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1区域的特征及差异比较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1区域的特征及差异比较课件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认知: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比较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和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3.人地协调观:根据具体区域的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
课时1 区域的特征及差异比较 (重难课时,层层破)
“必备知识”梳理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区域的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1]    、形状和边界。
(2)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2]      。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范围
过渡性质
2.区域的划分
划分依据 区域举例 意义
[3]   特征 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 了解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4]   特征 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综合自然特征
和人文特征  中国主体功能区
自然
人文
区域≠地域
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5]   尺度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6]    尺度的区域。
较大
较小
2.区域之间的关系
项目 关系 实例
不同
尺度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同一
尺度 因面积大小和
[7]     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般大国领土辽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地理位置
  区域的空间尺度不等同于区域的面积大小,同时区域的空间尺度也体现区域的层级。一般来说,空间尺度较大的区域,层级较高,面积相对较大;而同一尺度的区域,层级相同,但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三、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自然要素 地质、地貌、[8]    、水文、生物、土壤等
人文要素 人口、文化、[9]    等
气候
经济 
2.区域整体性表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10]      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11]    ,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相互影响
整体性
四、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
(1)特点:普遍存在。
(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12]        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区域关联
(1)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13]       。
(2)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14]      。
区域间流动
发展方向
3.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例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所谓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关键能力”突破
1.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
2.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因素差异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北京高考地理)下图示意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尤卡坦半岛的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尤卡坦半岛西侧海域存在污染现象是由于(  )
A.陆地河流众多,注入海域物质浓度高
B.受东南信风影响,大气颗粒物数量多
C.天然井数量多,风化溶解物注入海湾
D.海湾较为封闭,海洋污染物不易扩散
D
(2)与尤卡坦半岛相比,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
A.以热带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
B.地势起伏大,铁路里程短
C.沿岸受暖流的影响,海雾频发 
D.海岸线长,遍布深水良港
B
【思维过程】
(1)逆向推理法。
选项信息 现实对比
陆地河流众多 图中尤卡坦半岛西侧河流分布     
受东南信风影响 该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盛行     信风
少 
东北
选项信息 现实对比
天然井数量多,风化溶解物注入海湾 岩溶天然井主要分布在     ,且多受流水作用影响,不会有过多风化溶解物注入海域
海湾较为封闭,海洋污染物不易扩散 图中半岛西侧为       ,相对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程度     ,海洋污染物难以扩散
北部
海湾

(2)特点归纳法。
热带沙漠
较短
加利福尼亚
较小 

[跟踪训练]
考向1 区域特征分析
  (2023年北京高考地理)下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该州(  )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山地、谷地相间分布,中部地势低,地势起伏大;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在河谷地区可种植青稞和小麦;南部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草场保护效果显著;据图可知,该地区温泉广布,是由于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强烈,地热资源丰富,D项正确。
2.图中(  )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B
解析:第2题,图中黄河及其支流为外流河,西北部有些河流属于内流河;龙羊峡水库位于峡谷地带,对附近农业区具有灌溉功能,同时落差较大,是我国著名的发电站,B项正确;在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曾经由倒淌河流入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抬升,倒淌河流入青海湖,分别成为内陆湖和内流河;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东南。
3.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  )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C
解析:第3题,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纺织和印染工业;高速公路汽车排放尾气,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京藏高速(G6)经过共和,使其对外交通通达度提高,有利于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C项正确;人口分布不但受交通因素的影响,还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直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的可能性不大。
考向2 区域差异对比
(2024年山东日照期中)虾皮是毛虾晒干而成,用中国毛虾生产的虾皮为上乘食品。毛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产虾类资源,常见的有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后者多见于东海。日照沿海地区有一种传承上千年的捕虾方式——站在海里踩着高跷推着渔网往前走捕虾,被称为“推虾皮”(图甲)。近年来从事这一古老劳作方式的人越来越少。
图乙示意黄海北部海洋环境。据此完成第4~5题。
4.目前“推虾皮”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
A.技术复杂,难以传承
B.虾皮太小,市场滞销
C.污染严重,毛虾绝产
D.人工捕捞,效率低下
解析:第4题,由材料“日照沿海地区有一种传承上千年的捕虾方式——站在海里踩着高跷推着渔网往前走捕虾,被称为‘推虾皮’”可知,人工捕捞,技术简易,效率低下,D项正确。
D
5.日照沿海采用“推虾皮”的方式,苏北沿海则是采用船捕毛虾的方式,生产方式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岸地貌 B.海水深度
C.海水盐度 D.海浪大小
解析:第5题,依据图乙中信息可知,苏北沿海以古黄河晚期三角洲沉积为主,多淤泥质海岸,不适宜采用“推虾皮”的生产方式,由于滩涂广阔,苏北沿海则适宜采用船捕毛虾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推虾皮”的生产方式更适宜浅海,由图乙可知,苏北沿海浅,分布范围更广,故海水深度不是两地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两地海水盐度、海浪大小差别不大。
A
“核心价值”提升
答题模板必“抓”⑦
区域差异比较类主观题
[思维建模]
1.区域差异性问题的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如下。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如下。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如下。
2.自然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3.人文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应用体验]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受距今约250万年第四纪冰期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挪威沿海形成了众多两岸崖壁陡峭直立、谷底宽阔幽深的峡湾,东部瑞典则形成了众多平行分布的河流和湖泊。如图为挪威、瑞典区域图。
材料二 挪威和瑞典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主食均以小麦为主,但两国小麦生产却有较大差异。下表为两国小麦生产概况表。
项目 国土面积/
万平方千米 耕地比
重/% 小麦种植
比重/% 小麦单产/
(千克·
千米-2)
挪威 45 3 8 4 554
瑞典 38.5 7 40 5 955
(1)从地形和气候角度,说明半岛东部和西部冰川作用的差异。
半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冰川厚度大,地形坡度大,冰川运动速度较快,冰川侵蚀作用较强,形成峡湾。半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冰川厚度小,地形坡度较小,冰川运动速度较慢,冰川侵蚀作用较弱, 多形成冰蚀湖或平行分布的河流。
(2)分析挪威和瑞典小麦生产差异的主要原因。
挪威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比重小,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光热不足,小麦单产较低,种植比重较小。瑞典地形较平坦,耕地比重较大,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光热和降水条件可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加上国家政策重视,生态农业技术发达,小麦单产较高,种植比重较大。
【模板套用】
角度 具体分析
冰川作
用的差
异   结果倒推:西部幽深的峡湾→冰川侵蚀作用强→冰川厚度大(迎风坡,降水多)、运动速度快(地形坡度大);东部平行分布的河流和湖泊→冰川厚度小、运动速度慢
小麦生
产差异 抓住表中信息,从耕地比重、小麦种植比重、小麦单产方面进行对比,然后分析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