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跟踪练4选择题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INCLUDEPICTURE "25GA20.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GA20.TIF" \* MERGEFORMATINET1.图中( A )A.①地层化石可用于推测古地理环境B.④地层形成时间早于⑤地层C.②地层形成时间早于③地层D.⑤地层形成最晚2.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C )A.①地层—前寒武纪B.②地层—早古生代C.③地层—晚古生代D.④地层—中生代3.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和当时繁盛的植被对应正确是( B )A.晚古生代—藻类植物B.晚古生代—蕨类植物C.中生代—被子植物D.新生代—裸子植物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层化石能够反映生物的发展情况,可据其推测古地理环境,A正确;④地层覆盖在⑤地层之上,故其形成晚于⑤地层,B错误;同理,②地层形成时间晚于③地层,C错误;⑤地层位于最下层,形成时间最早,D错误。第2题,①地层含恐龙化石,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②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晚古生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错误;③地层含鱼类化石,鱼类繁盛于晚古生代,C正确;④地层含三叶虫化石,早古生代为三叶虫时代,D错误。第3题,藻类植物繁盛是在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晚古生代代表性植物为蕨类植物,中生代代表植物为裸子植物,新生代代表植物为被子植物。晚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当时蕨类植物繁盛,B正确。藏南地区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是西藏保存最年轻的海相沉积,指示着古海盆的消亡时间。位于藏南地区的古鲁浦剖面地层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下图示意古鲁浦剖面钙藻化石丰度及海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4~5题。INCLUDEPICTURE "25GA2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GA21.TIF" \* MERGEFORMATINET4.下列有关该地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海平面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钙藻化石丰度呈不断减少趋势B.海平面由深变浅再变深C.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灰岩段D.钙藻化石丰度与海水深度呈负相关5.钙藻化石丰度最大时,该地的海洋环境可能是( C )A.寒冷的浅海 B.寒冷的深海C.温暖的浅海 D.温暖的深海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数值越来越大,整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海平面的深度数值越来越小,整体呈现变浅的趋势,两者呈现负相关,A、B错误,D正确。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C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此时海水深度约为10 m,为浅海环境,钙藻生长需要温暖的环境。故选C。地幔柱是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通常直径100~150千米,由放射热积累导致地幔深部或核幔边界的物质升温上涌形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地理科研人员加大了对地幔柱的研究与合作。下图为地幔柱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INCLUDEPICTURE "26D8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1.TIF" \* MERGEFORMATINET6.在地幔柱上升过程中( C )A.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后立即折返回地幔下部,保障板块稳定B.地幔柱在地球内部的位置不断变化,随地球的自转不断向东移动C.地幔柱穿过地球坚硬的岩石地壳后,在地壳顶部形成火山活动D.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热量不断补充,物质温度自下而上不断升高7.世界各国地理科研人员加强对地幔柱的研究,有助于( A )A.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历程B.分析地球与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相互演化关系C.掌握地表自然植被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影响D.研究地表外力作用对外力地貌的形成演化作用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后没有立即返回地幔下部,而是可能继续上升,穿过地球坚硬的岩石地壳,在地壳顶部形成火山活动,A错误,C正确;地幔柱在地球内部的位置相对稳定,B错误;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压力不断释放,物质温度自下而上不断降低,D错误。第7题,地幔柱是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地幔柱喷出的物质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历程。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现有40亿~46亿岁,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他行星的结构,解决行星以至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8~9题。INCLUDEPICTURE "25YD6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5.TIF" \* MERGEFORMATINET8.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说明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物质来源于( C )A.恒星放射 B.行星撞击C.地球内部 D.星际物质9.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研究探知,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 A )A.上升 B.下降C.不变 D.无关解析:第8题,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而是后面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C正确。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上升,A正确。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10~11 题。INCLUDEPICTURE "25YD6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6.TIF" \* MERGEFORMATINET10.图中以集合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圆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则图中圆丙、椭圆丁分别代表的圈层是( B )A.生物圈、水圈B.大气圈、生物圈C.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11.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D.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圈层位于最底层,表示岩石圈;丙圈层分布最高且与甲圈层无交集,表示大气圈;丁圈层广泛分布于其他几个圈层,代表生物圈;乙圈层介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代表水圈。B正确。第11题,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A正确;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最大,B错误;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C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D正确。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一带发掘出3.1亿年前的木化石群,其中包含了大量鳞木类化石。据此完成12~13题。INCLUDEPICTURE "26D82.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2.TIF" \* MERGEFORMATINET12.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 D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可能含有恐龙化石 ③能记录地球演化历史 ④形成于泥盆纪时期A.②③ B.①④C.②④ D.①③13.含有鳞木类化石地层形成时期( C )A.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B.裸子植物繁盛C.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D.