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下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八下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下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五课 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第一框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4.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6.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二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4.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
5.人民政协的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民族自治机关与中央的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的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3.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的重要性: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
3.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我国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国家的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现阶段,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
3.在我国,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例如,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人们还可以取得社会保障收入,获得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
一.国家权力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产生和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4.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事权;授予荣誉权。
三.国家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性质: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
2.人民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授予的。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3.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致力于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中央的关系: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行政机关如何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四.国家监察机关
1.国家监察机关性质: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各级监察机关的关系:我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法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
3.监察机关怎样行使职权?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5.监察机关的职责: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
监督是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责;调查公职人员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是监察委员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五.国家司法机关
(一)人民法院。
1.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2.人民法院的分类。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
3.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 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4.如何行使职权: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人民检察院。
1.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人民检察院的分类: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3.基本职权: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追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4.如何行使职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2.法治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
3.为什么自由需要限制?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也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导致混乱与伤害。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4.法治和自由的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5.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6怎样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7.怎样践行平等?要反对特权;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1.公平的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2.公平的重要性: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3.正义的含义: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4.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5.个人如何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6.个人如何守护正义?
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构建正义的大厦。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7.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核心价值。
附录:相关思维导图
1.我国政治制度“一根三基”
2.我国国家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