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9张PPT)第一课时文化常识积累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 《易》《春秋》。一、《论语》《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二、《孟子》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思想三、《庄子》《庄子》是战国 中期思想家,庄子 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 篇。庄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庄子学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道家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 “安时而处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四、《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而又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次,是“工于记言”《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清代学者朱彝尊评价《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史事。《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五、《史记》《史记》体例“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世家”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为两大类:(1)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个阶层。(2)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表”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史记》评价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金圣叹—司马迁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国语》(左丘明)《汉书》(班固)《左传》《史记》单击添加标题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 》《 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第二课时研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宣言——导语:你了解孔子的智慧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育智慧: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解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陪侍长者而坐课文脉络全文思路弟子四人各是如何述志的?结合课文分析弟子四人的志向和性格特点,并和同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阅读任务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阅读任务人物 志 侧重点 性格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国有勇知方侧重强国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小国可使足民侧重富民性格谨慎、谦虚、自知愿学而为小相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浴风咏于暮春春游图温文尔雅,性格从容洒脱熟读课文,课下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志”是什么?作业布置第三课时研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孔子对他的四个学生是如何评价的?阅读任务人物 志 侧重点 性格 孔子的态度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国有勇知方侧重强国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哂小国可使足民侧重富民性格谨慎、谦虚、自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叹愿学而为小相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惜浴风咏于暮春春游图温文尔雅,性格从容洒脱吾与点也与¤夫子为何“与”点?三 还是在讲“治国”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以礼治国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今天看来,就是礼治。东鲁_ __ 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春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叫《四子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课堂小结1、背诵课文,完成相关配套练习。2、阅读《论语》的《子路初见》《子罕第九》,进一步体会夫子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作业布置第四课时“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解题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齐读课文,复述大意整体感知请一位同学根据下面图片的提示,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庖丁解牛的精彩过程?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加以分析。解牛之美动作:声音:手触、肩倚、足履、膝踦砉然、騞然(舞 蹈)(节 奏)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结合文章第三段,自选问题,同桌讨论交流并展示。解牛之道1.研读“解牛之见”部分,思考庖丁解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研读“解牛之刀”部分,思考庖丁之刀为什么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研读“解牛之心”部分,思考庖丁遇到难解的地方,他如何表现?成功解牛之后又是如何表现?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神态动作心理1、熟读课文,完成相关配套练习。2、查阅相关资料,比较儒家道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思想。作业布置第五课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你认为“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 有什么联系呢?养生之道时代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时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庄子,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残酷性有着比常人更直观更清醒的认识。庄子像(来自网络)时代背景养生之道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刀_来比喻___。社会人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养生之道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作为正在求学的的你,从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或者庄子的思想中领悟到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时代特点,小组交流,谈谈你们的启示。拓展提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以无厚入有间——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善刀而藏之——了解规律,掌握规律抓住本质,用心处事顺其自然,不强求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己之利攻彼之弊不莽撞,谨慎行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依理谨行藏锋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3、要热爱本职工作。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渐进。