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辨析文章论点,理解“怀疑”精神。2. 梳理论证结构,感受严密逻辑。3. 品析文中词句,探究论证艺术。4.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理性表达。教学重点:1. 抓关键词或中心句辨析论点、梳理论证结构。2. 品析文中具体,分析论证方法,体会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教学难点:阅读文本,联系生活,学会理性表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课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孟子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国古代先贤早已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种洒遍中华大地。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做思辨小达人”主题活动,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希望同学们跟随顾颉刚开始思辨者的探索之旅。教师课件出示“作者小档案”,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意义。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主要作品《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掀起了“古史辨”的运动。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得来的。他用“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一生与“怀疑”相伴,终成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是顾颉刚结合自身经验和论战体会创作而成,更是对怀疑精神这一治学品质的深刻阐释,也是我们探寻思辨之光的起点。二、学习任务一——辨析论点,初识“怀疑”精神(一)学生默读课文,读题目,勾画出能概括各段内容的中心句,辨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师课件展示如下“知识链接”,为学生提供辨析论点的学习支架。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1)判断原则:①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②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2)有的题目是短语构成,如并列短语,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敬业与乐业》,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即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二)学生交流展示,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1.题目:怀疑与学问分析:题目是并列短语,文章在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2.从第1段、第2段引用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以及各段中心句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怀疑”“学问”来看,可以用引用的名言直接做论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将论点概括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可以说是开宗明义,观点鲜明。三、学习任务二——梳理结构,感受逻辑严密活动一:细读课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图表。(课后练习二)讨论明确:分论点:(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文章整体结构是先总后分,从关联词“不仅……也”、句中关键词“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可以判断出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活动二:朗读第6段,划分层次,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然后从反正两方面说理阐述了为什么;接着列举清代大文学家戴震疑《大学》的事例,引用法国哲学家迪卡儿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从一切学问家做学问到科学的新发明、哲学的新理论,美术的新发明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的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的精神。从局部来看,第六段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论证的,可谓“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四、学习任务三——品读词句,探究论证艺术活动一:文中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在文中做批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道理论证:引用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运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怀疑精神在学问方面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等事例,具体地论证了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教师总结:论据充足,方法多样,论证有力。活动二: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红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思考:(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讨论明确:(1)不绝对,“一切” 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有怀疑精神,突出了“怀疑”对“学问”的重要作用。(2)顺序不能调整。四个带有“常常”的短句,从“怀疑”到“辩论”到“评判”到“修正”体现了认知事物的规律,构成了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体现出从怀疑到修正的治学过程,语言表达严谨,逻辑性很强。五、学习任务四——联系生活,学会理性表达活动一:这是小语同学为本文补充的论据,你认为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活动二:交流观察到的一则广告或者传闻,分析其值得怀疑的地方。六、课堂小结学生用下列句式总结学习收获——我是思辨小达人怀疑是……我跟着顾颉刚从《怀疑与学问中》学到了理性表达的技巧……教师寄语:毛主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批判地吸收”。今天,我们读的书、学的知识,甚至传承的文化,都是过去文明的积累,我们需要保持怀疑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辨伪去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七、作业设计(一)基础性作业:制作名言警句摘录卡。摘抄文中所引用的名言,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按照“名言警句+作者、出处+阅读感悟”的形式进行整理。(二)提高性作业:独立思考,完成小练笔。有的学生说:“刷题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杀技。”你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谨,语言准确严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