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课时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重难课时,层层破)“必备知识”梳理1.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属性 表现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1] 规律 社会属性 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2] 的影响 客观社会发展水平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数量是有限的项目 内容原因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都有一定的[3] 限制 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4] 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不利影响 导致自然资源的[5] 性 稀缺性引起自然资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的[6] 和需求减少 利用要求 人类从自然环境获取自然资源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优化[7] 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资源中增加产出的方法开发[8] ,改进资源保护方法,促进循环技术 数量技术条件稀缺供给增加资源配置 新替代品 3.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1)衡量标准。通常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9] 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衡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优劣(2)常见自然资源的质量划分。资源 划分标准 质量等级铁矿 [10] 高低 富铁矿、贫铁矿石油 含硫量 高硫石油、含硫石油、低硫石油耕地 [11] 的高低、土壤健康状况好坏等 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品位生产能力(3)对开发利用的影响: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2] ;影响自然资源的用途。 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1)特征:空间分布[13] ,但有规律可循。 类型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 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14] 特征 矿产资源 受[15] 的制约 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成本 不均匀地带性地质演化历史(2)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影响 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导致资源在[16] 上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解决措施 通过[17] 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通过[18] 间接进行流动 空间经济、技术产品贸易“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要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战略增量纳入国家水网统一调配,适度超前布局,充分发挥海水淡化水作为沿海缺水地区市政补充水源、工业新增供水和重要应急备用水源的作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利用,完善多元供水体系,维护区域水平衡和水安全。”(摘自《全国政协“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调研综述》)结合我国水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特征,从资源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上述论断的合理之处。【思维过程】紧张相对少(少或不足)季节 多少东南 西北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水资源较多,冬季水资源较少;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跟踪训练]考向1 自然资源的分布 (2024年安徽淮南期中)世界锌资源储量约为2亿吨,我国锌资源储量约为3 800万吨,主要是以铅锌矿的形式存在。近些年,我国铅、锌矿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基本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目前,我国平均每年近1/3的锌原料和2/3的铅原料依赖国外进口。下图示意我国铅锌矿分布。据此完成第1~3题。1.我国铅锌矿资源的分布情况是( )A.储量比较稀少B.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C.西部地区稀少D.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铅锌矿分布的整体特征是分布广泛,全国只有在少数省份没有铅锌矿分布,其中内蒙古、河北、云南、湖南等省份大型铅锌矿分布相对集中,D项正确;我国锌资源储量约为3 800万吨,储量并不稀少,A项错误;读图可知,南方地区的铅锌矿分布并不比北方地区少,B项错误;西部地区的内蒙古、云南、广西等省区大型铅锌矿分布数量多,西部地区并不稀少,C项错误。2.我国开发锌矿资源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①引发滑坡、台风等次生灾害 ②土壤重金属污染 ③破坏地下水层路线 ④截断动物迁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2题,开发锌矿资源会破坏地表,但不会引起台风,①错误;锌矿堆放过程中直接接触土壤产生污染,产生的渗滤液下渗进入土壤造成污染,②正确;开发锌矿资源会破坏地表,向下挖掘的过程中会破坏地下水层路线,③正确;每一口矿井都是单独存在的,动物可绕开矿井迁徙,④错误。B3.目前,我国铅、锌市场对铅、锌资源供求形势的响应表现是( )A.新替代品研发、利用加速B.现有矿产经济价值下降C.价格上升阻碍技术革新D.开发利用成本降低解析:第3题,近些年,我国铅、锌矿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依然需要大量进口,这说明目前我国铅、锌市场对铅、锌资源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所以需要新替代品研发、利用加速,减少对铅、锌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A项正确。A考向2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4年广东惠州一模)了解我国水土资源配置状况,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耕地与水资源的省份分布(不含港澳台)。据此完成第4~5题。4.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 )A.西藏 B.广东 C.宁夏 D.黑龙江解析:第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水资源累计比例,西藏水资源占比接近20%,在所有省份中占比最高,A项正确。A5.针对图示反映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 B.优化水源调配C.加强退耕还林 D.保护湖泊湿地解析:第5题,图示纵坐标代表耕地累计比例,横坐标代表水资源累计比例。