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能力拓展:儒家道家的不同?VS面对春秋战国纷乱的社会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义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面对春秋战国纷乱的社会: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注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心的是个人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2. 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3. 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1.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2.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3.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技艺十分纯熟、得心应手。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1、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2、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精彩成语游刃有余:1、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作业布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第六课时三国时,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呐喊吓退曹军。春秋时,烛之武只身前往强大的敌人的帐中,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烛之武是如何巧舌退敌的呢?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导入语(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2)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3) “退”是智退,而非力搏也;(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题目可以得知哪些内容?201520252030初读课文,思考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晋、秦为何要围郑?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联系,为何秦国要参与围攻郑国?4、秦晋如何围攻郑国的?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利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 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2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楚失败后郑又转而投靠晋。3 秦晋联盟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威胁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秦晋之好春秋时期形势图人物分析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结合人物的“所言所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烛之武: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侧面烘托)B.佚之狐:知人善任C. 郑伯:善纳谏2 、辞曰:“臣之壮……也已。”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埋怨(正面描写)3 、公曰:“……”许之。A.郑伯:知错能改、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爱国以及深明大义人物分析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已,通 “矣”,了。(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说,通“悦”,高兴。读yuè。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古今异义(1)、若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亦去之古义例句今义办事的官吏,敬称。掌管事物的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离开,离去到达地方单击添加标题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既东封郑(3)、越国以鄙远(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肆其西封(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烛之武退秦师(1)、名作动,驻扎。(2)、名作状,在东边。名作动,把…当边界。(3)、名作动,把…当边境。 形作名,郑国(4)、使动用法,使…缺损。(5)、形作动,扩张,延伸。(6)、使动用法,使…灭亡。(7)、使动用法,使…撤兵。特殊句式(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敢以烦执事(3)、以其无礼于晋(4)、且贰于楚也(5)、佚之狐言于郑伯(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何厌之有?句式正常语序例句省略句省略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敢以(之)烦执事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佚之狐于郑伯言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有何厌(之)?1、熟读课文,把本课中主要人物形象积累在笔记本上作为作文素材。作业布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第七课时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欲扬先抑以进为退阐明厉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劝说艺术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2(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5(唯君图之。)4(君之所知也。)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智慧善辩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2、伏笔与照应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3、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4、衬托郑伯、秦侯、晋文公的形象更衬托烛之武的聪明智慧。1、观看视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2、背诵课文,完成相关配套练习。作业布置晋秦大军压境佚之狐荐才郑伯求才推辞烛之武说退秦穆公子犯建议攻秦晋文公退兵阅读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注意:起因、经过、结果)退详略得当、一波三折探究《鸿门宴》鸿门宴HongMenYan第八课时我们来找茬:活动圣人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说的道理就是阅读典籍时应持有质疑的态度。请细读《鸿门宴》,找一找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结果后进行展示。示例:1、当时鸿门之宴必有禁卫之士诃讯出入,沛公恐不能辄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时,沛公、良、哙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内何为竟不一问 而在外竟无一人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击沛公,唯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 此皆可疑。(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董份语)。2、鸿门宴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有何影响 项伯是“纯粹叛变”还是有别的考虑 3、《鸿门宴》中对刘邦、项羽的称呼与其当时实际地位多有不符,是记述有误还是别有用意 4、刘邦为什么要问“君安与项伯有故” 等等。古人有“评史”“论史”“疑史”的传统,不仅积累了众多具体的成果,也形成了独有的方法论,如所谓“引而伸之”“浚而求之”“博而证之”“协而一之” (王夫之《读通鉴论》)等。