爬行动物盛行解析:第12题,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积岩中,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①正确;根据材料“3.1亿年前”可知,鳞木类主要在晚古生代,而恐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不可能含有恐龙化石,②错误;化石是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者,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当时的生物特征、生态环境等,从而反映地球的演化历程,③正确;鳞木类主要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不是泥盆纪,④错误。第13题,含有鳞木类化石地层形成时期为晚古生代。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是前寒武纪,A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B错误;晚古生代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D错误。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读图完成14~15题。INCLUDEPICTURE "25YD68.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8.TIF" \* MERGEFORMATINET14.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B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N附近区域变化显著C.由南向北逐渐增厚D.M区地形因素增厚显著15.关于图中N处环境的描述,可以确信的是( C )A.莫霍界面起伏大B.岩石圈较稳定C.滑坡、泥石流多发D.地震频率低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A、C错误;N附近区域等值线较密集,说明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显著,B正确;根据等值线特征,可知M区地壳厚度小于42、大于40,地形因素减薄显著,D错误。第1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N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圈不稳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多发,C正确,B、D错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莫霍界面起伏不大,A错误。在海陆变迁过程中,陆地面积基本不变,全球环境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据此完成16~17题。INCLUDEPICTURE "26D8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5.TIF" \* MERGEFORMATINET16.图中地质历史时期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A.Ⅰ—Ⅱ—Ⅲ B.Ⅲ—Ⅱ—ⅠC.Ⅰ—Ⅲ—Ⅱ D.Ⅱ—Ⅲ—Ⅰ17.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盛的时期分别是( B )A.Ⅰ、Ⅲ B.Ⅱ、ⅠC.Ⅱ、Ⅲ D.Ⅲ、Ⅰ解析:第16题,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统一的巨大陆块。中生代以来逐步解体,新生代形成现今的大陆、大洋,故Ⅲ是古生代,Ⅱ是中生代,Ⅰ是新生代。第17题,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中生代以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空前繁盛为特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 备 知 识 学 科 素 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形成。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4.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3.地理实践力:结合图像及野外考察,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INCLUDEPICTURE "梳理必备知识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梳理必备知识LLLA.TIF" \* MERGEFORMATINET一、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________年。(2)认识途径:研究_______是最主要的途径。(3)地层。①含义:具有____________的层状岩石。②地层层序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__________,后沉积的层在__________。③生物层序律: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__________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__________。[名师解惑]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________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②地质年代表。2.地球的演化历程地质历史时期 地理环境变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植物 动物前寒武纪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 蓝细菌 无 重要____时期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形成 裸子植物和陆地低等植物开始出现,______植物繁盛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出现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____成煤期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裸子植物兴盛 ______动物(恐龙)盛行,出现鸟类和哺乳动物 主要成煤期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______植物高度繁盛 ______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名师解惑] 生物演化规律(1)演变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空间分布规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3)兴衰规律: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生物大灭绝),出现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INCLUDEPICTURE "DA72.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A72.TIF" \* MERGEFORMATINET(1)地震波。①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叫地震波。②特性。分类 特点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P表示________ 固体、液体、气体 _____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表示________ ________ _____③波速变化。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平均______千米(大陆平均) 该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古登堡界面 约 ________千米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横波完全消失(2)圈层划分。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的变化。②界面:上图中A为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③圈层:由内向外C+D为________,E为________,F为地壳。INCLUDEPICTURE "DLD22学C.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LD22学C.TIF" \* MERGEFORMATINET[名师解惑] 地壳厚薄口诀海陆差异:大陆厚,海洋薄。地貌差异:山地厚,平原薄。海底差异:海岭厚,海沟薄。海拔差异:高处厚,低处薄。④岩石圈: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________组成,合称岩石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氧气。②意义:使得地球上的________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2)水圈。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②意义:________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①概念:地球表层________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范围: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③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答案自填] 46亿 地层 时间顺序 下上 简单 古地理环境 纪 显生宙前寒武 中生 成矿 蕨类 重要爬行 被子 哺乳 纵波 较快 横波 固体 较慢 33 增加 2 900下降 传播速度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地核 地幔 软流层 上地幔 岩石 氮气 温度 水 生物INCLUDEPICTURE "提升素养能力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提升素养能力LLLA.TIF" \* MERGEFORMATINET素养能力1 地球的演化历程INCLUDEPICTURE "典例领航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典例领航LLLA.TIF" \* MERGEFORMATINET(2024·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据此完成下题。