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二节 地球的历史及圈层结构课时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课时,一遍过)“必备知识”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1] 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具体对比如下。 项目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纵波 较快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 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波 (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2] 界面,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3] 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球内部圈层。圈层 范围 特点地壳 是位于[4] 界面以外,由[5] 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6] ,海洋地壳[7] ,大陆地壳[8] 地幔 从[9] 界面到[10] 界面 占地球总体积的80%;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11] 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12] 界面到地心,分内核和外核 主要由[13] 和[14] 等金属组成;外核是[15] 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16] 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古登堡地幔莫霍 固体岩石 不均薄厚莫霍古登堡 软流古登堡铁镍液态 密度 (4)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层 硅铝层 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 硅镁层 镁、铁、钙等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17] 和[18] 。 ②作用:使得地球上的[19] 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20] ;天气现象影响人类活动。 氮气氧气温度氧气(2)水圈。①范围:主体是[21] ,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②作用:完成地球表面物质的[22] 和能量的[23]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圈层。 (3)生物圈。①范围:集中分布在大气圈、[24] 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②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25] 转化、改变[26] 和水圈组成、改造[27] 形态等。 海洋迁移转换水圈太阳能 大气圈地表“学科素养”应用考向1 地球的内部圈层 (2024年浙江宁波模拟)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X和Y为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分界面。据此完成第1~2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由硅镁层(⑤)和硅铝层(④)组成B.地球的内部圈层由①②③④组成C.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③D.岩石圈主要由③④⑤三部分组成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图中X为莫霍界面,Y为古登堡界面,XY之间为地幔,③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应为软流层,C项正确。C2.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传播到X界面( )A.速度突然增加B.横波突然消失C.速度突然减小D.速度匀速不变解析:第2题,图中X为莫霍界面,地震波传播到X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A项正确。A考向2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25年吉林模拟)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下列对②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生物存在B.是个无机圈层C.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厚度很薄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码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项正确。C4.下列对③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单独占有空间C.连续但不规则D.由坚硬岩石组成解析:第4题,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项正确。A(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394~396)一、选择题 (2024年辽宁名校联盟联考)莱斯沃斯岛位于希腊东部,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木化石产地之一,出露由中新世时期(距今2 300万年到533万年)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保存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以及部分动物化石。据此完成第1~2题。1.中新世时期( )A.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较接近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C.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羽毛D.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解析:第1题,中新世时期距今2 300万年到533万年,属于新生代时期。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A项正确。A2.莱斯沃斯岛出露由中新世时期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该矿化森林中的植被( )A.以低等的植物为主B.主要为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D.以蕨类植物为主解析:第2题,中新世时期距今2 300万年到533万年,属于新生代时期,此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推测该矿化森林中的植被主要为被子植物,B项正确。B (2024年广东广州模拟)科学家团队在九江武宁地区约4.38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真盔甲鱼类新属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九江江夏鱼”。该鱼和之前发现于武汉地区的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化石产地表明,它们“分家”各自演化的两地直线距离实际上不足200千米。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时期古地理图和盔甲鱼类化石产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3.江夏鱼大量繁衍的地质年代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九江江夏鱼生活在4.38亿年前,属于古生代(距今5.41亿年至2.52亿年),B项正确。B4.根据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的化石产地可合理推测出( )①后棘江夏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独立进化②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之间曾经是连通的海洋 ③泥沙淤积使九江和武汉之间的海洋隔断 ④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之间的海洋隔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D解析:第4题,后棘江夏鱼属曙鱼科,没有演变成两栖动物,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说明它们曾经生活在一起,可推知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之间是连通的海洋,②正确;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区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故应是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之间的海洋隔断,而不是泥沙淤积,③错误,④正确。 (2024年湖南岳阳模拟)木化石,顾名思义就是树木形成的化石,学术名称硅化木,又被称作树化石、树化玉等。朝阳地区的木化石形成于距今约1.6亿—2.9亿年,硬度大,颜色丰富,一般用金刚石对其进行雕刻。下图示意不同颜色的木化石经过雕刻后的样子。据此完成第5~6题。5.下列关于朝阳地区的木化石及其形成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古生物的遗体B.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C.该时期是历史上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D.该时期人类时代已到来解析:第5题,木化石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树木体内的有机物质和环境中的矿物质发生石化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古生物的遗体,而遗迹主要指足印、粪便等,A项正确。A6.当时朝阳地区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 )A.干旱环境 B.浅海环境C.森林密布 D.寒冷环境解析:第6题,木化石是由树木形成的化石,因此其形成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森林密布,C项正确。C (2024年山东泰安模拟)如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第7~8题。7.以下关于图中软流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横波不能顺利穿过B.由坚硬岩石组成C.岩浆发源地D.处于上地幔底部解析:第7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可以穿过,C项正确。C8.其他同学指出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个别错误,这些错误有(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 ②莫霍界面的位置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标注 ④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 ⑤古登堡界面的位置标注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②④⑤解析:第8题,图中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的位置标注反了,同时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②③⑤符合题意。B (2024年江苏盐城模拟)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圈的主体是河流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C.大气圈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解析:第9题,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构成,D项正确。D10.下列关于图中四大圈层及其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 ②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C解析:第10题,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①正确;地球外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则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错误;四大圈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③正确;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④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24年湖南郴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2019年,一名攀岩爱好者在重庆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被专家鉴定为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卡岩塔恐龙足迹。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最多的地区,它们大多保存于河湖相沉积岩石中,这与盆地的环境演变密切相关。三叠纪,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隆升,中部形成广阔的“巴蜀湖”。此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白垩纪末期,四川盆地岩层受到明显挤压形成许多大断层,东部形成一系列背斜山和向斜谷。图甲为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过程,图乙为歌乐山恐龙足迹图片。(1)结合地球演化历史的相关知识,指出植食性恐龙主要食物来源的植物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最多的地区,根据图文材料说明其有利的形成条件。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理由:恐龙存在于中生代时期并且气候温暖湿润,此时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较多。三叠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恐龙留下足迹,恐龙留下的足迹被掩埋后形成化石,白垩纪末期地壳运动强烈,有利于后来足迹被人类发现。(3)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歌乐山恐龙化石研学活动,请帮他们完善活动任务表。基于恐龙足迹化石,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是(任答一项即可) ①为了让游客了解恐龙足迹化石,请为景区设计一些具体的科普方式(任答一项即可)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龙足迹化石会越来越模糊,请为景区提出一些保护足迹化石的合理性建议(任答一项即可) ③播放科普视频或导游讲解等。恐龙足迹的形成、足迹所对应的恐龙种类或反映的古代环境演变过程等。禁止游客触摸或提高保护技术等。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9月24日7时14分在日本本州东南海域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1)该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 (填“甲”“乙”或“丙”)层中;地震发生后,在邻近的海洋上能监测到的地震波为 (填“纵波”或“横波”)。 (2)A、B、C、D四界线中,表示古登堡界面的是 ,说明地震波通过该界面时速度的变化情况: 。 (3)丁圈层为 ,该圈层物质最可能为 (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简述其推测依据: .。 乙 纵波C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外核液体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因此不可能为固体;地处地球内部,压力很大,物质很难以气体状态存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