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课件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课时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必备知识”梳理
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类型
(1)一般城镇具有居住区、[1]    区、工业区等。
(2)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2]   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商业
文化
2.不同功能区特点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3]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4]    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界线
空间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5]      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6]      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2.其他因素:[7]    、文化、环境等因素。
付出租金
交通便捷
政策
3.发展变化
(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8]      ,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后期:为了[9]      、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10]      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混杂分布 
降低成本
商业用地
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利用途径 意义
发展[11]    、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12]     
合理安排[1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14]    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
[15]       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16]      ,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卫星城
生活空间
居住区
土地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特色
“关键能力”突破
1.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然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3.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距市中心远近。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用地类型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4.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尤其是在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并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应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要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
(4)“地”——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沿海、靠近消费市场等)或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新课标全国甲卷)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下图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1)~(3)题。
(1)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  )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2)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
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
C
(3)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思维过程】
人流 
服务 
商业
工业
内外交通
主干道
轴向
递减
[跟踪训练]
考向1 城市功能区的特征
  (2024年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都市主城区就业人口密度与居住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都市主城区(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沿河谷地带布局
D.呈多核心的空间结构
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都市主城区就业人口密度市中心最高,从市中心向外基本呈同心圆状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基本也是从中心向外围降低,说明该都市为同心圆模式,只有一个城市中心,地形以平原为主;若城市沿河谷地带布局,一般呈带状分布,不是呈同心圆状分布。
2.该都市有四条环路,居民上下班(  )
A.以一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B.以二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C.以三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D.以四环路为界,内外通勤
B
解析:第2题,就业—居住偏离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居民的通勤行为。该都市主城区就业和居住人口数量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特征;由图示可知,位于城区中心二环以内区域存在“以就业功能为主导且职住分离较严重”的现象,因此二环和三环之间区域的就业和居住人口密度差异导致二环内外间上下班居民通勤流量较大,B项正确。
考向2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2024年湖南长沙模拟)城镇经济活动多样,土地利用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下图示意某市各功能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据此完成第3~5题。
3.城市不同功能用地类型与数量配置,合理的是(  )
A.旅游用地占地规模大,个数多
B.旅游用地占地规模小,个数少
C.餐饮用地占地规模大,个数少
D.餐饮用地占地规模小,个数多
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城市功能区类型多,根据中心地理论可知,旅游用地占地规模大,服务范围大,个数较少,A、B项错误;餐饮用地占地规模小,服务范围小,个数多,C项错误,D项正确。
4.下列关于该城市中心功能区用地布局的原因,叙述合理的是(  )
A.交通便利,居民出行便利
B.古迹众多,政府机构集中
C.人口众多,商场收益明显
D.知名度高,工业联系紧密
B
