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期末模拟练习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期末模拟练习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期末模拟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根据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 B. 大脑皮层主要由图中的神经组织构成
C. 人体内的血液属于图中的结缔组织 D. 细胞分化可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关于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①这种生物可以用来酿酒,它的名称是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 ①②④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①②④有成形的细胞核
C. 生物③是细菌,进行出芽生殖;有些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
D. 生物④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3.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氢气作为火炬的燃料,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如图所示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没有生成新物质
B. 反应前后所有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C.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分子个数比为3:1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5.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 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 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 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6.某同学认为“O2”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表示氧元素;②表示氧气这种物质;③表示1个氧分子;④表示2个氧原子;⑤表示氧气是一种无色气体;⑥表示1个氧分子里有2个氧原子。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⑤⑥
7.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 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
B. 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
C. 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
D. 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8.《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9.某次油价调整日消息:本周五零时,将汽油价格每吨提高200元,测算出零售价格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5元。据此估测,92号汽油的密度为(不考虑92号汽油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密度的变化)()
A. 0.80×103 kg/m3 B. 0.70×103 kg/m3 C. 0.72×103 kg/m3 D. 0.75×103 kg/m3
10.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与图序相符的是()
A. 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 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 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 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11.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分,下列关于根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幼根生长主要依靠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B. 根冠是根最前端的帽状结构,具有保护的作用
C. 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裂能力很强的分生区
D.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内部有些细胞形成了导管
1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绿色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植物通过根尖根毛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B. 植物通过筛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片
C. 植物茎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属于输导组织
D.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落入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13.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两个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热气排出试管外
B. 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 图乙实验加热新鲜土壤后其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D. 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只能使用图乙实验后的土壤
14.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 植物体→组织→器官→细胞 B. 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C. 细胞→系统→器官→组织→植物体 D.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5.以下哪种金属加工工艺主要是通过对金属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来获得所需形状()
A. 铸造 B. 锻造 C. 焊接 D. 切削加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17,22,两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39分。
16.如图所示是生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图乙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甲多了一个________的发育阶段。
(2)图丙中新生命与母体是通过________(填数字)进行物质交换的。
(3)图丁中表现了绿色开花植物受精的过程,其中受精后的________(填序号)能够发育成种子。
(4)图戊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青蛙的幼体用________呼吸,所以只能生活在水中。
17.小强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土豆的密度,由于土豆太大,不能放入量筒中,他将土豆切下来一小块进行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调节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移动,使横梁水平平衡。
(2)将土豆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土豆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用量筒测出土豆块的体积为40 cm3。
(4)该土豆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18.科学学科注重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微观角度看,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
(2)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已知钠的核电荷数为11,溴(Br)的核电荷数为35]
①微粒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②五种粒子中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③微粒B和E对应元素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下列有关氯化钠(NaCl)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
b.氯化钠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氯化钠属于化合物
1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B、H两地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1.5 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4)如果E处附近有一处溶洞,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该处有丰富的________岩,并且受到________作用。
