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单元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单元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的法律的特征是(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等。该法的施行体现了( )
A.法律由国家制定,是特殊行为规范
B.法律规范行为,指引、教育人向善
C.法律靠强制力,以国家力量为后盾
D.落实国防教育只能依靠法律来保障
3.下面是15岁中学生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A.所有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B.生活中,只有法律能规范人们的行为
C.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D.其违法行为应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
4.阅读下图。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一致的是( )
孩子满六岁了,得送你去接受义务教育啦。 我开车送你去吧!喝酒开车违法。 我经营网店,生意不错,得按规定纳税。
①在社会生活中,所有成员的行为只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限制
②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它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③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④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行政执法部门积极探索推行“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的柔性执法新模式,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变“严罚式”管理为“容错式”服务。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法律权威因柔性执法而减弱
②促进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③说明轻微违法的人享有特权
④发挥了法律指引教育人向善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常用学习方法,下列概念之间关系符合图示的是( )
A.①政治权利和自由②言论自由③通信自由
B.①公民基本义务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
C.①社会经济权利②劳动权③财产权
D.①人身自由②人格尊严权③姓名权
7.在议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代表以“远离违法犯罪”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下时政新闻。
2025年1月17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既“零容忍”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又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该惩治的坚决惩治,并积极探索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专门教育、专门矫治教育衔接机制。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年龄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
②未成年人已不再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③要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犯罪
④预防违法犯罪,人民检察院是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理发师刘某拍摄了给王女士理发的视频并将其上传至自己的社交账号。王女士虽然不反对拍摄视频,但并未同意将视频公开发布。法院判决刘某在社交平台上致歉10日,并赔偿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等。对此案例评论正确的是( )
①人民法院依法执政,严格执法
②刘某侵犯他人肖像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③王女士采取了调解的方式维权
④刘某擅自发布视频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 )
A.国家领导人的利益和意志 B.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C.法官的利益和意志 D.公民的利益和意志
10.下列推导中,符合法律知识逻辑的有( )
①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承担民事责任
②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仲裁机关依法仲裁
④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有勇有谋地斗争→做法律的坚定捍卫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教材变式题】我国不断推进高质量立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修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制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修改药品管理法,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立法
这说明我国( )
①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实现全面立法
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③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
④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使各项事业发展有法可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播放了下面这则案例的内容。同学们对此案例分析正确的是( )
南昌县人民检察院公布一起“碰瓷”团伙敲诈勒索案例。该团伙分工作案100余起,非法获利9万余元。经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作出判决,7名犯罪嫌疑人被判处10个月至4年11个月不等的刑罚。
①告诫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②该“碰瓷”团伙受到的处罚属于附加刑
③对该“碰瓷”团伙处罚的依据是刑法
④该“碰瓷”团伙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对下列案例中违法行为的判断,正确的是( )
案例 判断
①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② 周某从高层建筑物上数次向地面投掷砖头等物品,致人死亡,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周某死刑,立即执行。 民事违法行为
③ 朱某捡到苏某丢失的手机,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机。 行政违法行为
④ 曾某在野外生火煮面,引燃山林导致重大损失,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这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 )
A.隐私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荣誉权
15.中学生王某发现缪某某在某电商平台其所经营的店铺中,未经授权使用自己的照片进行商品推广和销售,且该商品具有一定的销量。缪某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 )
A.名誉权 B.肖像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16.张某因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大量绝密级、机密级国家秘密,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最终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案件的诉讼类型为行政诉讼 B.张某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张某的行为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判决依据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17.学校道德与法治社团打算开展“法律保障生活”案例展评活动,下列案例契合活动主题的是( )
A.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B.某企业诚信经营赢得广大消费者信赖
C.某班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受学校表扬
D.警方严厉打击电信诈骗保障群众权益
18.下列案例与违法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李某在学校打架,学校给予警告处分——刑事违法行为
B.朱某拒绝归还失物被判等价赔偿损失——严重违法行为
C.王某因参与黑社会被判有期徒刑7年——民事违法行为
D.徐某因为闯红灯被依法处200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
19.下图漫画《精准推送》,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应该完全禁止商业数据收集 B.个人信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C.政府公正司法规范数据收集 D.技术发展必然侵犯个人隐私
20.在课堂我是小法官环节、同学们对下面案例分析正确的是( )
案情简介:被告人马某某为谋利,非法销售盗版教材。 判决结果:因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经县人民法院审理,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判处被告人马某某有期徒刑十个月。
