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课时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课时,一遍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必备知识”梳理
1.地域文化
(1)文化特点:[1]   性。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2]      加以创造的结果。
(3)城乡景观:包括聚落[3]   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地域
自然物质
整体
(4)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4]     、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
(2)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5]      形态、精神追求等。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6]     。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7]      ,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顺应自然
社会组织
审美情趣
空间格局
(3)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①空间布局: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高层建筑大多建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中国古代突出皇权地位,西方国家教堂占中心地位。
②建筑形式: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西方文化以外向性著称。
③建筑风格:中国宫廷中多楼、台、殿、阁,民居有四合院;西方宫廷中有喷泉、雕塑,民居中有花园、洋房、草地等。
“学科素养”应用
考向1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湖南省永顺县某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甲示意该村的建筑分布,图乙示意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解析:第1题,由图甲可知,该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大多沿溪流分布,B项正确。
B
2.该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湖南永顺县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该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空间,C项正确。
C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该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该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以经济活动为主,没有体现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在溪流的下游,无法体现均衡性,①错误。
D
考向2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2024年江苏泰州模拟)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四合院。下图分别是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示意图(图甲)和奥林匹克公园四合院景观图(图乙)。据此完成第4~5题。
4.四合院“北面窗小、墙体厚”的特点反映了当地(  )
A.夏季炎热,多洪涝  B.河网密布
C.冬季寒冷,多北风  D.地势低平
解析:第4题,墙体厚和窗小一般主要用于房屋的保温和挡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一种组合建筑,华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季节寒冷且多大风,故在设计建筑时将北面墙体加厚,窗户面积缩小,用于阻挡南下的冷空气,C项正确。
C
5.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四合院。此现象蕴含的地域文化是(  )
A.由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
B.由中规中矩到天人合一
C.由平等自由到等级森严
D.由传统守旧到传承创新
解析:第5题,四合院结构由有围墙变为没有围墙,体现了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包容,A项正确。
A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60~462)
一、选择题
  (2025年广东阶段联考)1982—2020年中国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规模由4 740万人增长到32 482万人,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例由29.6%增长到36.1%,2020年中国小城镇数量高达2.2万个。人口向镇区集中的过程即人口“镇化”过程,人口“镇化”水平指镇区人口占镇域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第1~2题。
1.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近郊区的一些小城镇,人口“镇化”水平比远郊区的小城镇更低,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近郊区的小城镇(  )
A.人口密度更小
B.受中心城区辐射作用小
C.交通可达性低
D.受中心城区虹吸作用强
D
解析:第1题,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近郊区的小城镇与远郊区相比,人口密度更大、受中心城区辐射作用更大、交通可达性更高,A、B、C项错误;近郊区的小城镇受中心城区虹吸作用强,更多的人口迁往中心城区工作和居住,D项正确。
2.安徽省“镇化”水平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分布在远离县城或中心城市的地带,这些小城镇“镇化”水平较高主要因为(  )
A.对外交通便利
B.教育、医疗服务功能强
C.乡镇企业发达
D.外出务工人口流失少
B
解析:第2题,与邻近县城或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相比,安徽省远离县城或中心城市地带的小城镇对外交通不够便利,乡镇企业也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口流失也较多,但周边农村人口会更多地趋向小城镇寻求教育、医疗服务,故B项正确。
  (2024年浙江杭州模拟)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非农化、生活城镇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县内及省内。近年来,湖南省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下图为湖南省就近城镇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利于湖南省就近城镇化的是(  )
A.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
B.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C.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省内大中城市房价上涨
解析:第3题,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在本镇、县内及省内就近就业和居住,促进就近城镇化,A项正确。
A
4.就近城镇化对湖南省的影响有(  )
A.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B.提高城镇化水平
C.提高人口老龄化水平
D.降低城镇化水平
解析:第4题,就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提高了城镇化水平,B项正确;对湖南省整体人口老龄化水平影响不大。
B
  (2024年山东菏泽模拟)山城重庆作为我国首批大力推行公租房的城市,经过多年建设成效显著,公租房成为重庆保障性住房的主体。重庆就业分布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居民入住公租房后,职住分离和长距离通勤现象更加明显。共享自行车已成为很多大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长距离通勤“最后一千米”难题的首选,但重庆大部分城区却极少使用共享自行车。下图示意重庆主城区21个公租房小区布局。据此完成第5~7题。
5.推测重庆公租房入住居民就业多数分布在(  )
A.内环以内 B.内环边缘
C.内外环之间 D.外环以外
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可知,重庆就业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特征,居民入住公租房后,职住分离和长距离通勤现象更加明显,图中体现公租房小区在外环和内环之间,所以工作区应该在内环以内,故A项正确。
A
6.重庆职住分离现象明显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高
B.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发达
C.城市边缘区就业机会少
D.城市边缘区公共交通发达
解析:第6题,重庆职住分离现象明显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高,租金价格高,所以职住分离现象较明显,A项正确。
A
7.重庆解决“最后一千米”难题极少使用共享自行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居民习惯步行
B.公交站点密集
C.城市规划限制
D.街道坡度较大
解析:第7题,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势起伏较大,街道坡度较大,骑自行车不便,因此解决“最后一千米”难题极少使用共享自行车,D项正确。
D
  (2024年江苏南京模拟)广东省有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的聚居区,它们是各自独立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三大汉民系聚落景观差异鲜明。图甲、图乙、图丙分别为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聚落土地利用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广东省三大汉民系聚落的地形特点有(  )
①广府—平原、丘陵 ②潮汕—沿海平原、台地 ③广府—山地、丘陵 ④客家—山地、丘陵 ⑤潮汕—沿海平原、山地
⑥客家—平原、山地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C
解析:第8题,图甲中出现了基塘用地,基塘农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此推断出广府汉民系聚落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带,①正确,③错误;图乙中有滩涂养殖用地,加上农田分布在聚落四周,说明周边地区地势较为低平,由此推断出潮汕汉民系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平缓的台地地区,②正确,⑤错误;图丙中出现了梯田,梯田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说明客家汉民系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④正确,⑥错误。
9.相较于广府、潮汕传统聚落,客家聚落(  )
A.规模小,分布分散
B.规模大,分布集中
C.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D.沿河择居,循山而建
解析:第9题,根据上题可知,客家传统聚落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和土地资源的制约,聚落规模小,分布分散,A项正确。
A
10.潮汕传统聚落近海而不临海,主要目的是(  )
A.为农业生产保留更多土地资源
B.利用广阔滩涂,发展海水养殖
C.为聚落演化扩张预留发展空间
D.利用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
解析:第10题,聚落沿海分布会受到来自海洋的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的危害,故聚落不能够离海洋太近,距离海洋不远,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达到靠海吃海的目的,故D项正确。
D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广东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进程备受关注,改革开放前,Y村是典型的岭南村落。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对Y村进行城市建设,最终在其附近建成了新的城市中轴线和CBD发展过程中,村民对自住房屋进行加建和出租,Y村逐渐成为外来人口聚居地。2009年,Y村撤村建立居委会;2016年,历经三年拆迁改造后,Y村居民实现回迁。
图甲示意Y村现在的区位,图乙示意Y村村民的市民化过程。
(1)从村落时代发展至今,概括Y村地域景观发生的明显变化。
(2)分析城中村时代Y村成为外来人口聚居地的主要原因。
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自建平房变为高楼;道路等级提高;乡村景观转变为城镇景观。
村民可供出租的房源多;租金较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勤时间较短;周围就业机会多。
(3)简述城镇化对Y村村民市民化的意义。
由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2.(2023年江苏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图甲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可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可就地取材。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不利影响: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