第九课时重点字词字词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已,通 “矣”,了。(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说,通“悦”,高兴。读yuè。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5)鼓瑟希(6)莫春者(7)为长者折枝希,通 “稀”,稀疏。莫,通 “暮”,暮春。枝,通 “肢”,肢体。(8)刑于寡妻,至于兄弟(9)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10)盖亦反其本矣刑,通 “型”,典范、榜样。采,通 “彩”,彩色。盖,通“盍”,何不。一、通假字(1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把守(12)距关,毋内诸侯内—纳,接纳(13)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14)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细毛(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违反(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早些(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骖,参乘(担任警卫的人)(17)置之坐上通“诉”,控诉、控告1.以吾一日长乎尔2.如会同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依乎天理6.因其固然7.贰于楚也1.一两天2.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3.妻子和儿女4.中原地区5.天然结构(理:纹路,纹理,条理)6.本来的样子7.从属二主,有二心二、古今异义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9.沛公居山东时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将军战河北12.约为婚姻13.而听细说8.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9.崤山以东10.“入”;意外的变故11.黄河以北12.儿女亲家13.小人的谗言(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则何以哉(3)加之以师旅 (4)无以,则王乎 (5)挟太山以超北海(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介词,因为;“已”(止)/用(2)动词,做(3)介词,因为(4)“已”(止)(无以:不得已)(5)表示承接,手段,“而”/不译(6)表示并列/递进,“又”/不译三、一词多义—— 以(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5)杀人如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6)人之困穷,甚如饥寒(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8)如……何(1)连词,如果(2)连词,或者(3)连词,至于(4)动词,往,到……去(5)如同/“而”(而且)(6)介词,“于”(比)(7)动词,及,比得上(8)把……怎么办三、一词多义—— 如(1)子路率尔而对曰(2)舍瑟而作(3)非诸侯而何(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然而不王者(6)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1)连词,表修饰,不译(2)连词,表承接,不译(3)连词,表并列,“又”/不译(4)连词,表因果,“才”(5)连词,表转折(然而:这样却)(6)连词,表递进,“并且”三、一词多义——而(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秦王方还柱走 (4)方欲发使送武等(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1)纵横,方圆(2)礼义,道理(3)正在(4)将要(5)当三、一词多义—— 方(1)遂与外人间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2)则与一生彘肩(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吾与点也(5)蹇叔之子与师(1)介词,跟、同连词,和(2)给予(3)结交,交好(4)赞同(5)参与三、一词多义—— 与(1)以吾一日长乎尔摄乎大国之间异乎三子者之撰依乎天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技盖至此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相当于 “于”(比)相当于 “于”(在)相当于 “于”(跟)相当于 “于”(表条件)相当于 “于”(表对象)(2)疑问语气词,“呢”(3)形容词词尾,表强调三、一词多义—— 乎(1)博闻强识(2)不求闻达于诸侯(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4)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5)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6)上来以闻(1)见闻,知识(2)闻名(3)听到(4)使……听到(5)听说,得知(6)上报三、一词多义—— 闻(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2)若是其甚与(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若入前为寿(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7)仿佛若有光(1)这样的(2)像(3)至于(4)如果(5)你(6)比得上(7)好像,似乎三、一词多义—— 若(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2)不识有诸?(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各位(2)之乎(3)之于①敬重,敬爱/以……为老人;爱护/以……为幼儿②③老人;幼儿三、一词多义——诸(1)吾何爱一牛(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1)君子远庖厨(2)庖丁解牛(1)吝啬(2)爱护(3)爱好(1)厨房(2)厨师三、一词多义—— 爱(1)吾力足以举百钧(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4)杀人如不能举(5)举世皆浊而我独清(6)莫令事不举(7)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8)西举巴蜀(1)举起(2)拿,用(3)举行(4)尽,完(5)全,整个(6)完成,成功(7)推举,推荐(8)攻克;攻占三、一词多义—— 举(1)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3)其若是,孰能御之?(4)其真无马邪?(5)其皆出于此乎?(6)吾其还也。(1)代词,自己的(2)代词,它(3)连词,表假设,“假如”(4)副词,表反问,“难道”(5)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6)副词,表祈使(婉商),“还是”三、一词多义—— 其(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臣之所好者道也(3)道芷阳间行(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6)伐无道,诛暴秦;闻道有先后;行道之人弗受;益慕圣贤之道(1)说,谈论(2)规律,法则(3)取道,道经(4)风尚(5)方法(6)道德;道理;道路;学说,主张三、一词多义—— 道(1)族庖月更刀,折也(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3)族秦者秦也(4)士大夫之族(1)吾不能早用子(2)焉用亡郑以陪邻(3)用心一也(1)众,一般的(2)筋骨交错的地方(3)灭族(4)类(1)任用(2)使用(采用)(3)因为,由于三、一词多义—— 族(1)妇女无所幸(2)故幸来告良(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1)卮酒安足辞(2)今者出,未辞也(3)大礼不辞小让(1)宠幸(2)幸亏(3)帝王到某处(4)【敬】“希望”(1)推辞,拒绝(2)告辞,告别(3)讲究,计较三、一词多义—— 幸(1)哙拜谢(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乃令张良留谢(1)故遣将守关者(2)君安与项伯有故(3)扶苏以数谏故(1)感谢,道谢(2)道歉,认错(3)告辞,告别(1)特意(2)旧交情(3)缘故三、一词多义—— 谢(1)沛公不胜杯杓(2)刑人如恐不胜(1)珍宝尽有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今者有小人之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禁得起,受得住(2)尽,完(1)代词,代珍宝(2)到、往(3)的(4)结构助词,取独三、一词多义—— 胜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即日因留沛公与饮6.因击沛公于坐7.蒙故业,因遗策1.接续2.依照3.因为4.通过,凭借5.于是6.趁机7.因袭,遵循三、一词多义—— 因1.臣之所好者,道也2.