INCLUDEPICTURE "26D73.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73.TIF" \* MERGEFORMATINET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D )A.古生代砂页岩B.古生代石灰岩C.中生代砂砾岩D.新生代沉积物【破题思路】 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INCLUDEPICTURE "素养提升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素养提升LLLA.TIF" \* MERGEFORMATINET1.岩石(地层)及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1)岩石(地层)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岩石(地层) 古地理环境含煤(石油)地层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 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 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 静水环境玄武岩 有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 岩浆活动频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环境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 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气候温暖,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动物化石 陆生环境2.地球的演化历程时间变化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冥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续上表海陆演变 前寒武纪 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中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大气变化 原始大气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现代大气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生物演化 动物演化 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植物演化 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INCLUDEPICTURE "四翼体验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四翼体验LLLA.TIF" \* MERGEFORMATINET松属是现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属,约113种,占松科的50%。下图表示松属多样性地质历史演化。据此完成1~2题。INCLUDEPICTURE "25YD5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59.TIF" \* MERGEFORMATINET1.松属物种多样性变化说明该物种能适应气候( A )A.变冷 B.变暖C.变干 D.变湿2.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D )A.全球大幅降温B.陆地大规模火山喷发C.联合古陆分离D.白垩纪末物种大灭绝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从白垩纪到第四纪,气候整体趋于变冷,松属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说明其能适应气候变冷,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古新世并未出现全球大幅降温,陆地上也并未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A、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古陆分离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对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影响不大,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白垩纪末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导致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D正确。2024年3月,浙江省东阳市首次发现小型兽脚类食肉恐龙足迹化石。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部分)。读图,完成3~4题。INCLUDEPICTURE "26D7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75.TIF" \* MERGEFORMATINET3.恐龙活动时期,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B )A.铁矿开始形成B.裸子植物繁盛C.人类开始出现D.三叶虫分布广4.恐龙化石形成,可推测当时的环境为( D )A.氧化环境 B.还原环境C.侵蚀环境 D.沉积环境解析:第3题,恐龙活动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B正确。铁矿等金属矿产多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时期,人类开始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三叶虫主要生活在早古生代时期,A、C、D错误。第4题,化石多在沉积岩地层中,恐龙化石形成,可推测当时的环境为沉积环境,D正确。素养能力2 地球的圈层结构INCLUDEPICTURE "典例领航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典例领航LLLA.TIF" \* MERGEFORMATINET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B.纵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C.古登堡界面以上是地壳,以下是地幔D.在莫霍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全部C.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液态水D.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破题思路】 (1)思路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思路2: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莫霍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2)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岩石圈主要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球表层的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表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INCLUDEPICTURE "素养提升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素养提升LLLA.TIF" \* MERGEFORMATINET1.地球的圈层结构INCLUDEPICTURE "DDL93.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DL93.TIF" \* MERGEFORMATINET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INCLUDEPICTURE "DDL93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DL93A.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四翼体验LLL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四翼体验LLLA.TIF" \* MERGEFORMATINET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四川省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据此完成1~2题。INCLUDEPICTURE "26D7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76.TIF" \* MERGEFORMATINET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是( A )A.甲层 B.乙层C.丙层 D.丁层2.