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3.区域认知:比较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及原因
课时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课时,一遍过)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1]     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转化为[2]      →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3]      →排放到环境中。
态度
消费品
废弃物
3.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净化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问题 具体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7]    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8]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9]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水资源
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 
2.主要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10]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主要表现为[11]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乡镇企业排放废弃物;农药、肥料等大量使用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消耗资源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过度[12]     ,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
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
[13]     为主,
[14]     正在加重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掠夺式开发;快速工业化;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趋势 举例
有些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界线,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15]    破坏、全球变暖
有些从局部向全球蔓延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臭氧层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1)全球性: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
(2)长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从产生开始便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累积过程。
(3)复杂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关键能力”突破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3)资源短缺。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水资源
短缺  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降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土地资
源短缺 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城市及交通建设占用农田
矿产资
源短缺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能源资
源短缺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导致能源消耗量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2.环境问题危害和解决措施
项目 危害 解决措施
环境
污染 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②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③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
破坏 导致生态退化,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①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②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
短缺 与生活有关的资源短缺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生产有关的资源短缺会造成工厂停工停产,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①“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②“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2年新课标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为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思维过程】
工农业 
水体运动(或水循环)
生物
湖水
浮游生物
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
样品种类与采样点的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
理由: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造成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
[跟踪训练]
考向1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
  (2024年山东潍坊模拟)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PM2.5污染有所改善,O3(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污染问题开始突显,目前 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下图示意2017—2022年山西省各地市PM2.5污染日、O3污染日及PM2.5和O3复合污染日各月出现的合计天数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1.甲、乙、丙分别对应(  )
A.复合污染天数、PM2.5污染天数、O3污染天数
B.复合污染天数、O3污染天数、PM2.5污染天数
C.PM2.5污染天数、复合污染天数、O3污染天数
D.O3污染天数、复合污染天数、PM2.5污染天数
A
解析:第1题,山西省各地在冬季燃煤取暖,产生了大量的PM2.5,使得冬季PM2.5污染天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乙代表PM2.5污染天数;山西省夏季气温高,光照强,利于氮氧化物转化为O3,使得夏季O3污染天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丙代表O3污染天数,故A项正确。
2.与O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的自然因素有(  )
①湿度 ②气温 ③风速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气温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O3生成,从而提高O3浓度,而湿度和风速的增加会降低O3浓度,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C
考向2 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3.(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
(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非汛期径流量小,流速慢,水体更新较缓,对氮肥的稀释作用弱;非汛期人工灌溉更多,氮肥随灌溉尾水排入河流;非汛期农作物生长不旺盛,植物对氮的吸收较少。
种植多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其根系可吸附大量水中的溶解氮;设置泵站抽水,提高水体流动性,可有效稀释溶解氮浓度;河道蜿蜒布局,利于更多植物参与吸收溶解氮,增强净化效果;修筑拦水坝,保证净化后的水有序流入水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