平稳、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电池。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能;蓄电池放电时, 能转化为电能。22.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可放出大量的热量,这两个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反应条件为高温或加热的反应中,内能转化为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将 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酸碱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将氧气加压降温后变成淡蓝色液体、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将氧气加压降温后变成淡蓝色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2.【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C.海水晒盐,即将水和盐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A.酒精挥发和蜡烛融化,都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B.水的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为化学变化;蔗糖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存在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牛奶变酸是因为生成了乳酸,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D.干冰升华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钢铁生锈,铁和氧气、水反应生成了三氧化二铁,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解答】对这块玉进行“镂空”雕刻过程中,玉的质量、体积及重力都发生变化,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答案为:C。5.【答案】B【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解答】A.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该反应有新物质葡萄糖和氧气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利用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B.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雨,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C. 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利用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D.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了它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答案】C【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①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物理性质密度小,错误;②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化学性质助燃性,正确;③氮气为原料制取氨利用化学性质,正确;④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出氧气、氮气等是利用物理性质,错误;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物理性质升华吸热,错误。故选……7.【答案】C【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AB.根据质量的属性分析水的质量变化,根据分析体积的变化;CD.物理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B.根据题意可知,水从玻璃态变成普通状态时,质量保持不变,且水的密度不变。根据可知,水的体积不变,故A、B错误;CD.水从液态变成玻璃态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错误。故选C。8.【答案】C【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解:A、发电机工作产生电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化石燃料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风力、水力、潮汐力、水蒸气带动涡轮机转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9.【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它(新的)物质生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根据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它(新的)物质生成,因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故选:D。10.【答案】(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化学性质【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①性质是物质本来的属性,与是否发生反应无关;变化是物质的转化,物质没有相关性质,那么就不能执行相应的变化。应该是性质决定变化。②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性质是能被感观感知或利用仪器测知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湿衣服晾干了,描述的是一个变化。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为物理变化。(2)煤燃成了灰烬,描述的是一个变化。由于有新物质生产,因此为化学变化。(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一种性质。因为镁条的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个化学变化的过程而表现出来,因此为化学性质。11.【答案】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分析。【解答】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12.【答案】吸收或放出【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情况分析。【解答】根据文中的实例可知,化学反应中有的是吸热反应,有的是放热反应,故填:吸收或放出。13.【答案】+4;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生成。因为有新物质生成符合化学变化的特征。【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1)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2x + 4×(-2)=0,解得x =+4。(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这个情境中,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接触自燃,发生了化学反应。(3)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生成。因为有新物质生成符合化学变化的特征。14.【答案】变化I;碳原子、氧原子【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但是原子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即生成了新物质,即发生化学变化。变化Ⅱ中分子种类不变,即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则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15.【答案】(1)C(2)物理变化【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1)根据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直径比选择合适的圆片即可;(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2)水结冰的过程中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若要使其制作的水分子模型达到优秀,则要能区分原子种类、并符合原子实际比例,由资料可知,水的化学式H2O,水由两种元素组成,故要选用不同颜色卡片,氢原子直径0.53×10 10m,氧原子直径1.48×10 10m,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直径比约=1.48×10 10m:0.53×10 10m≈2.8:1=5.6:2,故选用直径为2cm和5.6cm的卡片,则应选用①④或②③,故选C;(2)水结冰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6.【答案】④;②;③;①【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解答】①汽油是易燃物品,描述的易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描述的颜色和气味,属于物理性质;④冰块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17.【答案】较低;气态或具有可燃性【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炭化越严重证明温度越高,焰心处未变色,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根据焰心导出的气体可以被点燃进行分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蜡烛燃烧实验,注意解题时主要利用了蜡烛火焰的特点。(1)根据图中的木条可以知道木条两边发黑但中间未变色,说明焰心温度低;(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但能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无明显现象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气态,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可燃性。18.【答案】(1)白色、质地较软、密度较小、导电性和传热性(2)容易与氧气作用;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铝的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描述;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应用19.【答案】①②④;③【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熔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解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故选①②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烧,故选③。20.【答案】①;②;③;④;⑤;⑥【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化学变化;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化学现象;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结论;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是用途。【分析】变化与性质的区别看叙述中有没有“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有”等词语,若有则是性质叙述,没有则是变化叙述;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结论指生成了新物质,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21.【答案】化学;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原理分析。【解答】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蓄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2.【答案】内能;化学能;化学能;内能【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解析】【分析】 根据物质变化中能量的变化分析。【解答】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可放出大量的热量,这两个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反应条件为高温或加热的反应中,内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将 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酸碱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