预警信息中倒计时越短,表明( B )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甲层中,A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INCLUDEPICTURE "25GA1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GA19.TIF" \* MERGEFORMATINET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C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C.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4.④圈层的特点是( A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B.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D.由海洋、河流、湖泊等组成解析:第3题,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③能提供水源,应为水圈;②对④产生降水过程,应为大气圈;①对②提供氧气,应为生物圈。故①②③应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可推断④应为岩石圈,C正确。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④圈层为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A正确。岩浆发源于地幔,并非岩石圈,B错误。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非岩石圈特点,C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非岩石圈特点,D错误。课时跟踪练选择题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INCLUDEPICTURE "25GA20.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GA20.TIF" \* MERGEFORMATINET1.图中( A )A.①地层化石可用于推测古地理环境B.④地层形成时间早于⑤地层C.②地层形成时间早于③地层D.⑤地层形成最晚2.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C )A.①地层—前寒武纪B.②地层—早古生代C.③地层—晚古生代D.④地层—中生代3.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和当时繁盛的植被对应正确是( B )A.晚古生代—藻类植物B.晚古生代—蕨类植物C.中生代—被子植物D.新生代—裸子植物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层化石能够反映生物的发展情况,可据其推测古地理环境,A正确;④地层覆盖在⑤地层之上,故其形成晚于⑤地层,B错误;同理,②地层形成时间晚于③地层,C错误;⑤地层位于最下层,形成时间最早,D错误。第2题,①地层含恐龙化石,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②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晚古生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错误;③地层含鱼类化石,鱼类繁盛于晚古生代,C正确;④地层含三叶虫化石,早古生代为三叶虫时代,D错误。第3题,藻类植物繁盛是在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晚古生代代表性植物为蕨类植物,中生代代表植物为裸子植物,新生代代表植物为被子植物。晚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当时蕨类植物繁盛,B正确。藏南地区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是西藏保存最年轻的海相沉积,指示着古海盆的消亡时间。位于藏南地区的古鲁浦剖面地层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下图示意古鲁浦剖面钙藻化石丰度及海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4~5题。INCLUDEPICTURE "25GA2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GA21.TIF" \* MERGEFORMATINET4.下列有关该地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海平面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钙藻化石丰度呈不断减少趋势B.海平面由深变浅再变深C.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灰岩段D.钙藻化石丰度与海水深度呈负相关5.钙藻化石丰度最大时,该地的海洋环境可能是( C )A.寒冷的浅海 B.寒冷的深海C.温暖的浅海 D.温暖的深海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数值越来越大,整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海平面的深度数值越来越小,整体呈现变浅的趋势,两者呈现负相关,A、B错误,D正确。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C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钙藻化石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此时海水深度约为10 m,为浅海环境,钙藻生长需要温暖的环境。故选C。地幔柱是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通常直径100~150千米,由放射热积累导致地幔深部或核幔边界的物质升温上涌形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地理科研人员加大了对地幔柱的研究与合作。下图为地幔柱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INCLUDEPICTURE "26D8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1.TIF" \* MERGEFORMATINET6.在地幔柱上升过程中( C )A.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后立即折返回地幔下部,保障板块稳定B.地幔柱在地球内部的位置不断变化,随地球的自转不断向东移动C.地幔柱穿过地球坚硬的岩石地壳后,在地壳顶部形成火山活动D.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热量不断补充,物质温度自下而上不断升高7.世界各国地理科研人员加强对地幔柱的研究,有助于( A )A.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历程B.分析地球与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相互演化关系C.掌握地表自然植被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影响D.研究地表外力作用对外力地貌的形成演化作用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后没有立即返回地幔下部,而是可能继续上升,穿过地球坚硬的岩石地壳,在地壳顶部形成火山活动,A错误,C正确;地幔柱在地球内部的位置相对稳定,B错误;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压力不断释放,物质温度自下而上不断降低,D错误。第7题,地幔柱是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地幔柱喷出的物质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物质运动和地球演化历程。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现有40亿~46亿岁,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他行星的结构,解决行星以至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8~9题。INCLUDEPICTURE "25YD6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5.TIF" \* MERGEFORMATINET8.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说明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物质来源于( C )A.恒星放射 B.行星撞击C.地球内部 D.星际物质9.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研究探知,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 A )A.上升 B.下降C.不变 D.无关解析:第8题,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而是后面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C正确。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上升,A正确。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10~11 题。INCLUDEPICTURE "25YD6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6.TIF" \* MERGEFORMATINET10.图中以集合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圆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则图中圆丙、椭圆丁分别代表的圈层是( B )A.生物圈、水圈B.大气圈、生物圈C.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11.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D.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圈层位于最底层,表示岩石圈;丙圈层分布最高且与甲圈层无交集,表示大气圈;丁圈层广泛分布于其他几个圈层,代表生物圈;乙圈层介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代表水圈。