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省份总体上水资源占比大于耕地占比,北方地区省份总体上水资源占比小于耕地占比,说明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合理措施是优化水源调配,例如跨流域调水,B项正确。B(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500~502)一、选择题 (2024年湖北武汉期中)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共开展了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世纪80年代,受到林业开放政策的影响,南方部分林区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增长量。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包括开展科学造林行动,使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国有林场因其森林资源禀赋好,亮丽的生态底色让其从传统林区成功转型成为森林康养基地。下图为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不同林种面积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下列关于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防护林主要体现森林的支撑服务功能B.用材林主要体现森林的调节服务功能C.薪炭林主要体现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D.经济林主要体现森林的文化服务功能C解析:第1题,森林的供给服务是指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森林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故薪炭林主要体现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C项正确;支撑服务是指自然环境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的功能,比如作为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防护林主要体现的是森林的调节服务功能而不是支撑功能,A项错误;森林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属于调节服务功能,用材林是供给服务功能,B项错误;文化服务是指自然环境具有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功能,而经济林是供给服务功能,D项错误。2.国有林场在发挥森林康养功能的最大优势是( )A.利于统一管理开发B.森林品质佳且集中连片有C.森林树种多样且面积大D.人工柳杉林持续更新B解析:第2题,由材料“国有林场因其森林资源禀赋好,亮丽的生态底色让其从传统林区成功转型成为森林康养基地”可知,国有林场在开发林场的经济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因此树木的品质更好且覆盖率更高,集中连片分布,B项正确;虽然国有林场在统一管理开发上也具有优势,但是森林的种植、成长周期长、耗费资金量大,相较于私营林场,森林资源才是更大优势,A项错误;在国有林场中,单一树种较为常见,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工柳杉林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3.近年来我国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破坏 ②大规模的砍伐③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④用材林被调整为防护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自然灾害会对用材林产生一定的破坏,但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并不是其面积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①错误;近年来,我国森林保护力度加大,用材林不会被大规模砍伐,②错误;将部分用材林划入自然保护区或调整为防护林,会使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下降,③④正确。D (2024年河南濮阳期中)岱海流域(40°11'N~40°48'N,112°16'E~112°59'E)是内蒙古东部边缘的一个典型内陆封闭式湖泊流域,位于典型农牧交错带。下图示意1961—2019年岱海水位的变化。据此完成第4~5题。4.1961—2019年岱海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显著变化是( )A.淡水供给服务功能下降B.丧失支撑服务功能C.调节服务功能下降D.文化服务功能提高C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1961—2019年岱海水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材料可知,岱海流域是内蒙古东部边缘的一个典型内陆封闭式湖泊流域,故为咸水湖,不具备淡水供给服务功能,A项错误;支撑服务功能下降,但不是丧失,B项错误;湖水面积减小,使其对气候等要素的调节服务功能下降,C项正确;文化服务功能也下降,D项错误。5.2003—2005年岱海水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农业灌溉技术提升B.降水量显著增加C.人口、经济规模变大D.蒸散发量明显减少A解析:第5题,2003—2005年,岱海水位呈上升趋势,因农业灌溉技术提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入湖水量的拦截,使得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A项正确;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气候,降水量不会显著增加,蒸散发量也不会明显减少,B、D项错误;人口、经济规模变大会使得用水量增加,减少入湖水量,水位下降,C项错误。 (2024年山东枣庄一模)水足迹是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下图为2005—2019年黄河流域不同省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占比分解图,下表为山东省与甘肃省人口、经济及水资源情况比较表。据此完成第6~7题。注:人口效应表示人口规模变动,城镇化效应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之比,规模效应表示GDP的变化,禀赋效应表示城镇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结构效应表示产业结构,技术效应表示水资源利用效率。省份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经济总量/亿元 人均水资源/米3 人均用水量/米3 万亿GDP用水量/亿米3山东省 10 165 73 129 369 219 30.4甘肃省 1 852 6 233 964 183 56.76.从整体上看,影响黄河流域各省份水足迹最显著的拉动效应和抑制效应分别是( )A.人口效应、禀赋效应B.规模效应、城镇化效应C.规模效应、结构效应D.人口效应、技术效应C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规模效应、城镇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占比为正值,对水足迹起到了拉动作用,其中规模效应占比最大,对水足迹起了最显著的拉动效应;禀赋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占比为负值,对水足迹起到了抑制作用,总体来看,结构效应占比大,对水足迹的抑制效应明显,C项正确。7.山东省与甘肃省禀赋效应对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其原因是( )A.产业结构差别大 B.经济水平差别大C.节水技术差别大 D.