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课时2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二节 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必备知识”梳理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森林破坏、土壤侵蚀、[1] 、物种灭绝等。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导致[2] 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3]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应对措施:生态修复、建立[4] 等。土地荒漠化自然环境 经济社会自然保护区二、解决生态退化的措施1.实施生态修复(1)内涵: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5] ,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措施:[6] 和人工修复。 (3)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7] 生态修复等。 人工措施自然恢复矿山2.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8] 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保护对象:[9]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10] 等。 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 (3)保护要求。类型 具体要求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 禁止人类活动[11] ,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 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 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12] 的稳定状态 干扰与破坏 原生或次生 (4)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13] 区、缓冲区、实验区。 (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①保护自然环境和[14] 的有效措施。 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15]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核心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关键能力”突破1.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2)草地退化的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3)保护草地措施。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2.湿地干涸及其恢复(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图所示。(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意义 内容保护自然本底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的途径贮备物种 生物物种的贮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 提供食物、原料,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外部效益明显其他 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是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4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下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两物种为近缘物种,生活习性(生态习性)相近;重叠区位于河谷地区,水源条件好,食物充足及隐蔽性强,对两物种均适宜;两物种活动节律有差异(日活动强度不同),减少了竞争。(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3)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中华鬣羚主要栖息地分布范围更广;中华鬣羚的活动时间更长、晚上活动强度更高。生态移民;生态退耕、合理放牧;禁止盗猎、禁止非法采伐;控制旅游活动强度。【思维过程】第(1)题,分析思路如下:亲缘生活习性竞争少食物 第(2)题,分析思路如下:更长更大第(3)题,分析思路如下:保护区强度[跟踪训练]考向1 生态退化及生态修复1.(2022年湖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湿地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甲)。图乙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考向2 自然保护区建设 (2024年广东部分学校联考)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乌蒙山麓腹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10.6 ℃。这里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鸟,也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候鸟黑颈鹤的迁徙地,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是国内外人士考察研究鸟类和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下图示意草海保护区位置和范围。据此完成第2~3题。2.国内外人士来贵州草海考察研究黑颈鹤的最佳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第2题,由材料可知,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鸟类,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冬季黑颈鹤在青藏高原难以越冬,迁往气候较温暖的贵州草海越冬,故国内外人士来贵州草海考察研究黑颈鹤的最佳季节是冬季,D项正确。D3.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发展措施为( )A.开发岸边种植作物B.利用水域养殖鱼虾C.提升科研监测能力D.开发核心地区旅游C解析:第3题,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地,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有效举措,因此该地应该注重原生生态保护,减少人为开发,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加强对鸟类、生态的研究与保护,C项正确;开发岸边种植作物、利用水域养殖鱼虾、开发核心地区旅游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改变鸟类的栖息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A、B、D项错误。“核心价值”提升热点情境必“追”2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境归纳]1.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项目 内容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 保存完整的高原面、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群、发育良好的草甸土和草原、草甸以及繁多的珍稀动物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江河的天然调储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当地及河流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 世界海拔最高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地区贮备物种 部分地区保持原始景观,对地球物种贮备、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2.