B正确。第11题,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A正确;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最大,B错误;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C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D正确。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一带发掘出3.1亿年前的木化石群,其中包含了大量鳞木类化石。据此完成12~13题。INCLUDEPICTURE "26D82.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2.TIF" \* MERGEFORMATINET12.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 D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可能含有恐龙化石 ③能记录地球演化历史 ④形成于泥盆纪时期A.②③ B.①④C.②④ D.①③13.含有鳞木类化石地层形成时期( C )A.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B.裸子植物繁盛C.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D.爬行动物盛行解析:第12题,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积岩中,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①正确;根据材料“3.1亿年前”可知,鳞木类主要在晚古生代,而恐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所以含有鳞木类化石的地层不可能含有恐龙化石,②错误;化石是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者,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当时的生物特征、生态环境等,从而反映地球的演化历程,③正确;鳞木类主要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不是泥盆纪,④错误。第13题,含有鳞木类化石地层形成时期为晚古生代。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是前寒武纪,A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B错误;晚古生代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D错误。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读图完成14~15题。INCLUDEPICTURE "25YD68.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YD68.TIF" \* MERGEFORMATINET14.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B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N附近区域变化显著C.由南向北逐渐增厚D.M区地形因素增厚显著15.关于图中N处环境的描述,可以确信的是( C )A.莫霍界面起伏大B.岩石圈较稳定C.滑坡、泥石流多发D.地震频率低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A、C错误;N附近区域等值线较密集,说明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显著,B正确;根据等值线特征,可知M区地壳厚度小于42、大于40,地形因素减薄显著,D错误。第1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N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圈不稳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多发,C正确,B、D错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莫霍界面起伏不大,A错误。在海陆变迁过程中,陆地面积基本不变,全球环境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据此完成16~17题。INCLUDEPICTURE "26D8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D85.TIF" \* MERGEFORMATINET16.图中地质历史时期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A.Ⅰ—Ⅱ—Ⅲ B.Ⅲ—Ⅱ—ⅠC.Ⅰ—Ⅲ—Ⅱ D.Ⅱ—Ⅲ—Ⅰ17.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盛的时期分别是( B )A.Ⅰ、Ⅲ B.Ⅱ、ⅠC.Ⅱ、Ⅲ D.Ⅲ、Ⅰ解析:第16题,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统一的巨大陆块。中生代以来逐步解体,新生代形成现今的大陆、大洋,故Ⅲ是古生代,Ⅱ是中生代,Ⅰ是新生代。第17题,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中生代以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空前繁盛为特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 备 知 识 学 科 素 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形成。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4.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3.地理实践力:结合图像及野外考察,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01梳理必备知识一、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__________年。(2)认识途径:研究_________是最主要的途径。46亿地层(3)地层。①含义:具有______________的层状岩石。②地层层序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____________,后沉积的层在____________。③生物层序律: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____________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____________。时间顺序下上简单古地理环境[名师解惑]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__________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纪②地质年代表。显生宙前寒武中生2.地球的演化历程地质历史时期 地理环境变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植物 动物前寒武纪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 蓝细菌 无 重要______时期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形成 裸子植物和陆地低等植物开始出现,________植物繁盛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出现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______成煤期成矿蕨类重要地质历史时期 地理环境变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植物 动物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裸子植物兴盛 ________动物(恐龙)盛行,出现鸟类和哺乳动物 主要成煤期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________植物高度繁盛 ________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爬行被子哺乳[名师解惑] 生物演化规律(1)演变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空间分布规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3)兴衰规律: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生物大灭绝),出现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①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叫地震波。②特性。分类 特点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P表示__________ 固体、液体、气体 _______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表示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纵波较快横波固体较慢③波速变化。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平均________千米(大陆平均) 该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__古登堡界面 约 __________千米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__,横波完全消失33增加2 900下降(2)圈层划分。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的变化。