20.如图甲所示(省略支撑装备),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方方对其现象进行了分析: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情况如图___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水的沸点_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21.植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植物体对水的吸收、运输、利用、散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吸水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当根毛区细胞液浓度 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土壤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吸收后,会先后进入根部、茎部导管向上运输,导管位于 ______ 。
(3)水稻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谷粒的生长和发育较快,该期间水稻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______ 作用。
2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从海水中可提取许多应用于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物质和原料。
(1)图甲所示为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图中水蒸气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 。
(2)图乙为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右侧海水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有些溶质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加压后,图乙装置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小科想确定淡化后的水中是否还含有氯离子,应选用 ______ 和稀硝酸来检测。
(3)图丙是粗盐提纯的有关操作,正确操作顺序是 ______ (填字母)。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23.小明设计了一个细菌培养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步骤一:取三个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分别标记为甲、乙、丙。将三个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
步骤二:洗手前用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甲培养基上涂抹一下;洗手后用另一只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乙培养基上涂抹一下;丙培养基不涂抹。加盖封好后,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下培养(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过程,你认为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培养皿的作用是_________,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须经_________处理。
(3)预期几天后,三个培养皿中细菌菌落最多的是_________。
(4)与真菌相比,细菌细胞的结构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5)青霉素对动物细胞和人体细胞没有杀伤能力,但却有杀灭细菌细胞的作用,请你联系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来推测,可能是因为青霉素对细菌细胞中的_________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24.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科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现象分析】
(1)氨气是由 ______ 构成的。
(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______ 。
(4)【改进创新】小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所示实验,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25.某科技小组为了比较“泡沫塑料和棉花的保温性能”,用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热水等器材进行实验。把小烧杯放进大烧杯中,在两个烧杯之间塞满保温材料,将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热水倒入小烧杯中,盖好插有温度计的盖子。实验装置如图Ⅰ所示:
(1)盖子上有水珠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现象,该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
(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了甲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图像,并描出了乙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坐标点。
①请在图Ⅱ所示的方格纸上,将乙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图像补充完整。
②根据图像可知,保温性能更好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像,可知当时的室温为________。
(4)由表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选择温度计的依据为测温物质的凝固点、沸点等,属于________(选填“物体”或“化学”)性质的用途。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6.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一长、宽、厚均为5 cm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3)若发现V1________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7.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28.某生产化肥碳酸氢铵的企业做了一个大型户外广告,如表,请根据相关信息计算:
(1)写出组成碳酸氢铵(NH4HCO3)物质的二种离子的符号 ______ 。
宇宙牌化肥 国际首创
主要成分 碳酸氢铵
含氮量全球化肥之首 27.1%
净重 50kg/袋
“宇宙”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荣誉出品
(2)小傅同学通过计算发现该广告是虚假广告。请写出小傅同学的计算过程和判断依据。 ______
(3)小傅同学认为此广告会坑害农民,向有关部门反映,对该产品取样分析后发现氮元素质量分数仅为10.0%,则该产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精确到0.1%)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9.(本小题10分)
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3D打印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科学家康裕建教授将“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轰动。康教授首先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如图所示)。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1)选择干细胞作为打印材料的理由: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选填“分裂”“生长”或“分化”)成各类细胞,如图中a为________细胞。
(2)从结构层次上看,“3D生物打印的血管”属于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D生物打印技术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30.(本小题8分)
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期末模拟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根据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 B. 大脑皮层主要由图中的神经组织构成
C. 人体内的血液属于图中的结缔组织 D. 细胞分化可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略
2.关于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①这种生物可以用来酿酒,它的名称是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B. ①②④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①②④有成形的细胞核
C. 生物③是细菌,进行出芽生殖;有些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
D. 生物④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答案】C
【解析】略
3.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氢气作为火炬的燃料,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如图所示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没有生成新物质