君之所知也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是乃仁术也5.是诚不能也6.是寡人之过也7.此天子气也8.此亡秦之续耳9.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四、特殊句式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3.百姓之不见保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妆成每被秋娘妒7.戍卒叫,函谷举白璧一双,玉斗一双牛十二被动定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树之以桑3.具告以事4.浴乎沂,风乎舞雩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6.得复见将军于此7.因击沛公于坐8.构怨于诸侯9.佚之狐言于郑伯曰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3.长于臣状语后置1.尔何如?2.沛公安在?3.客何为者?4.则何以哉?5.是以6.夜以继日7.臣未之闻也8.莫之能御也9.技经肯綮之未尝10.何厌之有11.唯马首是瞻12.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13.秦人不暇自哀14.府吏见丁宁15.会不相从许宾语前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2.(烛之武)辞曰3.郑穆公使(人)视客馆4.若潜(发/出)师以来,国可得也主谓倒装省略根据本单元学习,把本单元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在笔记本上。五、作业布置第十课时议论文写作——如何深入论证一、任务解说议论文是阐述观点主张的文章,讲究以理服人。当观点确立以后,如何才能深入论证,使读者信服?使文章说理透彻、论证深入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一)洞幽烛微,由表及里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论证过程中先表层后里层,先现象后本质,层层剥茧,逐渐展开,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发展,思想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先摆出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对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行、思想状态作了形象的勾勒,接着从思想高度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剖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误性质。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二)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所谓“由此及彼”,就是论证时不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把与之相似或相关的事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现象引出其他事理、现象,或者将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为全局性的大道理。例如《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文明自省?》一文,开篇概述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然后由此及彼,列举了多例在公共场合发生的“闹事”,接着剖析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及深层次的思考。文章由重庆公交车坠江引出诸多类似事件,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问题的本质也就显现于读者面前,说理充分,论证周密,避免了就事論事、泛泛而谈的弊端。(三)抽丝剥茧,由果溯因所谓“由果溯因”,就是论证时由文章列举的事件、现象、问题追溯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与本质。例如苏洵《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逐层分析,最后对赂敌作了更深层的原因推敲,认为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而借古讽今,希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针见血地触及六国灭亡的本质,思维缜密,说理透彻,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二、写作任务(一)题例呈现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二)写作点拨话题1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话题2作文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三)例文展示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启发现世。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延续。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想社会来回应时代,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渴望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具体的国家政策,进行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不可撼动,而仁政思想是统治人民的方式,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的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之思 继往开来如今,仁政思想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我们的人民政府把“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下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开展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共奔小康。当然,现代社会与孟子时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阶级性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早已不复存在,这是站在人民角度提出的响亮有力的号召。同时,作为一个国家,仅靠德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法束人,德治和法治皆不可偏废,既要以德治国,又要依法治国。正如加缪所言:“没有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 仁政思想既有先进意义,亦有其局限性。我们需加以改造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孟子之思,继往开来,岁岁绵长。(夏丽格)【点评】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和“当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展开论述。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结合历史事实、引用孟子观点展开分析其在战国时期的意义与不足,随后用过渡段引出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今“仁政”的本质区别以及“德法兼治”的当代价值,最后收束全文。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三、拓展训练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话题1:作为千古名篇,《劝学》为世人留下了“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诸多名句。你怎么理解这些名句?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的看法。话题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五人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你最欣赏谁的志向?请说说你的理由。话题3:同是评说秦亡的历史,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角度论述,而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却从秦“爱纷奢”“不爱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两者的观点如此迥异?它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