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八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2人口迁移的影响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八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2人口迁移的影响课件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课时2 人口迁移的影响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关键能力”突破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3)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广西高考地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疏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1)~(2)题。
(1)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
A.农业结构差异
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
D.交通联系便捷
A
(2)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思维过程】
规模化
用工
传统
农业结构
交融
专业 
[跟踪训练]
考向1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2024年广东湛江模拟)下图示意世界某四个主要移民国家人口总数及外来移民比重。据此完成第1~2题。
1.移民给各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甲国就业压力
B.降低乙国人口出生率
C.降低丙国平均年龄
D.导致丁国性别比失衡
C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国人口总数最大,根据人口总数和外来移民比重可推知甲国移民人口总数最多,说明甲国劳动力较为短缺,移民能够缓解劳动力不足而非缓解就业压力,A项错误;移民多为年轻人,大量移民的到来能提高乙国人口出生率,B项错误;丙国移民人口占比最高,移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可以降低丙国人口平均年龄,C项正确;移民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无法确定其对改变人口性别比的影响,D项错误。
2.丙国可能是(  )
A.美国 B.阿联酋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2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丙国人口总数较小,不到2千万,可以排除美国、俄罗斯和德国;丙国移民人口比重达到80%以上,最可能位于西亚地区,西亚的阿联酋石油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B项正确。
B
考向2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3.(2024年湖南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既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又加强了城乡联系,还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广东经济发达,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下图为2016—2021年广东省不同区域人口迁入占比变化图。
(1)指出广东省迁入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
(2)试分析珠三角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珠三角地区。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文化娱乐服务好;医疗保健条件好;教育质量高。
(3)简述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对迁出地的不利影响。
加速农村衰落;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带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核心价值”提升
图表技能必“读”⑩
两种典型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1.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获取其数据。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段,而不是取b段(因为斜线b段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2.人口金字塔图
(1)读结构。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男性、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类型 年轻型
(增长型) 成年型
(静止型) 老年型
(缩减型)
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图示
(3)析原因。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中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中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中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服装、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所致。
[应用体验]
  (2024年湖南高考地理)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第1~2题。
1.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
A.15~21岁 人口自然增长慢
B.36~42岁 人口自然增长慢
C.15~21岁 人口净流出量高
D.36~42岁 人口净流出量高
C
2.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有(  )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技法应用】
(1)图像分析。
(2)选项推理。
图示年龄结构反映出,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地整体收入会增加;人口迁出后,农村地区的人类活动整体强度下降,进一步生态破坏的可能性降低,与中老年人不同,当代年轻人适应了人口流动的环境,受乡土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与之前的世代相比乡愁会淡化;常住人口减少且老龄化,使得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年龄偏大,部分耕地因此撂荒。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55~457)
一、选择题
  (2024年江苏淮安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21世纪以来,该计划大幅缩减。目前该国人口约2.7亿,其中40%的人口集中于爪哇岛。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尼国内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生态 B.交通
C.政治 D.经济
解析:第1题,由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可知,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分配土地的方式鼓励和吸引民众迁移到周边的岛屿,C项正确。
C
2.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积极影响是(  )
A.传承本土文化 B.促进国土开发
C.提高城镇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
解析:第2题,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发生在国内,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对于传承本土文化意义不大,A项错误;印度尼西亚政府对于迁移人口给予其土地,让其开垦,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B项正确;迁移的人口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活动,对城镇化率的提高作用不大,C项错误;人口迁移对提高人口环境容量没有作用,人口环境容量主要受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D项错误。
B
  (2024年江苏南京模拟)人口迁移能够反映区域经济活力。下图为2010—2022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与净迁入人口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天津市(  )
A.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约60万人 B.2010—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C.2016—2019年净迁入人口数量递减 D.2022年人口迁出量大于迁入量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天津市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约1 450万人,A项错误; 2010—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在增加,B项错误;2016—2019年中,2018—2019年净迁入人口数量由负值转为正值,说明2018—2019年净迁入人口数量递增,C项错误;2022年净迁入人口数量为负值,说明迁出量大于迁入量,D项正确。
D
4.天津市人口迁移(  )
A.反映出该城市城镇化水平降低
B.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C.符合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规律