B. 反应前后所有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C.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分子个数比为3:1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略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答案】C
【解析】解: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说法正确;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说法正确;
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说法错误;
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有关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太空电解水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技术将飞船废水中的水分和氧气分离出来,装置如图,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B. 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 气体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 导管a、b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答案】D
【解析】解:A、通过供水膜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是因为供水膜能保证只有水分子通过,故选项正确。
B、水的导电性很差,水中添加电解质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C、气体b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部分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正确。
D、导管a、b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之比约为2:1,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D。
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某同学认为“O2”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表示氧元素;②表示氧气这种物质;③表示1个氧分子;④表示2个氧原子;⑤表示氧气是一种无色气体;⑥表示1个氧分子里有2个氧原子。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B
【解析】略
7.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 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
B. 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
C. 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
D. 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答案】D
【解析】略
8.《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略
9.某次油价调整日消息:本周五零时,将汽油价格每吨提高200元,测算出零售价格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5元。据此估测,92号汽油的密度为(不考虑92号汽油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密度的变化)()
A. 0.80×103 kg/m3 B. 0.70×103 kg/m3 C. 0.72×103 kg/m3 D. 0.75×103 kg/m3
【答案】D
【解析】略
10.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与图序相符的是()
A. 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 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 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 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答案】B
【解析】略
11.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分,下列关于根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幼根生长主要依靠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B. 根冠是根最前端的帽状结构,具有保护的作用
C. 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裂能力很强的分生区
D.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内部有些细胞形成了导管
【答案】C
【解析】略
1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绿色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植物通过根尖根毛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B. 植物通过筛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片
C. 植物茎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属于输导组织
D.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落入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答案】B
【解析】略
13.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两个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热气排出试管外
B. 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 图乙实验加热新鲜土壤后其质量减小,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D. 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只能使用图乙实验后的土壤
【答案】B
【解析】略
14.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 植物体→组织→器官→细胞 B. 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C. 细胞→系统→器官→组织→植物体 D.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答案】D
【解析】解: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故选:D。
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再组成组织,构成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的组织再组成器官,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由这六大器官直接构成整个绿色开花植物体.可见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本题主要考查了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5.以下哪种金属加工工艺主要是通过对金属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来获得所需形状()
A. 铸造 B. 锻造 C. 焊接 D. 切削加工
【答案】B
【解析】锻造是利用压力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铸造是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型腔中,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的一种加工方法;切削加工是利用切削工具从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9分。
16.如图所示是生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图乙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甲多了一个________的发育阶段。
(2)图丙中新生命与母体是通过________(填数字)进行物质交换的。
(3)图丁中表现了绿色开花植物受精的过程,其中受精后的________(填序号)能够发育成种子。
(4)图戊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青蛙的幼体用________呼吸,所以只能生活在水中。
【答案】(1)蛹( 2)1和2 (3)④( 4)变态发育鳃
【解析】略
17.小强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土豆的密度,由于土豆太大,不能放入量筒中,他将土豆切下来一小块进行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调节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移动,使横梁水平平衡。
(2)将土豆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土豆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用量筒测出土豆块的体积为40 cm3。
(4)该土豆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答案】(1)右( 2)42.4 (4)1.06
【解析】(2)由图乙可知,砝码的总质量为20 g+20 g=40 g,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读数为2.4 g,则土豆的质量为40 g+2.4 g=42.4 g。(4)该土豆的密度。