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 内容保护对象 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等具体措施 退牧还草、退耕还草(林)、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取得成效 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以保护;各类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应用体验] (2024年北京昌平区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3年7月,首届三江源国家公园青少年生态研学营正式开营。某校学生到青海省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任务一 探生态变化 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为此,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绘制“三江源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知识结构图。【答案】任务二 思生态安全 学生在研学报告中写到:在黄河源,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千湖美景”重现;在澜沧江源,茂密的森林树木盘根交错,难以进入内部考察;在长江源,广阔的湿地一眼望不到边;一度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视野……(2)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保护好高原湿地,利于涵养水源;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储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任务三 谋共赢之路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当地农牧民从“放牧人”到“管护员”,从“草原上的人”到“国家公园的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三江源人生活中的每一个改变都与生态保护息息相关。(3)列举该地为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采取的措施。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公园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施异地搬迁;适度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等措施。(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512~514)一、选择题 (2025年湖南长沙开学考试)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它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传输距离远,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冷锋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把北方上游的污染物传输至下游,并使下游地区空气质量恶化。下图为2019年1月9—17日时间段内的北京、保定、济南、青岛、徐州和南京6个站点PM2.5浓度和风速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2题。1.1月11—14日出现PM2.5持续区域性重度污染的地区是( )A.华南地区 B.东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北地区解析:第1题,据图判断,1月11—14日出现PM2.5持续区域性重度污染的地区位于36°N至40°N,结合选项,属于华北地区,故D项正确。D2.1月16日,华北地区PM2.5由北向南得到了有效地清除,主要影响因素是( )A.偏西风,风力强B.偏北风,风力强C.偏东风,风力弱D.偏南风,风力弱解析:第2题,据图判断,1月16日华北地区盛行偏北风,箭头较长,说明风力强,在强冷空气的驱散下,PM2.5自北向南减弱并消散,故B项正确。B (2024年河北邢台期末)产品从原料获取、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到成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空气污染物被称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图甲示意2005—2015年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概况,图乙示意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据此完成第3~4题。3.图中显示,2005—2015年( )A.两国贸易规模不大B.两国贸易总额逐年减少C.b 国是隐含空气污染物的净出口国D.a向b出口隐含空气污染物整体呈下降趋势D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a、b两国贸易规模很大,A项错误;由图甲可知,两国贸易总额总体呈增加趋势,B项错误;由图乙可知,国际贸易中,a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出口国,b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进口国,C项错误;由图乙可知,2005—2015年a国对b国出口的隐含空气污染物整体呈下降趋势,D项正确。4.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排放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B.a国单位产值能耗远高于b国C.b国煤炭能耗占比远大于a国D.a从b进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B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a、b两国指的是中美两国,a对b出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高,a从b进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可推断a为中国,b为美国,由于技术水平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的单位产值能耗大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B项正确;由图甲可知,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但是贸易顺差大不能决定隐含空气污染物差距就大,A项错误;a为中国,b为美国,根据两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知,b国煤炭能耗占比应小于a国,C项错误;b国技术水平更高,a从b进口商品多为技术密集型,因此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D项错误。 (2024年河南联考)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为主的山地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缩影。下图示意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据此完成第5~6题。5.可以在乌兰坝核心保护区开展的活动是( )A.旅游观光 B.特殊的科学研究C.生产经营 D.物种的驯化繁殖解析:第5题,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但可以开展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B项正确;实验区可进行科研实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B6.