D.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
解析:第4题,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近些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在减少,B项正确。
B
  (2024年广东韶关模拟)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区域性人口回流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中显示(  )
A.全国省会、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接受的区域性人口回流最多
B.东部地区的省会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
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人口回流吸引力最强
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
D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全国省会、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回流人口占比为27.65%,小于普通地级城市人口回流占比,A项错误;东部地区省会人口回流占比最小,B项错误;西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人口回流占比最大,对人口吸引力最强,C项错误;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人口回流占比最高,D项正确。
6.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离大城市更近 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解析:第6题,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公共服务越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强。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级别更高,能提供比低等级城市更高的城市职能,即第二、第三产业更发达,公共服务更完善,③④正确;生活成本更高、离大城市近不是普通地级城市吸引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①②错误。
  (2025年广东惠州期中)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2017年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短期和永久居留意愿占比空间分布。居留意愿占比高反映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强。据此完成第7~8题。
7.2017年东莞短期居留意愿占比高,主要原因是其主要产业为(  )
A.金融业 B.制造业
C.交通运输业 D.公共服务业
解析:第7题,2017年,东莞短期居留意愿占比高,主要是因为其电子制造业较为发达,能提供短期就业岗位,B项正确。
B
8.抑制深圳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 ②户籍门槛 ③经济水平 ④物价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8题,抑制深圳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因素是落户门槛较高,物价水平较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②④正确;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是吸引人口迁移到深圳的有利因素,①③错误。
C
 (2025年广东江门调研)中国正在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组成。下图为1995—2020年我国各省份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我国老年人口迁移整体方向是(  )
①向东 ②向南 ③向西 ④向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等地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等地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为人口净迁出地区,故老年人口迁移整体方向是由气候干旱的西部地区向湿润的东部地区迁移,由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向南部地区迁移,①②正确。
A
10.广东省是我国老年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医疗保障完善 B.自然环境优美
C.基础设施完善 D.家庭代际互助
解析:第10题,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外来人口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口会随成年子女迁移,帮助料理家务,照顾孙辈等,因此,广东省是我国老年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家庭代际互助,D项正确。
D
二、非选择题
11.(2025年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定的人口数量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人口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发展的现状。下图示意1953—2020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
(1)描述1953—1982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迁移状况。
1953—1982年,净迁移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人口净迁入;人口迁入速度约在1964年后变慢。
(2)指出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迁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东北三省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000—2010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较高,表明净迁出男性人口比重大;2010—2020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接近100,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不利影响: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当地劳动力减少;人口减少,阻碍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加剧当地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活力不足;人才外流,影响区域发展潜力。
(3)结合环境人口容量因素,提出改善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现状的可行性措施。
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产业振兴;招商引资,提高区域开放度;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多种产业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对回流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12.(2024年河北保定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经济—人口比值(R)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的匹配程度。一般来说,R指数越高,意味着该城市在区域中具有相对更高的经济集聚水平,城市人口扩张潜力就越大。通常当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基本稳定时,其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将保持在1.0左右。美国经历了三百年的人口流动,涉及区域主要是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铁锈八州”和西海岸、南海岸的“加得佛三州”。
图甲示意“铁锈八州”与“加得佛三州”位置,图乙示意2022年美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经济、人口状况,图丙为1850—2020年“铁锈八州”及“加得佛三州”人口变动统计图。
(1)分析1970年前后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及其原因。
流向:1970年前,美国人口主要向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铁锈八州”流动;1970年后,美国人口主要流向西海岸、南海岸(或西部和南部)。
原因:1970年前,“铁锈八州”由于钢铁、煤炭、汽车等传统工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居民生活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移;1970年后,“铁锈八州”经济增长缓慢,环境污染严重,而西海岸、南海岸(或西部和南部)以能源、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快速发展,加上这些地方气候温暖,吸引人口流入。
(2)根据美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经济、人口状况,推测美国人口流动趋势。
5万~25万、25万~100万、100万~500万、500万人以上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8、0.8、1.1、1.2,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人口比值越大,说明大城市依然对人口有较大吸引力,人口将流向大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