18.科学学科注重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微观角度看,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
(2)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已知钠的核电荷数为11,溴(Br)的核电荷数为35]
①微粒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②五种粒子中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③微粒B和E对应元素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下列有关氯化钠(NaCl)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
b.氯化钠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氯化钠属于化合物
【答案】(1)钠( 2)①失去② C ③NaBr (3)ab
【解析】略
1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B、H两地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1.5 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4)如果E处附近有一处溶洞,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该处有丰富的________岩,并且受到________作用。
【答案】(1)鞍部山谷( 2)B B处等高线比H处密集( 3)西南 225 (4)石灰流水溶蚀(或流水侵蚀)
【解析】(1)A地为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是鞍部,B地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因此乙山位于甲山的西南方向。(4)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1.5 cm,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1.5 cm×15000=22500 cm=225 m。
20.如图甲所示(省略支撑装备),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方方对其现象进行了分析: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情况如图___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水的沸点_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答案】乙不变低于
【解析】略
21.植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植物体对水的吸收、运输、利用、散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吸水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当根毛区细胞液浓度 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土壤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吸收后,会先后进入根部、茎部导管向上运输,导管位于 ______ 。
(3)水稻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谷粒的生长和发育较快,该期间水稻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______ 作用。
【答案】大于 木质部 蒸腾
【解析】解:(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大,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是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2)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3)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促进了地球的水循环。因此,水稻从根系吸收进来的大量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大于;
(2)木质部;
(3)蒸腾。
(1)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3)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
理解植物失水和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系、及茎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2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从海水中可提取许多应用于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物质和原料。
(1)图甲所示为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图中水蒸气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 。
(2)图乙为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右侧海水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有些溶质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加压后,图乙装置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小科想确定淡化后的水中是否还含有氯离子,应选用 ______ 和稀硝酸来检测。
(3)图丙是粗盐提纯的有关操作,正确操作顺序是 ______ (填字母)。
【答案】汽化(或蒸发);
变大;硝酸银溶液;
BCA
【解析】解:(1)图甲中海水变成水蒸气,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汽化(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故答案为:汽化(或蒸发)。
(2)海水淡化时,利用膜分离技术,水分子能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溶质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由于部分水分子进入左侧淡水池,右侧海水中溶剂(水)的质量减少。
溶质质量分数×100%,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检验氯离子通常使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因为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如果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产生白色沉淀,就说明水中含有氯离子。故答案为:变大;硝酸银溶液。
(3)粗盐提纯的步骤为: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溶解)、C(过滤)、A(蒸发)。故答案为:BCA。
(1)根据图甲信息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分析。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
(3)粗盐提纯的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23.小明设计了一个细菌培养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步骤一:取三个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分别标记为甲、乙、丙。将三个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
步骤二:洗手前用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甲培养基上涂抹一下;洗手后用另一只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乙培养基上涂抹一下;丙培养基不涂抹。加盖封好后,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下培养(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过程,你认为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培养皿的作用是_________,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须经_________处理。
(3)预期几天后,三个培养皿中细菌菌落最多的是_________。
(4)与真菌相比,细菌细胞的结构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5)青霉素对动物细胞和人体细胞没有杀伤能力,但却有杀灭细菌细胞的作用,请你联系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来推测,可能是因为青霉素对细菌细胞中的_________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答案】(1)洗手是否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2)对照高温灭菌( 3)甲( 4)成形的细胞核( 5)细胞壁
【解析】略
24.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科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现象分析】
(1)氨气是由 ______ 构成的。
(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______ 。
(4)【改进创新】小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所示实验,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答案】(1)(氨)分子
(2)(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进行对照