人口压力差别大解析:第7题,由题干可知,禀赋效应表示城镇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由表可知,山东省常住人口数远多于甘肃,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小于甘肃,对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D项正确。D (2024年山东济宁三模)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秸秆、谷壳等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加。近年来,生物气化(主要为沼气工程)、固化成型(将秸秆加工为成型的固体燃料)等优质化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此完成第8~10题。8.与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呈正相关的是( )A.秸秆还田比重 B.农业人口数量C.饲料需求强度 D.政府支持力度D解析:第8题,由于生物气化、固化成型等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故政府支持力度越大,用于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的财政投入就越多,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的比例大,D项正确;由文字材料可知,秸秆是优质化能源利用方式的原料,若秸秆还田比重大、饲料需求强度大,则秸秆消耗的越多,作为能源原料的秸秆比重就越小,A、C项错误;若耕地面积相同,农业人口数量越多,人均耕地面积越小,农业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为了维持生计,农业兼业比例比较高,因此农民更倾向于采用节省劳动力的耕作管理方式,对于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需求也会比较低,B项错误。9.以生物气化为主的省份可能多分布在我国的( )A.西南、华南地区 B.华北、东北地区C.西北、西南地区 D.华北、华南地区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生物气化主要为沼气工程,而沼气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获取可燃气,气温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来影响产气量。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适宜建设沼气工程,A项正确。A10.固化成型逐渐超过生物气化成为我国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原因有( )①便于储存运输 ②燃烧效率高 ③使用场景更广 ④环境污染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0题,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固化成型的产品是固体燃料,生物气化的产品是沼气。与沼气相比,固体燃料储存运输更便捷,且可部分替代木材、煤炭、燃气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多种场景,①③正确;沼气的燃烧效率更高、环境污染更小,②④错误。A二、非选择题11.(2024年河南郑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高寒草原分布广泛,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0%,畜牧业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乌兰县天然草原服务功能降低,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乌兰县水—草资源承载力受多因素耦合影响,可依据水—草资源条件、生活需水、生产需水及需草、草原生态分为四类子系统。乌兰县四周环山,南北大山褶皱将全县分割成茶卡、希赛和卜浪沟三个山间盆地。图甲示意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图乙示意2015—2019年希赛盆地水—草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1)指出希赛盆地草原的供给服务、文化服务或调节服务功能的具体内容。(任选一种)供给服务:提供草场资源,发展牧业,并产出肉、奶、皮、毛等畜产品,满足人们需求。或文化服务:美丽的草原景色,供人们旅游、休憩,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享受。或调节服务:草原植被能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避免土地沙化等。(2)描述希赛盆地草原各子系统承载力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变化特点: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波动上升,增幅较小;生活、生产及草原生态子系统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由于人工草地发展、供水工程新建、改建和扩建,水—草资源供给能力提升,资源子系统承载力上升;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及产业规模扩大,存在部分草场载畜量过大、草畜不平衡及挤占生态用水等现象,使得生活、生产及草原生态子系统承载力呈不同幅度地下降。(3)请为希赛盆地草原保持支撑服务功能、稳定自然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实行划区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避免超载放牧;实施定期轮流放牧和轮流打草制度,使草场能够得到恢复;在草原退化、沙化较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休牧、禁牧或者退牧还草等政策,有效缓解对草原的压力,避免土地沙化。12.(2024年江苏扬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稀土资源十分珍贵,被誉为“高科技的命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特别是全球智能制造、高端芯片、军工科技、航天航空等战略性产业。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稀土等关键元素成为大国争夺的核心。作为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消费国和供应国,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稀土工业体系,对外稀土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图甲示意稀土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附加值,图乙示意2008—2018年中国稀土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变迁。(1)推测我国在稀土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2)据图乙描述稀土中游产品的主要变化并指出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稀土开采造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或地面塌陷等生态破坏问题;矿渣堆放,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化:中游产品出口比重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影响因素:经济因素(上、中、下游产品附加值的不同);科技因素(稀土工业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因素(国家对稀土产业的宏观调控)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