A.法院仅根据知识产权法来判罚
B.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C.我们要践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D.马某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互联网上出现很多“精准获客”广告的现象。广告声称通过这种“大数据获客软件”,商家可以精准获取海量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等信息,以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1)材料中“大数据获客软件”侵犯了公民的哪一人格尊严权 请再列举三个公民的人格尊严权。
(2)每年3·15晚会曝光类似事件有何社会价值
22.观察漫画“织密立体‘安全网’”并阅读资料卡,运用法律知识回答问题。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其中包括,不得通过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等网络欺凌行为;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
从法律的作用角度,说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23.遵法守法提升素养
某市开展“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对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数据显示行动开展后,交通事故率下降37%,汽车主动礼让行人现象增长2倍。
但中学生小海认为:“法律只管惩罚,限制自由,没有实际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评析小海的观点。
(2)请分析“闯红灯”与“醉酒驾驶致人死亡”两种行为的性质差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B:“全国人大会常委会表决通过能源法”属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法律,体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故B符合题意; ACD:材料主要体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未体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B:材料中,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等。这体现了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指引、教育人向善,故B说法正确;AC: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AC不符合题意;D:实国防教育靠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故A错误;B:生活中,法律、道德、纪律等能规范人们的行为,故B错误;C:陈某走上犯罪的过程表明,他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的不良行为开始,最终犯罪,所以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故C符合题意;D:其违法行为应由他自己承担法律责任,故D错误;故本题选C。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①:“只会”表述过于绝对,法律不仅制约和限制人们的行为,还规范、保护人们的行为,故①错误;②: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酒驾违法、经营网店纳税,体现了从教育、出行、经营等方面,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它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故②符合题意;③:图中人们知晓义务教育规定、酒驾违法、纳税义务,体现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故③符合题意;④:从教育、交通、经营纳税等不同场景,可看出法律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 ,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②④:柔性执法新模式(如“首违不罚”)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通过人性化处理降低社会矛盾,实现了法律效果(依法处置)与社会效果(公众认同、减少对立)的统一。柔性执法通过教育、引导违法者改正错误,而非单纯惩罚,体现了法律的教育功能,能引导人自觉守法、向善,故②④说法正确;①:法律权威源于公正执行和公众认可。柔性执法并非纵容违法,而是根据情节灵活处理,反而可能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故①说法错误;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柔性执法是对轻微违法者的合理容错,并非赋予特权,而是体现法律的温度与教育目的,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6.【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公民基本权利、公民基本义务。D: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所以①人身自由包含②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所以②人格尊严权包含③姓名权,故D符合题意;A: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其中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所以①政治权利和自由包含②言论自由,但③通信自由属于人身自由权利,不属于政治权利和自由,故A不符合题意; B: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①公民基本义务包含②维护国家利益,也包含③依法服兵役,但②和③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C: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财产权、物质帮助权等,①社会经济权利包含②劳动权和③财产权,②和③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拒绝不良行为。①③:材料警示我们年龄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犯罪,①③说法正确;②: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予特殊保护,故②说法错误;④:预防违法犯罪,关键在于未成年人自身,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8.【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他人的要求、人格尊严权。②④:理发师刘某拍摄了给王女士理发的视频并将其上传至自己的社交账号,侵犯了王女士的肖像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擅自发布视频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②④说法正确;①: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执法机关严格执法,①错误;③:题干中王女士采取了诉讼的维权方式,③错误;故本题选C。
9.【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本质。B: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文可知,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法律必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故B说法正确;ACD:均将法律与特定群体(如国家领导人、法官、公民个体)的利益挂钩,不符合我国法律的本质,故A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依法维权。②:预防犯罪要加强自我防范,认清犯罪的危害,杜绝不良行为,远离犯罪,促进健康成长,故②说法正确;④: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做法律的坚定捍卫者,故④说法正确;①: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是民事违法行为,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①说法错误;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符合仲裁条件的可以先请仲裁机关依法仲裁,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②④:题干材料通过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等表述,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使各项事业发展有法可依,②④说法正确;①:题干中没有体现全面立法,①与题意不符;③:题干中没有体现“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遵章守法、违法行为、犯罪等。①③:南昌县人民检察院公布的“碰瓷”团伙敲诈勒索案件,对犯罪嫌疑人的判处有期徒刑等,告诫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对该“碰瓷”团伙的处罚依据的是刑法,故①③说法正确;②:“碰瓷”团伙被判不同的有期徒刑,属于主刑,故②说法错误;④:该“碰瓷”团伙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①: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起哄、打闹并投掷物品,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这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故①符合题意;④:曾某野外生火引燃山林致重大损失,被判处有期徒刑,其行为构成犯罪,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④符合题意;②:周某从高楼投掷物品致人死亡,被核准死刑,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而非民事违法行为,故②说法错误;③:朱某捡到手机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其限期归还,这属于民事侵权纠纷,朱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而非行政违法行为,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人格尊严不受侵犯。D:题目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模范个人进行表彰,体现的是公民因自身贡献或成就获得社会或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荣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获得、保持荣誉称号并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与题干情境直接相关,故D符合题意;ABC: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均与“表彰”这一正向评价行为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5.【答案】B