解析:第4题,该城市功能区类型多,城市规模大,城市中心区以旅游用地和公共用地为主,商业用地规模较小,推测该城市最可能是北京,受历史文化影响,北京城市中心古迹众多,政府机构集中,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分区,B项正确;商业活动、工业活动、交通活动在该城市中心规模较小,对城市中心功能区用地布局影响较小。
5.该城市可能是(  )
A.北京市 B.邯郸市
C.洛扎县 D.孔城镇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城市规模大,城市中心集中了旅游和公共用地,在5~10千米附近,金融业占地面积较大,说明城市等级高,最可能为北京,故A项正确。
A
考向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24年山西吕梁模拟)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工业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系统和公共配套设施不断优化,许多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即“工转商”和“工转居”。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工业上楼”的政策。据此完成第6~7题。
6.与“工转商”相比,“工转居”在空间上更靠近(  )
A.支路 B.主干道
C.高速公路 D.铁路
解析:第6题,与居住用地相比,商业用地对交通通达度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更靠近主干道、铁路和高速公路。而住宅用地基于地价、噪声污染等问题,离主干道、铁路和高速公路有一定距离,更靠近支路,故A项正确。
A
7.武汉市城市用地转型(  )
A.“工转商”的面积大于“工转居”
B.会导致工业企业数量减少
C.“工转商”地区会形成交通枢纽
D.会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
D
解析:第7题,城市中住宅用地需求大于商业用地需求,所以“工转居”的面积大于“工转商”,A项错误;交通通达度高是“工转商”的原因,但“工转商”后不一定会形成交通枢纽,C项错误;城市用地转型使城市扩张由低效粗放向高质量集约发展转变,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会因此而减缓,但工业企业数量不会减少,B项错误,D项正确。
“核心价值”提升
热点情境必“追”18
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情境归纳]
1.概念和内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演化阶段
阶段1——“产城”分离:工业区和生活区距离一般较大,通勤时间较长,导致工人上下班不便。
阶段2——“产城”互促:工业园和主城区之间已由之前的分离、竞争关系发展成了竞争与发展共存关系,此时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差距开始缩小,此时制造业仍是产业主体。
阶段3——“产城”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布局水平提升。
阶段4——“产城人”融合:工业区、居住区、核心区形成“融合发展”区域布局。同时更注重以人为本,承认人是产城有效互动和融合上升的关键连接点,并推动三者间共同发展。
[应用体验]
  (2024年山东高考地理)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B项正确。
B
2.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C.促进就业本地化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第2题,新城首先吸引了人口入驻,但是尚无产业给新城人口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因此不仅是非工作活动大多在城外,而且工作活动也大多在城外,新城只不过是一个“睡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产业,给新城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本地化,当人口能够在新城内部安顿下来,再进一步发展休闲娱乐设施,C项正确。
C
3.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
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离减小,非机动化出行、工作活动可能使工作出行次数增加,A、B项错误;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平均出行成本减少,C项错误;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出行方式包括非机动化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出行方式更加多元,D项正确。
D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58~459)
一、选择题
  (2025年江西九江调研)川渝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布局因地制宜,形成了小、散,林、塘、田、宅交错分布的特点。这种布局形式,不仅利于居住和耕作,还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下图示意该区域乡村聚落一般的布局模式。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区域住宅的主要布局特点是(  )
A.依丘傍田,便于耕作、避洪 B.沿河分布,便于取水、避暑
C.多居阳坡,便于采光、避寒 D.多居山麓,便于通风、避湿
解析: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丘陵地带,具有住宅分散、田地破碎规模小的特点,住宅多位于山丘底部,靠近农田的较平缓位置,这样的布局既便于耕作,又可以避免洪水灾害,A项正确,D项错误;读图可知,住宅并未沿河分布,B项错误;读图可知,住宅位置既有阳坡,也有阴坡,C项错误。
A
2.该区域住宅前、后分别适宜(  )
A.宅前种树、宅后种菜
B.宅前挖塘、宅后筑田
C.宅前种菜、宅后种树
D.宅前筑田、宅后挖塘
解析:第2题,宅前种菜便于管理且不会遮挡阳光和视线,宅前种树会遮挡阳光,A项错误;宅后地块小,坡度较大,不适宜筑田、挖塘,B、D项错误;宅后坡度大,种树既不会遮挡视线,又利于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C项正确。
C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如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知,规划容积率最高的产业园应该是楼层最高且该类型的产业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图中四类产业园中,Ⅱ所代表的软件产业园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规划容积率应最高;Ⅲ所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园的原料、产品等一般体积、质量较大,不适合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机械装备产业园的楼层应最低,规划容积率也最低,C项正确。
4.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可知,对于生活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低、绿化、基础设施等所占的地块比例也就越大,生活的舒适度也越高,因此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可能是打造舒适生活空间,注重人居环境,①正确;读图可知,该工业园区中的生活居住区紧邻城区边缘,而城区边缘容积率一般较低,因此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可能是为了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③正确;建筑物的质量主要与施工材料、技术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相关,与容积率关系较小,因此容积率低的建筑质量也不一定好,②错误;城市土地价格主要受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规划低容积率的生活居住区对土地出让价格影响相对较小,且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城市的生活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提高土地出让价格,④错误。