(4)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合理即可)
【解析】解:(1)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氨分子;
(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原因是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再进入B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进行对照,便于得出结论;故答案为:进行对照;
(4)【改进创新】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从试管口往试管底部运动,溶于滤纸条的水中形成氨水,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的无色酚酞溶液依次变为红色;故答案为: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合理即可)。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
25.某科技小组为了比较“泡沫塑料和棉花的保温性能”,用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热水等器材进行实验。把小烧杯放进大烧杯中,在两个烧杯之间塞满保温材料,将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热水倒入小烧杯中,盖好插有温度计的盖子。实验装置如图Ⅰ所示:
(1)盖子上有水珠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现象,该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
(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了甲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图像,并描出了乙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坐标点。
①请在图Ⅱ所示的方格纸上,将乙装置中的水温与时间的图像补充完整。
②根据图像可知,保温性能更好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像,可知当时的室温为________。
(4)由表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选择温度计的依据为测温物质的凝固点、沸点等,属于________(选填“物体”或“化学”)性质的用途。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答案】(1)液化物理
(2)①如图所示。
②泡沫塑料 降低相同的温度,装置甲的用时更长(或装置甲温度降低得慢) (3)20℃ (4)水银 物理
【解析】略
26.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一长、宽、厚均为5 cm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3)若发现V1________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答案】(1)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 (3)大于
【解析】略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7.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答案】(1)400cm3 (2)100cm3 (3)1160g
【解析】略
28.某生产化肥碳酸氢铵的企业做了一个大型户外广告,如表,请根据相关信息计算:
(1)写出组成碳酸氢铵(NH4HCO3)物质的二种离子的符号 ______ 。
宇宙牌化肥 国际首创
主要成分 碳酸氢铵
含氮量全球化肥之首 27.1%
净重 50kg/袋
“宇宙”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荣誉出品
(2)小傅同学通过计算发现该广告是虚假广告。请写出小傅同学的计算过程和判断依据。 ______
(3)小傅同学认为此广告会坑害农民,向有关部门反映,对该产品取样分析后发现氮元素质量分数仅为10.0%,则该产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精确到0.1%)
【答案】NH4+和HCO3- 纯NH4HCO3中含氮量为:×100%≈17.7%<27.1%,实际碳酸氢铵化肥产品中的含氮量不可能超过17.7%,所以是虚假广告
【解析】解:(1)碳酸氢铵由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离子符号是:NH4+和HCO3-;
(2)纯NH4HCO3中含氮量为:×100%≈17.7%<27.1%,实际碳酸氢铵化肥产品中的含氮量不可能超过17.7%,所以是虚假广告;
(3)该产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56.5%;
答:该产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56.5%。
故答案为:(1)NH4+和HCO3-;
(2)纯NH4HCO3中含氮量为:×100%≈17.7%<27.1%,实际碳酸氢铵化肥产品中的含氮量不可能超过17.7%,所以是虚假广告;
(3)56.5%。
(1)碳酸氢铵由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写出其离子符号即可;
(2)根据碳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3)根据纯度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纯度计算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难度较大。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9.(本小题10分)
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3D打印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科学家康裕建教授将“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轰动。康教授首先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如图所示)。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1)选择干细胞作为打印材料的理由: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选填“分裂”“生长”或“分化”)成各类细胞,如图中a为________细胞。
(2)从结构层次上看,“3D生物打印的血管”属于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D生物打印技术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答案】(1)分化神经( 2)器官血管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的( 3)制造工业零部件的3D模型(或打印人体细胞,合理即可)
【解析】略
30.(本小题8分)
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袋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解析】(1)在垃圾降解过程中,细菌等微生物能把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所以其功能是分解有机物。
(2)“垃圾袋装化”会造成白色污染。因为塑料袋等人工合成材料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很难被微生物分解,长期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阻碍植物根系生长,进而对环境产生危害。
(3)垃圾分类处理有诸多好处。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开后,可对可回收的钢铁、有色金属、玻璃等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对不同垃圾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能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做到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答案
1. D 2. C 3. D 4. C 5. D 6. B 7. D
8. C 9. D 10. B 11. C 12. B 13. B 14. D
15. B
16. (1)蛹( 2)1和2 (3)④( 4)变态发育鳃
17. (1)右( 2)42.4 (4)1.06
18. (1)钠( 2)①失去② C ③NaBr (3)ab
19. (1)鞍部山谷( 2)B B处等高线比H处密集( 3)西南 225 (4)石灰流水溶蚀(或流水侵蚀)
20. 乙不变低于
21. 大于 木质部 蒸腾
22. 汽化(或蒸发);
变大;硝酸银溶液;
BCA
23. (1)洗手是否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2)对照高温灭菌( 3)甲( 4)成形的细胞核( 5)细胞壁
24. (1)(氨)分子
(2)(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进行对照
(4)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合理即可)
25. (1)液化物理
(2)①如图所示。
②泡沫塑料 降低相同的温度,装置甲的用时更长(或装置甲温度降低得慢) (3)20℃ (4)水银 物理
26. (1)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 (3)大于
27. (1)400cm3 (2)100cm3 (3)1160g
28. NH4+和HCO3- 纯NH4HCO3中含氮量为:×100%≈17.7%<27.1%,实际碳酸氢铵化肥产品中的含氮量不可能超过17.7%,所以是虚假广告
29. (1)分化神经( 2)器官血管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的( 3)制造工业零部件的3D模型(或打印人体细胞,合理即可)
30. (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袋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