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1.东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2.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六国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及差异 1.区域认知:以区域图为背景,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措施。3.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合理安排人类生产活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1 世界重要地区 (重难课时,层层破)“必备知识”梳理一、亚洲主要分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1.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项目 内容位置 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地形 以[1] 、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气候 复杂多样,[2] 气候显著,[3] 气候分布广 河流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4] 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高原季风大陆性放射状2.亚洲的人文环境特征(1)人口稠密:[5] 、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 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截至2023年2月)。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在[7] 平原、[8] 谷地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3)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9] 国家,其中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西亚的一些国家,因大量出口[10] ,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东亚7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 发展中石油二、世界其他主要地区1.西亚—北非(1)重要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①“两洋”:E为印度洋、F为[11] 。 ②“三洲”:A为亚洲、B为[12] 、C为非洲。 ③“五海”:a为阿拉伯海、b为[13] 、c为地中海、d为黑海、e为里海(湖泊)。 ④重要海峡:D为[14] 海峡。 大西洋 欧洲红海霍尔木兹 (2)石油资源丰富。①主要分布区:[15] 及其沿岸地区。 ②石油输出路线。波斯湾马六甲 苏伊士(3)匮乏的水资源: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河流、湖泊水的分配和争夺→引发战争。(4)农业发展: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5)文化差异:大多数人信奉[18] ,少数人信奉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2.欧洲西部(1)自然地理环境。①地形。平原:A[19] 、波德平原。 山地:B阿尔卑斯山脉、E斯堪的纳维亚山脉。②典型地貌:[20] 地貌广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西欧平原 冰川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 多瑙河(2)人文地理环境。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大多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24] 、德国、法国等。 ②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a.特点: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b.工业分布特点: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③传统的畜牧业。英国a.畜牧业发达:许多国家的[25] 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很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 b.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26] 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适宜多汁牧草生长,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④繁荣的旅游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交通发达。畜牧业温带海洋性3.撒哈拉以南非洲(1)自然特征。①高原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27] 、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等。 刚果盆地②热带大陆:气候炎热。气候类型以[28] 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依次为A[29] 气候、B[30] 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③四大河流:a为[31] (世界最长)、b为尼日尔河(西非最大)、c为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径流量世界第二)、d为赞比西河(非洲南部最大河流,水能丰富)。 (2)经济特征。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以出口单一农矿产品为主,人口、环境、粮食三大问题制约该区经济发展。赤道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尼罗河(3)矿产资源。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南非黄金产量居世界前列,几内亚铝土矿产量居世界前列,赞比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铜国,尼日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输出国。4.两极地区(1)南极地区。①位置: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南,临A[32] 、B印度洋、C太平洋。 ②范围:南极洲以及周围的海洋。大西洋 ③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33] ”之称。 ④气候特征:严寒(酷寒)、[34] 、烈风(大风)。 ⑤科学考察的宝地。原始自然环境:科研价值高,有a长城站、b[35] 、c泰山站、d昆仑站、e秦岭站。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煤、铁等各种矿产)、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企鹅、鲸、磷虾)等。冰雪高原干燥 中山站 (2)北极地区。①位置:北极圈以北广大区域。②范围:A[36] 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B[37] 、C欧洲、D亚洲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如E为[38] )。 ③气候。北冰洋北美洲格陵兰岛1月均温:介于-20和-40 ℃之间。年降水量:100~250毫米。④资源:石油、[39] 、铁等资源丰富。植物有苔藓、地衣等,动物有北极熊、驯鹿等。 ⑤科学考察的宝地:图中a处建有我国的北极科考站——[40] 。 天然气 黄河站“关键能力”突破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2.中南半岛河流的水文特征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阴雨天气,日照少、光热条件不足。(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不利影响 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粮食作物种植少有利影响 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并可种植精饲料作物,为乳畜业提供充足、优质饲草料,形成世界除大城市周边以外最广阔的乳畜业分布区4.综合分析莱茵河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1)河流本身因降水量丰沛,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而且水流平缓,便于航行。(2)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3)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河流流速稳定。(4)各河流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运输网。(5)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5.非洲的气候(1)非洲气候特征。①“对称”:以赤道为轴,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②“热”;所跨纬度低,热带范围广。③“干”: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范围广,且受干燥的信风影响。(2)非洲的非地带性气候。非洲的非地带性气候有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索马里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几内亚湾北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撒哈拉地区与纳米比亚海岸线处的热带沙漠气候等。具体成因如下图所示。6.影响南极洲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线长,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气候严寒,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了冰雪大陆。(2)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且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的保温效应差,气温低。(3)地表状况:南极洲被巨厚的冰层覆盖,冰雪一方面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另一方面使地势增高,进一步使气温降低。(4)气压状况:南极大陆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地表相对平坦,因此风速较大。“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典型高考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材料二 图甲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乙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成因: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不利:引发洪涝灾害。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思维过程】冰雪融水地下水时间长大早形成与发育 水源洪涝水利设施节约[跟踪训练]考向1 世界主要分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024年江苏淮安模拟)2024年11月19日,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法案,将雅加达从首都调整为特区,新首都定为加里曼丹岛东部的努山塔拉。雅加达市区人口1 200万,所在的爪哇岛人口约占全国的60%。雅加达地势南高北低,地势低洼。图甲为印度尼西亚简图,图乙为爪哇岛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题。1.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雅加达地面沉降是印度尼西亚迁都的原因之一,过度抽取地下水的主要时间段是( )A.1—5月 B.3—7月C.6—10月 D.8—12月解析:第1题,每年旱季(6—10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雅加达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因此该时段会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的情况,C项正确。C2.下列不属于印度尼西亚迁都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交通拥堵 B.气候湿热C.洪水侵袭 D.污染严重解析:第2题,由材料可知,新首都选址位于加里曼丹岛东部,新、旧首都都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属于迁都原因,B项正确。B3.下列不符合该国地理环境特征的是(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石油资源丰富C.台风灾害频繁 D.河流短小湍急解析:第3题,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很少有台风形成,故台风灾害较少,C项正确。C考向2 世界主要分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024年广东佛山期中)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曾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多从内陆或矿山通往沿海港口的铁路线。这些国家民族独立后,虽然在铁路建设方面也有发展,但总体上铁路布局仍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特点,中国也先后援建了多条铁路。下图为非洲铁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6题。4.非洲铁路布局的特点是( )A.分布较均衡B.铁路网稠密C.多布局在内陆D.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D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非洲铁路空间分布不均匀,A项错误;非洲铁路线总体较少,密度总体较小,B项错误;非洲铁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铁路分布较少,C项错误;非洲铁路主要从沿海的港口向内陆延伸,而且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D项正确。5.早期建设从内陆或矿山通往沿海港口铁路线的原因有( )①地形限制 ②运输军事装备 ③利于农矿资源外输 ④利于工业制成品输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曾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多从内陆或矿山通往沿海港口的铁路线”可知,西方国家修建主要联系矿山和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方便矿产资源运出,因此主要联系内陆和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方便当地农矿产品的运输和西方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③④正确。D6.中国在非洲援建了多条铁路,在建设期间对非洲的直接影响是( )A.增加就业岗位 B.缩小地区差距C.改善生态环境 D.促进人口流动解析:第6题,中国在非洲援建了多条铁路,在建设期间对非洲的直接影响是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