1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特征。C: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张某的行为泄露国家秘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而且受到了刑罚处罚,符合犯罪这一特征。故C符合题意;A:本案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属于刑事诉讼,而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与本案无关。故A说法错误;B:张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些均属于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而非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故B说法错误;D:判决依据应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而非严重犯罪。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7.【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D:“法律保障生活”强调法律通过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警方依法打击电信诈骗,直接体现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护公民财产安全,符合“法律保障生活”的主题。故D符合题意;A:是校规,属于学校管理措施,并非法律。故A不符合题意;B:体现企业道德自律,与法律无直接关联。故B不符合题意;C:属于道德实践活动,未涉及法律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8.【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D:徐某因为闯红灯被依法处200元罚款,闯红灯违反了交通管理等行政法律规范,受到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D符合题意;A:李某在学校打架,学校给予警告处分,这属于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并未违反法律,不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A说法错误; B:朱某拒绝归还失物被判等价赔偿损失,这表明其行为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承担民事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并非严重违法行为,故B说法错误;C:王某因参与黑社会被判有期徒刑7年,受到刑罚处罚,其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属于刑事违法行为,而非民事违法行为,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9.【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隐私权。A:完全禁止商业数据收集,没有认识到商业数据收集的作用,故A说法错误;B:漫画中为用户精准推送广告,表明网络生活中个人信息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故B说法正确;C: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故C说法错误;D:技术发展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践行诚信的要求、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 C:被告人马某某为谋利非法销售盗版教材,这种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违背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从该案例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诚实守信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A:法院判处被告人马某某有期徒刑十个月,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需要依据刑法来量刑处罚,而不是仅根据知识产权法来判罚,故A说法错误;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故B说法错误;D:马某某被县人民法院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有期徒刑属于刑罚处罚,这表明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是刑事违法行为,不是行政违法行为,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1.【答案】(1)①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②人格尊严权还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
(2)①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②能够促使企业诚信经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③有利于推动社会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详解】(1)小问1: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公民权利的知识,从理解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关键词:商家可以精准获取海量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等信息,以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可链接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小问2:本题考查列举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
(2)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关键词:广告声称通过这种“大数据获客软件”,商家可以精准获取海量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等信息,以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可链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促使企业诚信经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社会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2.【答案】①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③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利于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法律的作用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体"安全网",重点规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及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法律的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3.【答案】(1)小海的观点错误。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并非只管惩罚、限制自由,而是保障人们的自由和安全,所以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2)“闯红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醉酒驾驶致人死亡”属于犯罪行为。“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触犯刑法,应受到行政处罚;“醉酒驾驶致人死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详解】(1)观点:法律只管惩罚,限制自由,没有实际意义。 正误判断:错误。 论据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论据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论据③:“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并非只管惩罚、限制自由,而是保障人们的自由和安全,所以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2)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关键词①:闯红灯→可链接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交通法规,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触犯刑法,应受到行政处罚。关键词②:醉酒驾驶致人死亡→可链接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