②界面:上图中A为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③圈层:由内向外C+D为__________,E为__________,F为地壳。传播速度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核地幔软流层[名师解惑] 地壳厚薄口诀海陆差异:大陆厚,海洋薄。地貌差异:山地厚,平原薄。海底差异:海岭厚,海沟薄。海拔差异:高处厚,低处薄。④岩石圈:__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__________组成,合称岩石圈。上地幔 岩石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氧气。②意义:使得地球上的__________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氮气温度(2)水圈。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②意义:__________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水(3)生物圈。①概念:地球表层__________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范围: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③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生物提升素养能力02素养能力1 地球的演化历程 (2024·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据此完成下题。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A.古生代砂页岩B.古生代石灰岩C.中生代砂砾岩D.新生代沉积物【破题思路】 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在____代。√新生1.岩石(地层)及化石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1)岩石(地层)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岩石(地层) 古地理环境含煤(石油)地层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卵砾岩 河流发育,河流落差较大石灰岩 温暖的浅海环境页岩 静水环境玄武岩 有火山活动有色金属矿产 岩浆活动频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环境三叶虫、鱼、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环境珊瑚化石 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恐龙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气候温暖,植被茂密鸟类或哺乳动物化石 陆生环境2.地球的演化历程时间变化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冥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海陆演变 前寒武纪 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中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大气变化 原始大气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现代大气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生物演化 动物演化 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植物演化 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松属是现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属,约113种,占松科的50%。下图表示松属多样性地质历史演化。据此完成1~2题。1.松属物种多样性变化说明该物种能适应气候( )A.变冷 B.变暖C.变干 D.变湿解析:读图可知,从白垩纪到第四纪,气候整体趋于变冷,松属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说明其能适应气候变冷,A正确。√√2.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大幅降温 B.陆地大规模火山喷发C.联合古陆分离 D.白垩纪末物种大灭绝解析:读图可知,古新世并未出现全球大幅降温,陆地上也并未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A、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古陆分离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对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的影响不大,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白垩纪末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导致古新世松属多样性急剧减少,D正确。√2024年3月,浙江省东阳市首次发现小型兽脚类食肉恐龙足迹化石。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部分)。读图,完成3~4题。3.恐龙活动时期,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铁矿开始形成 B.裸子植物繁盛C.人类开始出现 D.三叶虫分布广解析:恐龙活动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B正确。铁矿等金属矿产多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时期,人类开始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三叶虫主要生活在早古生代时期,A、C、D错误。√4.恐龙化石形成,可推测当时的环境为( )A.氧化环境 B.还原环境C.侵蚀环境 D.沉积环境解析:化石多在沉积岩地层中,恐龙化石形成,可推测当时的环境为沉积环境,D正确。√素养能力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B.纵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C.古登堡界面以上是地壳,以下是地幔D.在莫霍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破题思路】 思路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__,__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__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思路2:地幔位于____界面以下、______界面以上。在____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慢横纵莫霍古登堡莫霍(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全部C.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液态水D.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破题思路】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____和____。岩石圈主要由__________和地壳组成。__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地球表层的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____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表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氮气氧气上地幔顶部水生物1.地球的圈层结构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四川省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是( )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甲层中,A正确。√2.预警信息中倒计时越短,表明( )A.震级越大B.距震中越近C.震源越深D.烈度越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C.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解析: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③能提供水源,应为水圈;②对④产生降水过程,应为大气圈;①对②提供氧气,应为生物圈。故①②③应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可推断④应为岩石圈,C正确。√4.④圈层的特点是(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B.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D.由海洋、河流、湖泊等组成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④圈层为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A正确。岩浆发源于地幔,并非岩石圈,B错误。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非岩石圈特点,C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非岩石圈特点,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doc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课时跟踪练4含答案(教师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