若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保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 )A.促进各核心区生物迁徙B.增加经济来源C.依法核准功能区的边界D.完善法律法规A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该保护区内的三个核心保护区相隔较远,不能有效连通,可在核心保护区之间设立生物通道,增强连通性,促进各核心区生物迁徙,A项正确;增加经济来源、完善法律法规不是加强生态安全保护的主要措施,B、D项错误;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已经核准,C项错误。 (2024年福建厦门期末)朱鹮主要栖息于低山疏林地带,常在附近的稻田、河塘觅食,曾因环境恶化等原因一度濒临灭绝,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Y县深山中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当地随即建立保护站进行就地保护。2002年,该地建立朱鹮自然保护区,并开始实施人工迁地保护和野生种群重建。2008年,位于浙江北部的D县依托当地的国家湿地公园,建立朱鹮繁育基地,并将驯养的朱鹮放归自然。如今,中国的朱鹮种群已恢复至7 000余只。据此完成第7~8题。7.20世纪80年代野生朱鹮以就地保护为主,主要是由于Y县( )A.居民环保意识较强B.朱鹮天敌数量较少C.朱鹮食物供给较充足D.朱鹮生存环境较适宜D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Y县深山处发现了当时仅存的七只野生朱鹮,当地选择建立保护站进行就地保护,说明本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野生朱鹮的生存,因而选择就地保护,D项正确。8.与D县朱鹮繁育基地相比,Y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应注意( )A.增加冬季食物供给B.栽植高大乔木C.严禁开展任何活动D.防范伏旱威胁A解析: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繁育基地相比,就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较少,靠野生朱鹮自我生存、自我繁育,但秦岭属于季风气候,冬季时气温较低,需要增加冬季食物供给保证其生存,A项正确;Y县深山处的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需要保护原有植被,不需要栽种高大乔木,B项错误;Y县自然保护区分为人工迁地保护和野生种群重建,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育活动,C项错误;秦岭南麓存在伏旱现象,但影响程度较小,D项错误。 (2024年广东广州模拟)2024年3月,广东省白溪自然保护区迎来首批人工培植的濒危植物大苞山茶。大苞山茶仅零星分布在广东和香港,其数量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种子自然掉落后,会在母株周围成片萌发,但存活率较低。据此完成第9~10题。9.导致大苞山茶成为濒危植物的原因有( )①种子易受昆虫啃食 ②气候变化不宜生长 ③人为采伐干扰较多 ④人工培植结实较少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C解析:第9题,大苞山茶花果容易受到蚂蚁等昆虫的啃食破坏,使得可萌发的种子数减少,①正确;气候变化会对大苞山茶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造成其濒危的原因,②错误;偷盗挖采是导致大苞山茶成为濒危植物的重要人为原因,③正确;人工培植有利于大苞山茶的保护,④错误。10.为提高母株周围幼苗存活率,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大面积施用杀虫药B.人工降低种间竞争C.大量移入成年植株D.主动减少人工干预B解析:第10题,大面积施用杀虫药,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A项错误;种子自然掉落后会在母株周围成片萌发,彼此争夺生活空间、抢占资源,导致幼苗存活率低,人工降低种间竞争有利于提高其存活率,B项正确;大量移入成年植株会抢夺幼苗的养分,不利于提高幼苗存活率,C项错误;该植物是濒危植物,需要人工培育,主动减少人工干预不合理,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山脉绵延超过500千米,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生物本底资料(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调查仍有较大欠缺。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和季节变化动态,某小组沿海拔高度3 100~3 700米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其中茶马古道南斋公房段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的鸟类物种数月变化。(1)分析高黎贡山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2)指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从迁移角度进行合理解释。横跨纬度较大、南北距离较长,地域空间广阔;高黎贡山地势起伏大,海拔高;受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差异显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为不同动植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差异:夏季多于冬季。解释:对高山区域而言,冬季气温低,地表常有积雪覆盖,鸟类通常难以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向低海拔迁移;而夏季气温回暖,积雪融化,中低海拔的动物会进入高山寻找食物或者繁殖。(3)说明高黎贡山的动物本底资料调查仍有较大欠缺的原因。(4)请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等缺乏,野外调查难度大。依法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人为猎杀生物;保护高黎贡山植被,禁止乱砍滥伐。12.(2024年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牛背梁位于秦岭东段,海拔1 000~2 802米,总面积2 123公顷。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致使秦岭羚牛栖息地遭到破坏,极大威胁着羚牛的生息繁衍。1988年国家成立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下图),之后在修建过境省道沙柞公路段时,充分考虑了线路选址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下表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表。区域 措施核心区 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封山育林,自然恢复为主缓冲区 只准进行科研观测活动实验区 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人工恢复植被为主(1)指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并说明在核心区、缓冲区实施“封山育林,自然修复”措施的合理性。(2)说明沙柞公路与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特点并说明原因。保护对象:野生动物与森林生态系统。合理性:(深山,森林系统破坏较少)自然修复的基础条件较好(或保护级别高,需封山);自然修复形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好。位置关系:避开核心区,从保护区(或实验区)的边缘通过。原因: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便于旅游业的发展(或其他活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