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二节 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差异性,说明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分析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2.人地协调观:结合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明地域文化差异性对聚落景观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课时1 城镇化的进程及意义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必备知识”梳理一、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1] 地区转变为[2] 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3] 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4] 。 乡村城镇建设用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提高[5] 效率。 (3)改善城乡[6] 。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资源利用居住环境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阶段 城镇化特点水平 发展速度A:[7] 阶段 较低 较慢B:中期阶段 [8] 推进很快C:后期阶段 高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初期较高2.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9] ,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10] 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11] ,水平低,但速度快。 早逆城市化晚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关键能力”突破1.看“时间”变化——归纳城镇化进程特点2.抓“空间”比较——分析各国城镇化进程差异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 大小 大 较小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市化和再城镇化的区别。项目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市化 再城镇化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城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2)郊区城镇化与逆城市化的辨析。①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③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 (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 30.3 -30.25 215.42北京 59.7 -72.8 300.9广州 39.7 129.12 468.46深圳 34.0 116.88 596.73(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A(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D(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B【思维过程】增加减少增加增加下降 较高集聚[跟踪训练]考向1 城镇化的表现 (2024年山东潍坊模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图甲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趋势,图乙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城镇人口密度(城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1~3题。1.1981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 )A.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均逐年增长B.目前城区土地扩展依然快于人口的增长C.1990—2000年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更快D.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始于1990年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81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城区常住人口呈波动增长趋势,建成区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A项错误;从目前来看,城区面积的扩展趋于放缓,但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项错误;2010年后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更快,1990—2000年城区人口增长速度缓慢,C项错误;由图乙可知,城镇人口密度自1990年开始下降,说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D项正确。2.影响近年来我国建成区面积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区人口增大B.生态环境保护C.国家政策引导D.经济发展速度解析:第2题,读图甲可知,近年来建成区面积速度明显趋缓,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这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C项正确。C3.推测我国未来10年平均城镇人口密度变化的宏观演变趋势是( )A.缓慢降低 B.缓慢上升C.维持不变 D.先升后降解析:第3题,读图甲可知,未来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趋缓,但城区常住人口仍持续增加,说明城镇人口密度缓慢上升,故B项正确。B考向2 城镇化进程的时空演变 (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如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第4~5题。4.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D项正确。D5.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项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居住功能并未弱化。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