  (2024年山西吕梁期末)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下图为我国某城区规划示意图,规划总体较为合理。据此完成第5~7题。
5.由图可知(  )
A.湿地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B.该地常年盛行东南风
C.甲功能区的地租最低
D.乙功能区的布局分散
C
解析:第5题,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适当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故湿地不影响土地利用效率,A项错误;该城区布局较为合理,由此可知常年盛行的风向不可能是自工业区方向吹来的东南风,B项错误;甲、乙、丙功能区依次是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地租随着距市中心距离变近而依次逐渐升高,甲功能区位于城区最外围,地租最低,丙功能区地租最高,乙是居住区,布局比较集中,C项正确,D项错误。
6.丙功能区(  )
①人流量昼夜变化较大 ②一般布局在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③风景优美,较为安静 ④是城市的生产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功能区为商业区,商业区的人流量白天较多,夜间较少,昼夜变化较大,①正确;一般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和街角路口,②正确;商业区位于城区中心,交通便捷,并不安静,③错误;商业区主要为城市提供商业服务,不是城市的生产中心,④错误。
A
7.图中①处为城市预留地,最适宜建(  )
A.旅游度假区 B.行政办公区
C.文化区 D.仓储区
解析:第7题,图中①处靠近客、货运总站和商业区,人流量和物流量大,且周边有铁路干线和多条公路布局,最适宜建仓储区,D项正确。
D
  (2024年山东滨州期末)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村体系结构存在多种类型。下图为四类城、镇、村空间体系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图示城、镇、村体系中最可能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是(  )
A.“凸”字型 B.“工”字型
C.“纺锤”型 D.“金字塔”型
解析:第8题,图示四类城、镇、村空间体系中,“工”字形城、镇、村体系中城与村占比较大且相差不大,镇用地占比小,说明城、村之间发展差异明显,会出现大量农民进城现象,从而导致农村人口明显减小,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B项正确。
B
9.“纺锤”型城、镇、村体系(  )
A.城镇化速度快
B.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充足
C.城乡发展最协调
D.农产品供应安全风险大
解析:第9题,农村农业用地少,会造成农产品本地供应不足,需要从外地调入,如遇特殊状况供应中断,就会出现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D项正确。
D
10.优化“凸”字型城、镇、村体系可优先考虑的措施是(  )
A.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
B.城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
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
A
解析:第10题,“凸”字形城、镇、村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占比偏低,农村占比偏高,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区不适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项错误;“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镇的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A项正确;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是针对村域发展,而不是针对城、镇发展,C项错误;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是针对耕地撂荒问题,耕地撂荒不是该体系的主要问题,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江西南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当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处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内部空间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与重构,中心城区原有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办公楼宇,多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迁至核心区以外地区。如图示意杭州市2000—2012年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变化情况。杭州市中心城区由内到外可分为核心区、内圈层、外圈层。
(1)指出与核心区相比,2000—2012年外圈层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的变化特征。
(2)说明杭州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变迁给相关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增长速度快,且呈加快趋势;后来面积超过核心区。
工业迁出中心城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运输成本更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地租更低,用地成本下降;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对环保要求低,环保投入相对减少。
(3)结合市场因素,分析杭州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楼面积逐年增加的原因。
城市规模扩大,服务业需求增长;中心城区人流量大,市场条件优越。
12.(2024年河北石家庄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地位于城市不同功能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功能区类型。
(2)说出丙功能区布局在此地的原因。
(3)判断该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并阐述其理由。
甲为商业区;乙为居住区。
丙为工业区,位于河流的下游;位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对市区污染轻;有河流、公路、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靠近煤、铁资源,原料和动力充足;位于郊区,面积广阔,地租便宜。
模式:同心圆模式。理由:以商业区为中心,外围是居住区,最外侧是工业区,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符合同心圆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